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

【學術推薦】殷墟卜辭綜述的作者是誰殷墟卜辭綜述的作者是誰?

由 ZAKER生活 發表于 藝術2021-06-08

簡介(伏羲氏、黃帝、倉頡、文王、王羲之)甲骨文的書風變化可分為五期:一:雄偉期——自盤庚至武丁,約一百年,受到武丁之盛世影響,書法風格宏放雄偉,為甲骨書法之極致,大體而言,起筆多圓,收筆多尖,且曲直相錯,富有變化,不論肥瘦,皆極雄勁

殷墟卜辭綜述的作者是誰

【學術推薦】殷墟卜辭綜述的作者是誰殷墟卜辭綜述的作者是誰?

甲骨文是我們能見到的中國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雖然已不是圖摹物象的圖畫,但其中有很多象形字,有著濃厚的藝術意味,它的結體大小不一,錯綜變化,有疏密對比,有平衡對稱,這些特點為中國的書法藝術打下了最初的基礎。

甲骨文因鐫刻、書寫於龜甲與獸骨上而得名,為殷商流傳之書跡; 內容為記載盤庚遷殷至紂王間二百七十年之卜辭,為最早之書跡。

甲骨文是中華八千年文明史的組成部分,是中華道統的文之一(巖壁圖文、陶文、陶符文、陶刻文、骨甲刻文、甲骨文、銘文、金文、木櫝竹簡大篆文、木櫝竹簡隸書文、木櫝竹簡小篆文、石刻文、漢隸書文、魏晉楷書文等)。(伏羲氏、黃帝、倉頡、文王、王羲之)

甲骨文的書風變化可分為五期:

一:雄偉期——自盤庚至武丁,約一百年,受到武丁之盛世影響,書法風格宏放雄偉,為甲骨書法之極致,大體而言,起筆多圓,收筆多尖,且曲直相錯,富有變化,不論肥瘦,皆極雄勁。

二:謹飭期——自祖庚至祖甲,約四十年。兩人皆可算是守成的賢君,這一時期的書法謹飭,大抵承襲前期之風,恪守成規,新創極少,但已不如前期雄勁豪放之氣。

三:頹靡期——自廩辛至康丁,約十四年。此期可說是殷代文風凋敝之秋,雖然還有不少工整的書體,但篇段的錯落參差,已不那麼守規律,而有些幼稚、錯亂,再加上錯字數見不鮮。

四:勁峭期——自武乙至文武丁,約十七年。文武丁銳意復古,力圖恢復武丁時代之雄偉,書法風格轉為勁峭有力,呈現中興之氣象,在較纖細的筆畫中,帶有十分剛勁的風格。

五:嚴整期——自帝乙至帝辛,約八十九年。書法風格趨於嚴謹,與第二期略近;篇幅加長,謹嚴過之,無頹廢之病,亦乏雄勁之姿。

甲骨上細瘦的筆跡,也受到刀刻的影響。占卜時常用“是”或“否”刻於龜甲中央縱線兩側,自此中線向左右書寫,故兩旁對稱和諧,具有行款對稱之美。且契刻後,大小字分別填上墨朱,或正反面分填朱墨,更深具藝術之意味,堪稱書史奇蹟。

甲骨文風格型別:一是勁健雄渾型、二是秀麗輕巧型、三是工整規矩型、四是疏朗清秀型、五是豐腴古拙型。總之儘管甲骨文是契刻出來的文字,但筆意充盈,百體雜陳,或骨格開張,有放逸之趣;或細密絹秀,具簪花之格,字裡行間,多有書法之美。

所謂“甲骨文書法”,大抵有兩層意思: 一是指以商周甲骨文字型結構、書法特徵為宗,加以工整地摹寫而成的書法作品。這類作品可以按照需要集古字以組合為新句子。內容是新的,字卻如同三千年前殷人的入筆文字一般饒富雅趣。這是本真意義上的甲骨文書法作品。

另一層意思是指借鑑甲骨文特徵加以自行創作的現代書法作品。他們將甲骨文視作一種靈感,僅僅是藝術創作中的一點啟示,而並不在於追求“形似”。可能是綜合了甲骨文、金文、戰國文字等多種古文字的特點而創作。這樣的書法藝術與古文字學雖有關係,但不是亦步亦趨。

甲骨文藏品的後人作偽並不高明,鑑定時須注意如下幾點:

第一,看卜骨之新舊。甲骨埋入地下三千餘年,被有的學者稱作“亞化石”,自然有一種古樸感。作偽者常用大版新鮮牛骨來刻字(因龜甲較難刻契,且易碎裂),故凡遇大版牛骨刻辭須謹慎。(有的假貨是在商朝出土的甲骨上,重新再刻字,比如原來一塊上,只有一個字,他再加刻上七八個,所以要注意真的甲骨不一定是甲骨文)

第二,若能目驗實物,可看切口之新舊。即便是利用出土之甲骨新刻文字,因切口新,作偽者常用粘性泥土塗抹。將甲骨浸泡水中不久,即可用刷子刷去泥土,切口便一目瞭然。而真品則因土色深入刻痕內,一般是洗刷不掉的。(這種用水的做法會對文物有很大的傷害性,特別是那種儲存不是很完好的甲骨文,和出土時已經有些腐朽的甲骨文。儘量請專家,如果不行,可以用放大鏡,放大到一定程度可以清晰看出差異。)

第三,看內容是否符合卜辭的文例文法。因作偽者並不懂甲骨文的內容,多數是胡亂抄襲真片上的文字,東拼西湊,甚至倒寫、刻錯亦渾然不覺。因此,在鑑別時要注意看刻辭是否連成文句。一條完整的卜辭,由前辭(又叫敘辭,寫占卜日期,以干支表示,同時又寫占卜者名,通常是商王的史官)、問辭(又叫命辭,是要問的事)、佔辭(商王看了卜兆以後所下的是非結論)、驗辭(占卜後結果的應驗情況)這樣四部分組成,不過許多卜辭都不完整,一般只具有其中的幾部分。

第四,看刻辭格式。在龜甲上的刻辭,分兩種式樣:刻在左右邊緣部分的,由外向裡讀,確切地說,刻於左甲邊的文字,從左向右讀,刻於右甲邊的,則從右向左讀。另一種是龜腹甲的中縫兩邊文字,皆由裡向外刻,即在中縫左側的文字,由左向左讀,在右側的,由右向右讀。在牛骨上的刻辭,一般刻在骨的邊緣,是由外向裡讀。幾條卜辭刻在一起,一般由下而上排列。

第五,看字型。商代甲骨文跨越了自盤庚到帝辛12位商王計270餘年,卜辭年代明確可以判斷的是武丁到帝乙8位商王。在這段時期內,文字寫法有過變化。有學者根據這些變化和其他考古成果將殷墟卜辭分為五期,第一期為武丁時期,字型相對大一些,第五期較小,有些在寫法筆畫上也有不同,可以從甲骨學工具書(如高明《古文字類編》中華書局1980年版)上查對。

第六,看貞人(卜人)名字。貞人即當時替商王占卜之人,為史官。貞人生活於一定的時期,貞人名是斷代的依據之一。早期與晚期的貞人不可能共主占卜之事,故不應在同片甲骨上出現。不少專著對此有研究,且列表對照,一目瞭然(如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

總之,甲骨文辨偽較其他文物的鑑定要簡單些,只是遇到利用出土的無字卜骨仿刻全部真片或一片甲骨上真偽參半須倍加小心。

Tags:甲骨文甲骨卜辭文字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