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

【文化】北川羊皮鼓舞:以羌族民俗祭祀舞蹈為基礎演變出的民間舞蹈

由 趣觀天下 發表于 藝術2021-06-02

簡介羊皮鼓舞的舞臺呈現(苟永林供圖)文化傳承的困局在北川羌族地區,以釋比祭祀為主體的羊皮鼓舞表演,最初也極為盛行

羌族什麼鼓

【文化】北川羊皮鼓舞:以羌族民俗祭祀舞蹈為基礎演變出的民間舞蹈

前不久,在甘肅隴南地區舉辦的一次民俗旅遊活動中,北川民族藝術團應邀前去表演的《羌山鼓韻》贏得各方好評。

這個舞臺節目,正是以北川特色非遺專案羌族羊皮鼓舞為基礎進行創編的。

作為北川羌族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羊皮鼓舞來源於羌族民俗祭祀舞蹈,並逐漸演變為獨具地方文化特色的民間舞蹈。如今,這個獨具特色的民族民間舞蹈,以多樣的形態呈現在世人面前。

【文化】北川羊皮鼓舞:以羌族民俗祭祀舞蹈為基礎演變出的民間舞蹈

羊皮鼓舞經過藝術改編參加演出

羊皮鼓舞的起源

羌族羊皮鼓舞,來源於羌族民俗祭祀活動中羌族釋比跳的一種舞蹈,也稱羊皮端公舞。

羌族釋比,羌語稱許、阿爸許等,後來也稱端公,國際學術界泛稱為“薩滿”。釋比不僅是羌族信仰祭祀活動的主持者,也是羌族文化知識的集大成者,在羌民中有很高的地位。

羌族釋比祭祀,為何會跳羊皮鼓舞?相傳在很多年前,羌族是有文字的民族,但都記載在一本經書上,這本經書被一個叫“阿爸錫拉”的羌族先祖掌握著。有一天,“阿爸錫拉”躺在一棵樹邊休息時睡著了,一覺醒來,發現經書沒有了。樹上的一隻金絲猴告訴他,經文被山羊吃掉了,並給他出主意說,只要把山羊殺了,用羊皮做成鼓,敲一下鼓,就會想起一句經文。

為了傳承羌族文化,“阿爸錫拉”在後來的每一次祭祀活動中都手持羊皮鼓做法。為了感謝金絲猴,他每次做法都會戴著金絲猴皮帽,這位“阿爸錫拉”就是後來羌族“釋比”的祖師。

傳說故事並不可考,但卻可以看出羌族羊皮鼓舞的悠久歷史。

西南科技大學文學與藝術學院教授宋西平研究認為,釋比文化起源於殷商以前,羌歷也是從那個時期傳承至今。在羌族地區,羌歷依然與陰曆、公曆共同使用,掌握這些曆法之間的換算方法的,只有羌族釋比。而秦統一中國後才開始使用陰曆計年。因此,至少在秦以前,羌人就帶著他們的釋比文化和曆法進入四川了。

【文化】北川羊皮鼓舞:以羌族民俗祭祀舞蹈為基礎演變出的民間舞蹈

2006年記者在北川採訪,當地老人表演羊皮鼓舞

文化的民間演變

羌族羊皮鼓舞,又稱“跳經”,羌人稱“莫爾達沙”,最初只是用於釋比祭祀時所表演的一種舞蹈,具有強烈的民族信仰文化屬性。

羌族釋比祭祀,包括轉山會、羌歷年、祭山等民俗活動,也用於男女合婚、新生嬰兒的命名,以及對死者的安葬和超度等活動。在祭祀活動前,釋比需要先焚香,法器則多是師傅傳給徒弟使用,禁止他人觸控。

在祭祀表演中,釋比頭戴金絲猴皮帽,手持法器,一邊敲擊羊皮鼓一邊念動經文,並隨著鼓點起舞。在北川羌族地區,羊皮鼓的把手下面一般還有代表七星的七個鐵錢,以此平衡扇面,也為了表演時的發聲和諧、清脆。

由於羌族同胞常年生活在大山深處,閉塞的交通和文化娛樂方式的匱乏,加上鼓點打擊與舞蹈表演的特性,讓羊皮鼓舞逐漸演變成具有表演性質的民間舞蹈。

羌族釋比文化對多個民族的文化都有著深遠的影響,對漢族文化的影響最為明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文化交流日益頻繁,釋比文化走出大山,與漢族地區的端公文化相互影響。至今,漢族地區端公文化的表演形式與法器,依然有著明顯的羌族釋比文化元素。

