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

安代舞是自娛自樂的舞蹈嗎?安代舞是自娛自樂的舞蹈嗎?安代舞簡介

由 馬福林 發表于 藝術2021-06-01

簡介“安代”這個詞,對於生活在遠離蒙古草原地區的人們來說,大多是透過呈現於舞臺上的蒙古族《安代舞》表演而得知的

安代舞是自娛自樂的舞蹈嗎

內蒙古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和勤勞智慧的人民,他們建設自己美麗的家園,創造自己美好多姿的生活,這裡是令人陶醉留戀的地方。系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的蒙古族,主要分佈在中國東北部的內蒙古自治區。蒙古族是有著悠久歷史、豐富民族文化和以歌舞相伴為生的馬背民族,也是一個非常熱愛生活的民族,一向以能歌善舞著稱。無論何時何地都喜歡用歌聲來表達自己對家鄉、生活、英雄的熱愛。每當宴會,慶祝節日,歌聲常常一個接一個。蒙古族的舞蹈節奏明快、舞步輕盈,舞蹈者用那豐富多彩的舞蹈語言,表達出蒙古族人民熱情奔放、勤勞勇敢的性格。尤其集體舞中的“安代舞”,使大夥都融入熱烈的氣氛之中,極具民族特色。安代舞是蒙古族群眾非常愛跳的群體舞之一。

草原上的舞蹈之“蒙族安代舞”

“安代”這個詞,對於生活在遠離蒙古草原地區的人們來說,大多是透過呈現於舞臺上的蒙古族《安代舞》表演而得知的。但要想對《安代舞》有更多的瞭解,只論舞臺上的舞蹈那就過於單薄了,還是應從它的來龍去脈和在民間長期被人們所熱衷、得以流傳上了解。

在過去古老的歲月中,草原人民為求得生活的安定、畜牧的豐產與疾病的痊癒,都是透過薩滿教的神職人員巫師“薩滿”舉行溝通天地、人神的原始宗教儀式,來獲得萬物諸神的保佑。蒙古族的原始薩滿教,由於歷史的更迭、其他宗教文化的融入和民間百姓為獲取不同目的、需求,而出現了相應不同程式的儀式,因此也相應地出現了對巫師“薩滿”的不同稱謂。其中,“安代”便是偏重於對年輕女子因包辦婚姻和

其它

有關婚姻問題不愉快而憂鬱成疾,導致“精神疾病”者進行醫治、祛病消災的薩滿教神職人員的特有稱謂。

此外,也有“安代”一種妖孽名稱的傳說,哪裡的年輕媳婦患上了精神疾病,必是“安代”附身。因此,哪裡有人患上精神疾症,家人就會請來能通人神、天地的博學巫師薩滿來進行治療。久而久之這些專門能驅除“安代”妖孽,治癒精神病症的薩滿,被人們賦予了一個新的特殊稱謂“安代”。有意思的是,這些“安代”在為患者進行思想疏導和勸慰之後,當病人走出蒙古包與家人和親屬見面時,“安代”就要組織患者的家人、親友和鄰居一起陪她共同唱歌和舞蹈,使病人在愉快的情緒下活動身體、吐故納新,徹底擺脫病魔的糾纏。後來人們把治療精神疾病程式最後一環的集體舞蹈,稱作《安代舞》。進入20世紀60年代後,文藝工作者把蒙古族這種載歌載舞的《安代舞》經加工、提煉,作為表演舞蹈引入了藝術殿堂,才使更廣泛的舞蹈愛好者,欣賞到如此歡樂和優美的蒙古族《安代舞》。

草原上的舞蹈之“蒙族安代舞”

草原上的《安代舞》一般要在老“安代”的帶領和指揮下,人們圍成圓圈,依據習俗,早期的安代舞表演場地,中間立一斷軸車輪或木杆(意為鎮妖避邪之物),並經常變換舞圈運轉方向、速度由慢至快地邊唱邊舞。參加舞蹈的人們一邊揮舞彩巾一邊踏足為拍,整個舞蹈雖然動作簡單但卻不失優美、豪放和抒情。作為伴舞的歌曲其中不時夾入好似呼號的蒙語,更增添了《安代舞》的民族特色。在人們的歌聲、笑聲中,舞蹈節奏由慢漸快地進入最後的狂熱階段:老“安代”和為舞蹈新增樂趣的助舞者一會兒雙腳高跳,一會兒蹲下走矮子步,引導著眾人不停地在頭上搖動彩巾,好似一群紛飛的彩蝶來到了草原。這種發自眾人肺腑,期盼病人康復良苦用心下的歌舞,無人不因此而受到感動。也許老“安代”所以能用歌舞獲得治療成功、驅走妖孽的秘訣也正在於此。

《安代舞》伴舞的歌曲曲調悠揚婉轉,韻味醇厚,善於表達情感。唱詞內容豐富,活潑生動,富即興色彩。舞蹈動作主要有:原地踏腳擺綢或向旁輕移;前傾身甩綢立起後向前“小踢步”邁動;邊繞圈奔跑邊甩綢;連續做“吸腿跳”步並用力向兩旁甩綢等。“歌之不足,只有舞之、蹈之”,這是瞭解安代舞的傳神之語。安代舞有強烈的自娛性,明顯地體現了舞蹈者對大地依戀的心理情感;它一般是在人們感到歌之不足,只有舞之,舞之不足,只有蹈之的時候,才歡跳入場。那鮮明的民族風格,濃郁的生活氣息,永遠那樣樸實、紅火。

安代舞是蒙古族豐厚的文化底蘊孕育出的一株民族文化奇葩。它與郭爾羅斯蒙古族文化有著深厚的淵源,是蒙古族多元文化融合的結晶。當我們側耳細聽那首首安代舞曲,分明能聽出鄂爾多斯長調悠揚遼闊;聽出科爾沁草原的明快活潑;聽出克魯倫河畔的雄渾滄遠……

Tags:安代舞安代舞蹈蒙古族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