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

【文化】什麼是屈原在楚地民間?端午節為什麼要紀念屈原?| 端午節

由 寫乎 發表于 藝術2021-05-28

簡介屈原41歲時,秦楚兩國發生了一件事,派往秦國當人質的楚國太子橫,與秦國一大夫因私事發生爭鬥,一氣之下,太子橫殺死大夫後因懼怕秦昭王怪罪,私自逃楚,旋及導致原本脆弱的秦、楚關係瞬間惡化,天真的楚懷王意欲親自赴秦商談

什麼是屈原在楚地民間

作者:李大奎

探尋端午節:屈原是文學家,但你知道他還是改革家嗎?

(一組《思美人》圖片,圖為屈原和楚懷王)​

端午節紀念屈原,這個說法在南北朝就已有之,隋唐以後漸漸流傳。最早載於南朝梁吳均所編《續齊諧記》:屈原五月五日自投汩羅而死,楚人哀之,至此輒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

端午節為什麼要紀念屈原?

(一)楚國改革家:草憲變法

屈原是偉大的愛國者,他一生不屈不撓、憂國憂民,為了楚國的富強,真正做到了“先天下之憂而憂”。

屈原所處的年代,正是秦、楚、齊、趙、燕、韓、魏七國爭雄的時候。那時,屈原的祖國楚國國土面積最大,但禮崩樂壞,存在許多不公的社會問題,尤其是龐大、守舊的貴族集團不勞而獲,消耗著大量的國家財富。

秦國是七國之中實力最強的國家。在名士蘇秦、公孫衍實行合縱聯盟抗秦的倡議下,楚懷王當縱約長,楚、韓、燕、魏、趙五國於公元前318年發起合縱聯盟抗秦的函谷關之戰,但各國虛情假意、爭相自保不戰而退的失敗經歷,讓楚懷王和擔任左徒的屈原都意識到,“合縱”不能真正改變楚國命運,唯有楚國自己強大起來才能真正抗秦。於是在楚懷王的支援下,屈原開始著力於楚國圖強的變革。

探尋端午節:屈原是文學家,但你知道他還是改革家嗎?

屈原明白,楚國變革肯定會觸及貴族集團的核心利益,必然會引起他們的反對、陷害,將影響自身安危甚至生命。楚悼王時期的吳起變法,秦孝公時期的商鞅變法就是前車之鑑:吳起變法,吳起被射死;商鞅變法,商鞅被“車裂”。這些殘酷的現實問題也一度考量著年輕的政治家屈原。

何去何從?

在深厚執著的愛國熱情下,屈原毅然決定,依靠楚懷王的支援,直面現實,衝破困擾,傾力治國,實行“美政”:

一是以民為本,鼓勵農耕,讓農民有盼頭、奔頭和念頭;

二是增加賦稅,集中國家的財力物力,集中君王的權利,國家日事政務交由忠誠的大臣來管理,實現國富國強;

三是健全法令,修明法度,依法治國;

四是任人唯賢,不分貴賤,反對世卿世祿,真正把有才能的人選拔出來,充分發揮賢臣才士的作用;

五是明賞罰,禁朋黨,反壅蔽,強軍備,移風易俗;

六是對外聯齊抗秦。

這就是歷史上曇花一現的“草憲變法”。草憲變法施行後,取得了顯著成效,楚國國力得到增強。

探尋端午節:屈原是文學家,但你知道他還是改革家嗎?

(二)第一次被流放

不過,遺憾的是,草憲變法真正施行的時間不長,一開始就遭到以公子子蘭為首的舊貴族集團強烈反對,大肆攻訐下,上官大夫靳尚讒言奏疏,立場不堅定的楚懷王退縮,改變了之前強楚的願景,不再支援屈原。

不久,楚懷王罷黜了屈原的左徒職務,改任屈原為三閭大夫,流放漢北。

屈原被放逐後,依舊保持著憂國憂民的心,不屈不撓地堅守著,希望得到楚懷王的召回繼續實施變法圖強。

秦國看到屈原被流放,認為破壞六國合縱聯盟的時機已到,遂派名士張儀遊說離間六國。張儀到了楚國欺騙楚懷王說,楚國如果與齊國絕交,秦國願意獻出商、於一帶六百多里的土地。還擔任著三閭大夫的屈原聞訊後,力諫楚懷王勿上張儀的當。

探尋端午節:屈原是文學家,但你知道他還是改革家嗎?