文化交流也加快了羌族釋比文化的蛻變,釋比文化流傳到漢族地區之後,漢文化又反過來影響羌族地區的釋比文化,由此北川境內很多羌族地區的釋比又被稱為端公,這是受漢文化影響最明顯的例子。

這一切的變化,都是進步與發展的必然。正是這一必然,加快了釋比文化的沒落。

【文化】北川羊皮鼓舞:以羌族民俗祭祀舞蹈為基礎演變出的民間舞蹈

羊皮鼓舞的舞臺呈現(苟永林供圖)

文化傳承的困局

在北川羌族地區,以釋比祭祀為主體的羊皮鼓舞表演,最初也極為盛行。

今年81歲的羌年省級代表性非遺傳承人母廣元,在新中國成立前曾在北川見到過最正宗的羌族釋比祭祀活動,但到上世紀60年代開始則逐漸減退,羊皮鼓舞表演也隨之消失。作為北川羌族羊皮鼓舞的市級代表性非遺傳承人,北川青片鄉的苟永林在小時候只是聽老人們說起過羊皮鼓舞,卻從沒有見到過表演。

北川羌族羊皮鼓舞曾經的沒落局面,與釋比的傳承模式關係。

釋比傳男不傳女,以父子或師徒傳承為主。由於沒有文字,羌族釋比有經無書、有典無文,傳承全憑口傳心授和不斷實踐。西南科技大學文學與藝術學院教授宋西平研究發現,釋比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去唸誦、記憶,文字複雜、內容繁多,增加了傳承的難度,不管是師傅還是徒弟,一方一旦有所疏漏就會導致傳承的不完整性,就相當於中斷了與上代釋比之間的聯絡,從而失去釋比活動的意義。

作為釋比祭祀的核心,羊皮鼓舞的傳承,一般需要學習三到五年時間,學成後要還願舉行謝師儀式“蓋卦”,即戴上猴皮帽,這樣才算出師。

隨著老一輩釋比的去世,在經濟社會日益進步的背景下,加之多元文化的衝擊,能說羌語的人越來越少,年輕人不願意花時間去學,從而造成釋比文化的沒落,最終導致羊皮鼓舞的傳承斷代。

【文化】北川羊皮鼓舞:以羌族民俗祭祀舞蹈為基礎演變出的民間舞蹈

苟永林在青片五龍寨表演羊皮鼓舞(苟永林供圖)

傳承與藝術創新

最近幾年,北川羌族自治縣的大型節慶演出活動中,北川民族藝術團創作的《羌山鼓韻》是一個保留的演出節目。這個節目,正是以羊皮鼓舞為元素創編的。

早在2002年,北川青片鄉的苟永林,因為當地發展民俗旅遊需要,先後在北川和茂縣、理縣等地拜師學習羊皮鼓舞,經過藝術創編後將其搬上舞臺。2012年,他被公佈為北川羌族羊皮鼓舞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苟永林是北川民族藝術團的演員,藝術團組建十多年來創作的不少舞臺作品中,都融入了“羊皮鼓舞”和“釋比與祭祀”等文化元素,這些節目多次在國內各地的演出中登臺,苟永林都是這些節目的領舞。

羌族羊皮鼓舞的表演,需要隨著表演者的腰部扭動,並以膝部的運動而起舞,屬於“力量的表達”。從民間表演到舞臺呈現,羊皮鼓舞“力量表達”特性並沒有改變,但舞臺藝術的屬性更加明顯。

近年來,隨著各級對羌族文化保護的重視,羊皮鼓舞在北川境內日益活躍起來。在北川每年舉辦的轉山會、羌歷年等大型民俗活動中,都會有羊皮鼓舞表演,但本土屬性並不明顯,而是賦予大羌區的文化特徵。

從2016年開始,苟永林走進北川境內的校園,開展羊皮鼓舞的表演培訓,2021年開始他於每週星期二下午走進北川西苑中學專門講授羊皮鼓舞課程。幾年來,他培訓的學生超過2000人次,有400餘人左右都能夠進行表演。

從民俗表演到舞臺呈現,再到校園培訓,讓曾經漸行漸遠的羌族羊皮鼓舞,正在重新迴歸大眾視野。

(來源:綿陽市非遺保護中心)

這,就是綿陽!

重啟跨省旅遊!風光靜候緣客來,綿陽今始為君開。

仲夏晝日長,開軒納微涼~綿陽暑假出遊攻略出爐,快來這裡安放你家的“熊孩子”!

Tags:羌族釋比鼓舞羊皮北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