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

《周易》創始人,臨終留下一段話,為易經核心之一,至今耐人尋味

由 白馬入蘆花6 發表于 娛樂2021-09-14

簡介所以,周文王可以稱為《周易》的創始人,但他也是在前人的基礎上演繹,將《易經》的八卦演繹成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並加上卦辭、爻辭,後人把這個相對完整的版本稱為《周易》

周易作者是誰

《周易》創始人,臨終留下一段話,為易經核心之一,至今耐人尋味

《周易》的前世今生

《易經》為群經之首,設教之書,包羅永珍、廣大精微,被譽為“大道之源”,是中華文化傳統的源頭,儒家、道家皆以為經典,幾千年來對華夏文明產生深遠的影響。

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普通大眾很容易把《易經》和《周易》混為一談。

《周易》創始人,臨終留下一段話,為易經核心之一,至今耐人尋味

《易經》是一個統稱。從上古時代開始,

《易經》經歷了4個版本:伏羲創造先天易,也叫先天八卦;然後是神農氏創造連山易,也叫連山八卦;再到黃帝軒轅氏創造歸藏易,也叫歸藏八卦;最後才是我們熟悉的《周易》,由周文王演繹。

所以,周文王可以稱為《周易》的創始人,但他也是在前人的基礎上演繹,將《易經》的八卦演繹成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並加上卦辭、爻辭,後人把這個相對完整的版本稱為《周易》。而《連山》、《歸藏》在魏晉之後,下落不明,現在我們閱讀到的《易經》,是《周易》版本。

《周易》創始人,臨終留下一段話,為易經核心之一,至今耐人尋味

周文王在臨終前,把兒子周武王叫到身邊,留下一段話,後人稱為《保訓》,讓他謹記在心。這段話,為《易經》的核心之一。《保訓》書簡出土時,專家們各抒已見,各持已見,專家至今琢磨不透。原文如下:

隹(惟)王五十年,不豫,王念日之多歷,恐墜保(寶)訓。戊子自靧水,己丑昧[爽]……[王]若曰:“發,朕疾適甚,恐不汝及訓。昔前人傳保(寶),必受之以詷。今朕疾允病,恐弗念終。汝以書受之。欽哉,勿淫!昔舜舊作小人,親耕於歷丘,恐求中,自稽厥志,不違於庶萬姓之多欲。厥有施於上下遠邇,乃易位設稽,測陰陽之物,鹹順不逆。舜既得中,言不易實變名,身茲備,隹(惟)允,翼翼不懈,用作三降之德。帝堯嘉之,用授厥緒。嗚呼,祗之哉!昔微假中於河,以復有易,有易服厥罪,微亡害,乃歸中於河。微持弗忘,傳貽子孫,至於成湯,祗備不懈,用受大命。嗚呼!發,敬哉!朕聞茲不久,命未有所延。今汝祗服毋懈,其有所由矣,不及爾身受大命,敬哉!勿淫!日不足惟宿不詳。”

《周易》創始人,臨終留下一段話,為易經核心之一,至今耐人尋味

以上這段話,

周文王說出了易經的核心:求中。

什麼是“中”?

怎樣能做到“求中”?

“中”到底有什麼玄妙之道

“中”到底是什麼意思?

周文王一生深研《易經》,並且是《周易》的原創作者,以他對易經的理解與把握,一定會超乎尋常的。此時,西周正面臨著滅商前緊鑼密鼓的籌備之中,文王的遺言,一定要對後事做出重要安排,這個臨終安排的核心就兩個字:求中。那麼,中,到底有多重要?