但貪心的楚懷王相信了張儀的鬼話,信以為真地一面派楚

使去

秦國受地,一面派人到齊國辱罵齊宣王。齊宣王大怒之下與楚絕交。楚使在秦國三個月未見到秦惠文王,待齊與楚絕交後,張儀才出面對楚使說,從某地到某地,廣袤六里,趕緊去接受吧。楚懷王大怒,派大將屈丐等人領兵8萬興師伐秦,結果在丹陽一戰中大敗,漢中郡淪陷。

楚懷王看形勢不妙,只好召回被流放的屈原出使齊國去締盟修好。秦國害怕齊楚聯合,又派張儀二次遊說楚懷王。張儀又欺騙楚懷王,說,秦惠文王願意分漢中之半,與楚和好;另一方面又用重金賄賂楚國權貴靳尚、寵姫鄭袖,周旋於楚。

剛直的屈原出使齊國回來後向楚懷王直言必殺張儀時,張儀已悄悄回秦。時年30歲的屈原也因此受到楚國權貴寵臣的排擠打壓,漸漸又被楚懷王疏遠。

探尋端午節:屈原是文學家,但你知道他還是改革家嗎?

(三)第二次被流放

不得已,屈原轉向設壇講學之路,艱難地牽掛楚國,渴望楚懷王清醒過來讓他東山再起振興強楚大業。

屈原在郢都講學6年期間,楚國貴族集團當然沒忘記整治他,不斷地向楚懷王進讒言。忠奸不分、左右搖擺的楚懷王就在屈原反對屈辱的楚秦“黃刺之盟”下,第二次把屈原流放到漢北和沅湘流域。

這次屈原被流放,從公元前294年,到公元前279年,長達十六年時間。

屈原41歲時,秦楚兩國發生了一件事,派往秦國當人質的楚國太子橫,與秦國一大夫因私事發生爭鬥,一氣之下,太子橫殺死大夫後因懼怕秦昭王怪罪,私自逃楚,旋及導致原本脆弱的秦、楚關係瞬間惡化,天真的楚懷王意欲親自赴秦商談。屈原聞訊後十分擔心楚懷王安危,不顧自己已被二次流放無權理政的窘境,再次上書力勸楚懷王不要赴會,說:秦,虎狼之國,不可信,不如無行。但楚懷王在公子子蘭等權貴們竭力慫恿下,沒有聽從屈原的建議,執意前往秦國,楚懷王剛到武關,即被扣押送往咸陽,三年後被囚死於秦。

探尋端午節:屈原是文學家,但你知道他還是改革家嗎?

秦、楚因此絕交,楚太子橫繼位,稱楚頃襄王。屈原仍被逐放之中。

公元前293年,秦國攻打韓國取勝後,威脅楚頃襄王說:楚國背叛秦國,秦國準備率領諸侯討伐楚國,決一勝負,希望你整頓士卒,得以痛快一戰。楚頃襄王猶豫不決。

47歲的屈原聞訊後再次上書諫言,以楚懷王客死下場“其所謂忠者不忠,而所謂賢者不賢也”向楚頃襄王建議:臥薪嚐膽,合縱抗秦,徐徐圖興楚國大業。

軟弱的楚頃襄王害怕秦國,最終沒有采納屈原的意見,選擇了割地求和向秦示好的昏庸之路,之後逐漸走向沒落。至此,屈原更受冷遇,再也沒有用武之地。

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破楚都郢,楚頃襄王只得狼狽地棄城出逃。屈原拒絕了去秦國仕秦的邀請,心情極度苦悶,在報國無門、完全失望下,在五月五日這一天,抱石投汩羅江自盡,以身殉國,時年62歲。

這就是剛直不阿、寧死不屈的屈原,他不屈不撓的愛國精神,讓人欽佩。世人記住了他,因為他的祭日正好是端午節這一天,於是端午節就有了紀念屈原的說法。

探尋端午節:屈原是文學家,但你知道他還是改革家嗎?

