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

為了討好他人,不惜送出心愛玩具,這樣的孩子該如何對待才好

由 育兒琦說 發表于 娛樂2021-06-24

簡介這孩子是魔怔了嗎剛買回來還沒玩兒兩天,轉頭就把玩具送給了班上的同學,問他為什麼要送人,他說如果不送同學就不和他一起玩兒了

軒軒的含義是什麼意思

這孩子是魔怔了嗎

剛買回來還沒玩兒兩天,轉頭就把玩具送給了班上的同學,問他為什麼要送人,他說如果不送同學就不和他一起玩兒了……那可是他心心念念,粘我好久才給他買的變形玩具啊!他是魔怔了嗎?——網友發來私信。

看到這個問題後,我下意識問了一句:“孩子之前有沒有這種情況?”

網友回答:“有,但因為之前送出去的都是一般的小玩具,也就沒攔著孩子送。”

看到這個回答後,我立馬知道了問題所在——

很多時候,家長們都容易犯這樣的錯誤:

“你的鉛筆去哪裡啦?”“送給小朋友了”,家長聽完就不說話了;

“你的變形玩具去哪裡啦?”“送給小朋友了”,家長聽完就勃然大怒:“誰讓你送的,那麼貴的玩具,趕緊給我要回來!”

為了討好他人,不惜送出心愛玩具,這樣的孩子該如何對待才好

吃虧的經歷及生活的不易讓成年人在社交時有著許多的靈活性,我們會不斷地在心裡權衡著 “要不要送”。

但孩子是單純的,他們的世界對於成年人的世界就簡單多了:

第一次,孩子把鉛筆送出去了,家長因為覺得“不貴”就沒說什麼,但孩子卻以為家長的不吱聲是在默許;

第二次,孩子送出貴的玩具後家長會勃然大怒,孩子則被驚嚇得摸不著頭腦,“這和之前爸爸媽媽‘默許’的規則怎麼不一樣啊”。

“教育”最怕“想當然”,理所當然地覺得孩子應該知道“男生女生是不一樣的”,應該知道“受到侵害得告訴爸爸媽媽”,應該知道“只能送便宜的玩具,貴重的不可以送”……應該知道“爸爸媽媽覺得自己應該知道的所有事情”。

所以,在孩子“送禮”的問題上,家長應該保持原則與態度的一致性,千萬不要出現上面所述的問題。

可話又說回來了,孩子為什麼非要“送禮”呢?

孩子“送禮”背後的真實原因

同樣都是“送禮”,背後隱藏的動機可能完全不一樣:

1.為了幫助他人或表達友愛

“同學忘記帶鉛筆了,所以我送給他了一支”,對於糖豆的這類“送禮”動機,我自然是支援的。

除了支援,我還會有意識地向糖豆做這兩件事情:

強調物權。

哪些是大家共有的,哪些是屬於糖豆自己的。對於屬於糖豆自己的物品,他擁有對物品的處決權(要不要送人)。

提前知會家長。

我告訴糖豆,他可以透過互贈禮物與小夥伴表達友愛之情,但在回贈禮物前,他需要提前知會我們,我們會一起商討回贈什麼禮物比較合適。這樣做既能給予孩子一定的主動權,還能隨時監督,幫孩子梳理出正確的“送禮”動機。

2.純粹為了討好他人

這就是文章開頭講的那一類“送禮”動機了——“如果我不送給他,他就不和我玩兒了”。

在這樣的“送禮”動機下,就需要我們家長進行引導了。

而我對孩子的引導,不在於是否讓孩子討要回已經送出的玩具,也不在於一味地批評教訓孩子,我更注重的是“如何讓孩子理解,怎樣做才能獲得小朋友的喜歡、交到真正的朋友”。

每個人都需要朋友,孩子也不例外,他們天然也有社交的需求。

透過“送禮”來贏得他人的“喜歡”,不得不承認這也是一種社交戰略,

但我們需要讓孩子學會用“大局”的眼光看問題:

“軒軒為什麼不和你玩兒呢?”,引導孩子去換位思考,孩子可能就能找到真正的原因了(例如:軒軒和浩浩是最要好的朋友,我很難再參與進去)。

當我們知道真正原因後,就可以與孩子一起來想解決問題的方案了。關於孩子能玩到一起的兩個關鍵性因素(能否遵守群體規則,能否為群體做出貢獻),這裡就不再展開贅述。

為了討好他人,不惜送出心愛玩具,這樣的孩子該如何對待才好

我們可以基於這兩點和孩子一起思考,用哪些方法可以融入這個群體。如此我們就能讓孩子明白“並不是只有送禮物,才能討好他人、順利和小朋友玩兒在一起”。

引導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的關鍵性問題

“可有些小朋友就是會用‘不和你玩兒’來獲得他人的玩具啊,這可怎麼辦”?有些家長可能會問。

涉及到價值觀的問題,我通常會引導糖豆跳出問題的本身,試著讓糖豆理解“什麼是朋友”。當我問糖豆什麼是朋友時,糖豆回答說“朋友就是‘多米’和‘凱特’”(他把朋友的含義與具體的兩個人掛鉤了)。

聽完回答後,我就會問他:“你跟他們一起玩兒開心嗎、舒服嗎?”糖豆說是的。之後我就會嘗試讓糖豆理解“朋友的定義”——

朋友就是我喜歡和你一起,你也喜歡和我在一起,大家在一起會很開心、很舒適

,就像你和多米、凱特在一起時的感覺一樣,你們會互相尊重,不會強迫另一方做不喜歡的事情。

“假如朋友告訴你說,你只有把玩具送給他,他才會做你朋友,那你覺得這是朋友嗎?他究竟是喜歡你還是喜歡你的玩具呢?”相信孩子會得出答案的。

“就算和孩子講清楚了,孩子也仍喜歡對方,這又該怎麼辦呢?”你可能會問。

我們可以引導孩子說:“這個是我的玩具,但因為我們是朋友,所以我可以跟你分享著玩兒。”

當然,我也會專門向糖豆強調“朋友”的定義。“朋友是要互相尊重,不會強迫對方做不喜歡的事情的。那假如你把屬於你的玩具送給他,你是不是會不開心、不樂意?如此,這還是朋友嗎?”

“假如你拒絕把玩具送給他,而對方就是強迫要你送出玩具,甚至還威脅你,那我們就可以理直氣壯地拒絕他,因為這根本就不是朋友能做出來的事情。”

為了討好他人,不惜送出心愛玩具,這樣的孩子該如何對待才好

“給孩子解釋‘朋友’的定義,孩子可能根本就聽不明白呀,還要講嗎?”有些家長可能有這樣的困惑。

我的建議是,即使在一開始孩子可能並不會理解完全,在孩子第一次有這樣的社交困擾後家長仍是要試著給孩子解釋“什麼是朋友”的。

時間久了,再加上逐漸豐富的社交經驗,孩子自然就能清楚“與人交往的界限在哪裡”。而這,也將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的傳承)。

肉疼,送出去的物品可以要回來嗎

是不是可以要回來,關鍵則取決於孩子的家長——要問問自己,送出玩具這件事,對你的困擾究竟有多大:

有些家長當時覺得很是心疼,但因為更加註重教育孩子、讓孩子從中吸取教訓,所以也能很快翻篇。

但有的家長則特別在意那個玩具的價格,覺得孩子是“吃了虧”,在意的程度以至於無法把關注點重新轉移到孩子身上, 甚至會影響對孩子的態度。

因為人與人是不同的,所以有了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並不是小不小氣的問題。

假如你實在覺得肉疼,我建議你和對方孩子的家長取得溝通聯絡,把玩具要回來,如果實在覺得在面上掛不住,也可以帶個小玩具與對方交換。

為了討好他人,不惜送出心愛玩具,這樣的孩子該如何對待才好

最差勁兒的做法是,自己不好意思把玩具要回來,卻不停地數落孩子的不是。

你都覺得把玩具回來很難做,那就不要把自己的“無能”遷怒到孩子的身上。

結語

為人父母,一切都要從孩子的角度去出發,但凡過程中有任何的假裝,都終將會反噬到我們教育孩子的結果上。

無論你是否決定要回來,只要能讓你與孩子在這件事上更快翻篇、更快將關注點回歸孩子的成長,都是可以的。

任何成長都是需要代價的,但只要我們能從中有所收穫,那麼這個代價也就值得付出。

最後要說到的一點是,小孩子表現出來的“討好型人格”其實只是本能反應,還處於“形成社交能力”階段的孩子可能對“朋友”並沒有那麼清晰地界定。這個家長不要過度擔心,只要能恰當引導,就能對孩子的三觀產生正確、深遠的影響。

遇到問題不要焦慮,你的一個正確態度、一個正確觀點,就能為孩子健康三觀的建立添磚加瓦。

加油吧,數以億萬的養育人們~~

Tags:孩子玩具糖豆家長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