細心的朋友一定會注意到,北京的故宮中和殿就有一塊十分顯眼的匾額,上書“允執厥中”四字,此“中”即是彼“中”。

《周易》創始人,臨終留下一段話,為易經核心之一,至今耐人尋味

我們在理解 “中庸之道”時忽略了文化的歷史傳承,自以為是,遠離了願意,將它理解為不偏不倚的“和事佬”。其實, “中”不是“和事佬”,它在易經裡指的是最佳位置,最佳狀態,是“道”的狀態。

“乾卦”的解釋

乾卦的六個爻,分別是: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其中九二和九五,就是文王所說的的“厥”,厥中。

九五的卦象是:為陽,為奇,位中,又正,叫中正。中正即最佳位置,歷代稱帝王為“九五之尊”,即出於此。

文王所云““厥志”求中”,均指帝王之修道之術。

《周易》創始人,臨終留下一段話,為易經核心之一,至今耐人尋味

甲骨文的解釋

中間一豎代表修道的行為準則。 環狀物代表人的雙手,表示這雙手牢牢地把握住“無為而無不為”這個天人合一的修道行為準則。

為什麼將這片區域稱為中國而不叫東西南北國?這是因為《中》代表的《河圖洛書》是超越時空、跨越國界、具備永恆魅力、不可複製、獨一無二的終極治世經典,這個終極經典就產生於華夏這片區域,因此,就把這片區域稱為中國。這就是中國一詞的來源。

《周易》創始人,臨終留下一段話,為易經核心之一,至今耐人尋味

《中庸》的解釋。

是儒家思想的精髓,原文對中庸的這樣解釋:“喜怒衰樂之末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意思是說,人皆有喜怒哀樂情緒,有而控之不發謂之中,發而能以“中”字節制謂之和。中的狀態就是人的內心祥和、寧靜、不受情緒的影響,這才是天下最高明的道,通此道者,一通百通,無所不通,修身則身正,齊家則家和,治國則國安。

《周易》創始人,臨終留下一段話,為易經核心之一,至今耐人尋味

中庸之道的理論基礎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即是合於至誠、至善,“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盡人之性、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並與天地參矣”的境界。“與天地參”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古代先賢的理想境界,天是和美的天,人也像天那樣和善美好,這就是中國文化的“中”所包含的意義。

《周易》創始人,臨終留下一段話,為易經核心之一,至今耐人尋味

如何才能做到“求中”?

如果我們事事都能做到避開“物極必反,盛極而衰”,那麼我們就做到了“中”。比如說:不悲不喜,適可而止,是求中;吃飯不吃過飽,是求中;說話做事留餘地,是求中;

皇帝管理國家不能走極端,管得寬鬆,底下人不積極,管的太嚴厲,底下人要造反,因此也要”求中“。

越是大道理,越是簡單。“讀雜書萬卷不如真經一部”, 這裡的真經講的就是《易經》。

《周易》創始人,臨終留下一段話,為易經核心之一,至今耐人尋味

有人說:西方智慧的源頭是柏拉圖,印度智慧的源頭是《奧義書》,中國智慧的源頭是《周易》。

《周易》這部特殊的經典,在我國曆史上地位非常高。

儒家認為它是第一經典,所謂的五經之首;道家認為它是第一經典,所謂三玄之冠。馮友蘭教授之所說::

《周易》是宇宙的代數學。

《周易》創始人,臨終留下一段話,為易經核心之一,至今耐人尋味

可是大多人提起《周易》就犯了難,覺得晦澀難懂,不知道該怎麼讀下去。大家可以看看這《圖解易經》。

《周易》創始人,臨終留下一段話,為易經核心之一,至今耐人尋味

《圖解易經》詳細介紹了《易經》的起源、發展歷程與基礎知識。

從五行、天干、地支、太極和八卦的講解,再到《易經》中的象、數、理的介紹,最後引入到《周易》,以圖解文的形式,全面系統地為您講授學習《周易》所需要的基礎知識,而這不僅僅只針對《周易》,同時也是了全方位瞭解中華文化的好機會。

《周易》創始人,臨終留下一段話,為易經核心之一,至今耐人尋味

使用圖文結合的方法,把難懂的古文用白話告訴你,把深奧的原理一一圖解給你看

,從起卦開始,保證沒有基礎的“小白”也能看得懂,學得會,用得上。

《周易》創始人,臨終留下一段話,為易經核心之一,至今耐人尋味

哪怕是國學小白,擁有了《圖解易經》,每天花個二十分鐘讀上一卦,用不了多久也能將整本《周易》系統地瞭解一遍。

一本只要49元,買不了吃虧,點選下方商品卡,進行購買吧。

Tags:易經周易求中圖解天人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