首頁 > 娛樂

是什麼緣由,讓張九齡的《感遇》被編排為《唐詩三百首》的第一篇

由 益怡芬達 發表于 娛樂2021-12-10

簡介“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蘭桂有本心,不求美人折

離別的意思是什麼意思

朋友請孟浩然吃飯,他寫下了“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表達自己的歡欣;賀知章在外為官五十年,老年回到老家,寫下“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表達了對世事滄桑的感慨和故鄉兒童的真摯之情。孟郊準備離家宦遊,寫下“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慈母不辭辛勞地為自己的孩子縫製衣服,表達了濃厚的親情和母愛的偉大。

是什麼緣由,讓張九齡的《感遇》被編排為《唐詩三百首》的第一篇

人常常就是這樣,遇到各種各樣的事情,往往喜歡用文字記錄之,並且抒發自己的情緒,表達某種情感。

唐朝的張九齡曾是唐玄宗時期的宰相,他為官兢兢業業,恪盡職守,堪稱一代賢相。後來他遭受李林甫、牛仙客的構陷,耿直的他被貶荊州長史。他寫下了十二首《感遇》,其中有兩首被選入《唐詩三百》,我們看其中的第一首。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

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

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標題的所謂“感遇”,就是感懷自己的遭遇、並且抒發自己的情趣和志向。

是什麼緣由,讓張九齡的《感遇》被編排為《唐詩三百首》的第一篇

葳蕤,指草木枝繁葉茂的樣子。自爾,自然地。林棲者,棲居林泉的隱士。坐,因為,這種用法有杜牧的“停車坐愛楓林晚”。美人,指理想中的志同道合之人,也常常借指君王或當權者。

這首《感遇》,寫蘭花和桂花, 蘭桂之花,春生秋華,欣欣向榮,“桂華”用的是“華”而不是“花”,語意更為深刻和傳神,“花”只是指能看見的有形的花,而“華”既包含“花”的含義,還有精華的意思,這是一種抽象的內涵和氣質。自古蘭桂都是高潔的象徵,春天蘭花開,八月桂花香,有這兩種花的存在,似乎春季和秋季都變得更加美好。

是什麼緣由,讓張九齡的《感遇》被編排為《唐詩三百首》的第一篇

花本是自然之物,隨著自然的氣候變化而自生自滅,自開自落,不因人的歡喜而綻放,也不因人的感傷而凋落,花開花謝本屬自然。從這方面看,花本無情。它只不過是順應這大自然,順應著氣候規律,做自己本應該做的事情,這就是草木的本心,它不寄情於是否有人來攀折。這就是“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是什麼緣由,讓張九齡的《感遇》被編排為《唐詩三百首》的第一篇

花草無情,然而人是有情者,看見花滿枝頭則欣喜,看見落英繽紛則傷懷,看見月圓則聯想到團聚,看見月缺則聯想到離別,看見草木蓬勃生長則為強大的生命力而讚歎,看見草木枯萎則為蕭殺和死亡而憂愁。這是一般的人,他們的心攀援於外物,他們內心總是隨著外物的變化而跟著變化,就像被外物牽著鼻子,隨著外界環境的變化,時而歡欣、時而傷感、時而擔憂、時而焦慮、時而悲痛、時而內疚。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蘭桂有本心,不求美人折。這是託物言志,是古人寫詩作文的常用手法。在屈原的《楚辭》中,常常用香草美人來比喻君王,後世就有了“香草美人的意象。”從張九齡當時的處境來看,這首《感遇》,不僅限於談花說草,《感遇》這個題目,就透露了他的心事,感懷自己的遭遇。張九齡畢竟沒有沒有忘懷自我,沒有達到忘我的境界,還是想發發自己滿腹的牢騷,說說自己鬱悶的心事。

是什麼緣由,讓張九齡的《感遇》被編排為《唐詩三百首》的第一篇

他以蘭、桂自比,也自命為隱士,不求他人的賞識和薦舉,因此這裡的“美人”是比喻君王或權貴。張九齡的仕途並非一帆風順,曾經被外放,也曾經因為理念與主政者不和而辭官歸田,直到四十歲之後才回到長安,受到當時宰相張說的器重,張說罷相後,張九齡也同時受到牽連而被外放,後來他當上宰相,又遭受到李林甫的讒害而外放荊州。這首詩正是他被罷相後在荊州,因仕途困窘而自述衷腸,自詡高潔,不求“美人”攀折。

是什麼緣由,讓張九齡的《感遇》被編排為《唐詩三百首》的第一篇

古代士大夫往往外儒而內道,達則出仕為官,兼濟天下,退則隱居林泉,獨善其身。正如《論語》中孔子所說:“用之則行,舍之則藏”。用行舍藏,這是士大夫非常普遍的精神和思潮,也很符合儒家的中庸之道。

Tags:感遇草木張九齡本心時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