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

【智美更登藏語怎麼說】《氣球》:一部以藏族文化為主題的電影

由 央視新聞 發表于 藝術2021-05-30

簡介而如何透過電影讓更多的觀眾,用更平視的目光,看待和理解自己最熟悉的藏族文化,用當代敘事風格來講述藏族故事,是萬瑪才旦一直在探索的課題

智美更登藏語怎麼說

影片載入中。。。

近年來,藏族導演萬瑪才旦憑藉多部表現民族價值信仰遭遇現實商業化碰撞的藝術電影受到了越來越多人士的關注與喜愛。11月20日,萬瑪才旦新片《氣球》公映,這部根據自己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再次叩問在現實和信仰之間,人的選擇。

文化十分丨導演萬瑪才旦:用愛與慈悲講述民族故事

△電影《氣球》片段

電影《氣球》講述了女主人公卓嘎意外懷孕即將迎來她的第四個孩子,卻因經濟條件、家庭原因想要放棄,但思想傳統、信仰虔誠的丈夫達傑堅持讓她把孩子生下來,恩愛的夫妻倆之間出現了難以調和的矛盾;此時達傑的父親又意外去世,這個溫馨家庭原有的和諧徹底被打破。導演萬瑪才旦表示,希望透過這部電影展現女性家庭觀念的轉變,以及她們在生活中面臨的諸多困境和艱難抉擇。

文化十分丨導演萬瑪才旦:用愛與慈悲講述民族故事

導演 萬瑪才旦:

電影的一個概括就是信仰和現實如何抉擇。就是像卓嘎這樣一個女性,她處在這樣一個兩難的這個處境當中,何去何從。那我們目前所做的所有的努力希望當地的人,他們當下的生活、他們的處境、他們的情感,希望被更多的人看到,希望被更多的人關注、瞭解。

影片中,萬瑪才旦在追求寫實風格的基礎上,透過氣球的意象表達,夢境和幻想的影像投射,給予了觀眾豐富的想像與解讀空間,也引發影迷們的廣泛熱議。影片是萬瑪才旦根據自己的同名小說改編創作的。談及創作靈感,他說,這源於一次偶然的生活經歷。

文化十分丨導演萬瑪才旦:用愛與慈悲講述民族故事

導演 萬瑪才旦:

很多年前吧,也是我在北京電影學院學習的時候,突然看到一隻紅色的氣球在空中飄,一下子就吸引了我,我覺得那個是一個特別好的電影的意象。然後慢慢建構這個故事。它是一個以現實風格為主的,然後也有一些超現實表現的這樣一個電影。所以有人說這個是更靠近觀眾的、更接地氣的這樣一個電影,所以從這個層面上講,首先在故事的層面,就是所有的觀眾都能看得懂這個故事。那另一方面從故事講述的方式上,每個觀眾他首先能進入這個故事,然後每個人應該都會有感同身受的東西。

文化十分丨導演萬瑪才旦:用愛與慈悲講述民族故事

萬瑪才旦出生於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德縣。1991年,萬瑪才旦開始發表文學作品,陸續推出多篇講述藏區人民生活狀態和精神面貌的小說,代表作有《誘惑》《崗》《乞丐》等。2002年,萬瑪才旦開始從文學轉向影視;2005年中國電影誕生100週年的時候,他執導的個人第一部電影《靜靜的嘛呢石》摘得金雞獎最佳導演處女作獎。

文化十分丨導演萬瑪才旦:用愛與慈悲講述民族故事

△電影《靜靜的嘛呢石》片段

導演 萬瑪才旦:

當時一方面感覺特別激動,這是一個對我來說,或者對藏族電影來說是一個特別重要的事情。所以後來就是這個藏地電影新浪潮,現在很多人對藏地電影有這樣一個概括。我覺得有這樣一個現象的出現,也是跟這樣一部影片的出現是有關聯的。

從此,萬瑪才旦更加堅定地走上了自編自導電影的道路,用文字和影像兩種方式記錄藏族地區獨有的民族特色,編劇和導演的電影《靜靜的嘛呢石》《尋找智美更登》《老狗》被稱為“藏地故鄉三部曲”。

