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

木門月▷隴西小吃系列(二)

由 微美隴西 發表于 娛樂2021-09-27

簡介“柳汆魚”別具風味,若是隴西臘肉、漳縣紅韭、武山粉條合炒,味道更絕

蕨麻豬怎麼做好吃

活在隴西

木門月▷隴西小吃系列(二)

隴西臘肉

活在隴西有多好?有臘肉夾饃,有“柳汆魚”。

甘肅十四市州,要選出一樣最具特色的美食,定西只好拿出“隴西臘肉”。而作為市府所在地的安定,竟不知以何為特色。也不知新中國成立以來,何以將安定作為市府所在地:論人口,不及隴西;論氣候,隴西溫潤,安定風大、乾冷;論地理位置,安定在定西的邊子上,而隴西恰恰位於定西市的中心地帶;在論山川形勝,安定無一條可叫得上名字的河流,而渭河橫穿隴西全境;論歷史淵源,元明清以來,隴西即鞏昌府治所在地……說也無意義。隴西,做為一個市轄縣,實則有些委屈。

但隴西人一直固守著傳統,似與“定西”一詞無關。當安定人早上吃著蘭州牛肉麵,隴西人早上依然是 “擔擔麵”、“餄餎面”。那些外地來的冒牌“牛肉麵”、“岐山臊子面”、“山西刀削麵”等,往往“門前冷落鞍馬稀”,不幾日,就關門大吉了。就像蘭州人固守著“蘭州牛肉麵”,隴西人總是固守著“鞏昌”、“隴西”或“李氏”的什麼什麼,這不能不說是嚴重的地方保護主義。然而,舌尖上的事,誰能管得了呢?竊以為,從舌尖上,可看出一個地方的文化底蘊。大而言之,就像北京人固守著“北京烤鴨”,成都人固守著“麻辣燙”,徽州人固守著“毛豆腐”;小而言之,就像臨洮人固守著“熱涼麵”,岷縣人固守著“尕面片”,通渭人固守著“蕎圈圈”。如果某一地方的“舌尖”被外來的食物佔據了,恰恰說明文化底蘊不夠。

在隴西,叫得最響亮的就是隴西臘肉。伍修權在《蘭州漫憶》中贊稱: “隴西火腿卻別有一番風味……與金華的、雲南的比起來毫不遜色。”這“火腿”,指的就是隴西臘肉。這位出生於湖北武昌,走南闖北的將軍,所說的應該不是虛言。也就是說,隴西臘肉,可與響噹噹的浙江“金華火腿”、雲南“宣威火腿”媲美,難怪人們趨之若鶩了。

據記載,隴西臘肉醃製約始於清朝乾隆年間。製作隴西臘肉宰殺的生豬主要來自漳縣、岷縣一帶,尤以岷縣蕨麻豬為佳——這是一種放養豬,食草,多運動,瘦肉多。醃製臘肉時,用的是白銀喬城“雪花鹽”,加上花椒、小茴香、良姜、桂皮、八角等十多種調料,放在池中醃泡一月左右,再在太陽下暴曬二月左右,大量油脂脫盡,因此色澤鮮豔,味兒適口。

但臘肉,也不是隨便就能吃得香的。上街賣時,須將熟臘肉放在一張乾淨案板上,案板置於有水沸騰大鐵盆上,大鐵盆下面一個煤爐子長時間加熱。遠遠望去,那臘肉上雲蒸霞蔚,誘人食慾。行人路過,不由駐足,不得不說“夾個餅子”。賣肉人就用一把極其鋒利的刀“片”下薄薄一片遞給顧客嘗,問道:“香著嗎?夾肥呢還是瘦呢?”嚐了臘肉,多數人都會被那味道俘虜,不但“夾”了自己吃,也會“夾”了許多帶回家去,全家一起吃。

臘肉好吃的秘訣在於“片”。須“片”得薄,“片”得有型,才好吃。如果你買一大塊回家,用鈍菜刀切得厚了,太鹹,肯定會失去醇厚的滋味。因此,吃臘肉的行家一般要求現場“片”了,拿回家去,加在剛烙的熱餅子或剛蒸熟的熱饅頭中,泡上一壺茶,慢慢享用。

除了最典型的臘肉夾饃,臘肉還可做成一道菜,也會讓你的舌尖難忘,那就是“柳汆魚”。這個名字有些讓人摸不著頭腦。因為這道菜既無柳,亦無魚,更無“汆”。“汆”是將食物放在開水裡稍微一煮,如“汆丸子”、“ 汆蘿蔔”等。這卻是一道時令小炒,即臘肉炒韭菜粉條。

說起“柳汆魚”,不得不說“西北李爺”。“西北李爺”名喚李空谷,字至忠,甘肅武山人氏。自幼聰明好學,長大後入道家一派,法號籬嵩峰道士。清同治年間出山佈道,隱隴西玉皇觀(俗稱天爺廟),被民間尊稱為“西北李爺”。西北李爺平生飽學,平日除頌經演法、廣施民眾之外,還炒得一道拿手好菜“柳汆魚”,並有《柳汆魚》一首傳世:

紅白青綠珠寶色,玉盤盛來欲百增。

真靈萬宰同下箸,各領風味數千秋。

“柳汆魚”別具風味,若是隴西臘肉、漳縣紅韭、武山粉條合炒,味道更絕。其奧妙是漳縣紅韭苗短、葉寬、辛香味足,翻炒不變形、色澤鮮豔;武山粉條浸泡發軟後表皮不粘,似晶玉一般,吃起來柔軟筋道;再加上隴西臘肉,實乃“三絕”合炒。此菜趁熱卷在蕎麵攤餅中,就更香得無法形容了。因此,隴西有個順口溜:“臘肉韭菜粉條子,香爛你的嘴皮子。”

有了臘肉夾饃,有了“柳汆魚”,誰說活在隴西不好呢。

木門月▷隴西小吃系列(二)

雨中的威遠樓

Tags:隴西臘肉固守李爺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