導演 萬瑪才旦:

一方面你要選擇你熟悉的這種題材去挖掘它,然後去寫你的劇本;另一方面你對這個土地上的人是有情感的,以往很多的影視作品、文字作品,要麼可能是一種俯視的目光去看待它,要麼是一種仰視的目光去看待它。我覺得將來有一個真正懂自己民族文化歷史的人,去表現自己民族題材的時候,肯定好一點。

文化十分丨導演萬瑪才旦:用愛與慈悲講述民族故事

而如何透過電影讓更多的觀眾,用更平視的目光,看待和理解自己最熟悉的藏族文化,用當代敘事風格來講述藏族故事,是萬瑪才旦一直在探索的課題。

導演 萬瑪才旦:

一方面它有一個共性的地方嘛,只要你寫的是人的情感的東西,那我覺得所有的觀眾,不同文化、地域、信仰都是能感受到的;另一方面你就要做一些傳承工作。就比如說《靜靜的嘛呢石》它裡面涉及到了藏戲《智美更登》,那麼智美更登對藏族來說是一個家喻戶曉的人物嘛,讓觀眾們知道它在背後傳遞的東西,就包括這個慈悲、關懷、愛這樣一些東西。所以這個電影看完之後很多觀眾說想去藏地去看《智美更登》的藏戲,我覺得是對這樣一個文化的延展吧。

文化十分丨導演萬瑪才旦:用愛與慈悲講述民族故事

△電影《塔洛》片段

在情感表達上,萬瑪才旦深入挖掘人類內心深處的共性,但在拍攝手法上,萬瑪才旦卻有著獨具個人標識的拍攝風格。在電影《塔洛》《撞死了一隻羊》等影片中,萬瑪才旦擯棄大量繁複的影像排程方式,用大量固定鏡頭和長鏡頭冷靜敘事。

導演 萬瑪才旦:

你看起來很簡單,就好像就放這兒就拍下來了,但是那個是確實是需要做大量的準備的。對於我來說形式是內容的一部分,你找到那樣一個形式去表現這個內容,那個是特別重要的。

文化十分丨導演萬瑪才旦:用愛與慈悲講述民族故事

作家出身的萬瑪才旦在電影拍攝中倡導“編導合一”,編劇和導演的雙重身份,使他能夠更好地把握電影的拍攝風格。

導演 萬瑪才旦:

必須得在寫劇本的時候就得想到這些困難。我覺得這個就是編導合一的優勢,你知道什麼能寫,什麼能實現。像《氣球》,它需要空間上有一些豐富的層次的展現,所以我們就去了青海湖,圍繞著青海湖來做這些場景,你必須得帶著剪輯的思路去拍。

近年來,從《岡仁波齊》《阿拉姜色》到《氣球》,藏族題材電影異軍突起,被主流電影市場接納,贏得業界和觀眾的認可,多部作品走向國際影展。萬瑪才旦的《氣球》《塔洛》和《撞死了一隻羊》三部電影均入圍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地平線”競賽單元。

文化十分丨導演萬瑪才旦:用愛與慈悲講述民族故事

導演 萬瑪才旦:

主流的電影市場環境裡面,(藏族題材的電影)其實是有很大的挑戰的,這種現象也在逐漸的改變了。另外一方面就是,很多就是在文化之外的觀眾,對藏族人的這種信仰,對於他們的一種情感的方式,還是不太瞭解。所以你透過這些電影,其實對藏族文化的這種發展、傳承,甚至保護,我覺得也是起到了一些作用。

曾經小眾的民族題材電影成為深受年輕人和大眾關注熱議的現象級作品,這背後有萬瑪才旦真誠的故事講述、沉靜的現代影像敘事,也有一位青年藝術家對現實深入肌理的觀察、思考與剖析。在喧囂的塵世不浮燥,在劇烈的變革中不迷失,這是萬瑪才旦的人生追求,也是他的電影帶給人們的啟迪。(總檯央視記者 魯濱 林之韻 陳逸哲 邱新魯)

Tags:萬瑪才旦電影導演藏族氣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