(四)高潔的人品

不妨從屈原的生平說起。

屈原,名平,字原,又字靈均,公元前340年出生于丹陽(即今天的湖北省秭歸縣)貴族家庭,祖上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屈瑕原本是熊氏,據說是因為當年的封地叫“屈”而以之為氏。至於先秦時代姓與氏的區別,不是本文敘說的話題,暫且不表。只道屈原既來自於王室,屬楚王的本家,自然身世顯赫。

然屈原並沒有因為這一高貴的出生而耀武揚威、目空一切。這在先秦講究出身的時代能做到這一點是非常難得的。

其次從屈原求學、致仕到流放生涯,他“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確做到了德高望重。屈原正直高潔的人品,自帶灼灼其華的光芒,讓人折服。

屈原自幼好學,從不張揚跋扈。與姐姐屈須一起在鄉下生活的兒時歲月,他始終堅持勤奮讀書。

據史載,屈原因嗜書成癖、刻苦求學而博採眾長,成為一代飽學之士。十歲時,就關心百姓疾苦,十分同情貧苦百姓;十一歲時,秦國犯楚,當即組織青年民眾奮起反抗。這些經歷為屈原正道直行、不畏強權的秉性夯實了基礎。

探尋端午節:屈原是文學家,但你知道他還是改革家嗎?

後來,屈原應召入郢都當太子伴讀,與楚太子熊槐一起學習,一起探討如何治國。熊槐當上楚懷王后,先任命屈原為縣丞,後提任他為楚國左徒,具體負責楚國內政外交。

屈原擔任左徒後,不負才華,不辱使命,積極施行美政,取得了草憲變法帶來的顯著成效;即使在楚懷王、楚項襄王不信任下,二次被流放,長達十八年的時間,依然堅守正直高潔的品德,不顧個人安危,直察直諫,憂國憂民,為強楚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奉獻了自己短暫的一生。

約舉屈原應對的兩件事即可管見。

屈原出使齊國時,遇到國舅帶著一幫人騎著馬,大肆踐踏農田,屈原當即對國舅嚴詞訓斥,賠償了毀損的莊稼。

屈原到齊國後,孟嘗君田文為了留下屈原,願意讓出相位,屈原拒絕了齊國遞出的“橄欖枝”。為了齊楚達成聯盟,他顧全大局,選擇與齊王指定的義女完婚,這份誠意最終感動了齊王,屈原完成使命後果斷回國。

聖人孟子亦為之讚歎:屈原,楚之幸也。

探尋端午節:屈原是文學家,但你知道他還是改革家嗎?

(五)偉大的詩魂

屈原因創作《離騷》《天問》《九章》《九歌》《漁父》等等流傳千古的詩歌辭賦,而稱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後人曾如此說:從屈原開始,才有了以文學著名於世的作家。

屈原的這些作品真就有這麼高的文學成就嗎?

的確如是,當你細細品完屈原的詩歌辭賦,你可以從字裡行間感受到,偉大的三閭大夫屈原,帶著楚風,帶著“詩魂”,正向你走來。

《離騷》是屈原最有名的詩篇,最能體現屈原的治國思想。他用“香草美人”的賦比興手法,靈活運用大量的神話傳說,將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熱情以至整個生命融入其中,全篇極富想象力,辭采絢爛,充滿了積極的浪漫主義精神,很有美感。如: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等等,這些名句至今廣為傳誦。

探尋端午節:屈原是文學家,但你知道他還是改革家嗎?

《離騷》與《詩經》並稱“風騷》,且《離騷》文學成就在之上,突破了《詩經》以四字句為主的格局,多有五言句、七言句,句中句尾用”兮“字,用來協調音節,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嘆的韻致,形成著名的”楚辭“體。

《離騷》一問世,即大受喜愛,廣為傳誦,標誌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的新時代,對後世詩歌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成為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

此外,屈原這種”香草美人“的比興手法,還帶來鮮明的藝術效果。以鮮花、香草喻君子,以臭物、蕭艾喻小人,成為文學中的定例。時人還以佩帶香草象徵品行高潔。

《天問》是屈原採用問句的形式構成的名篇,全詩意趣豐富,神理超拔,在反問中表達著極高的學術造詣和深刻思想。

《九歌》包括《東皇太一》《雲中君》《大司命》《少司命》《東君》《湘君》《湘夫人》《河伯》《山鬼》《國殤》《禮魂》十一篇詩歌,系屈原在楚地民間祭神樂歌的基礎上經加工、潤色而成,描述了神的形象,代人或代神抒發人物感情,充滿了濃厚的生活氣息,如”風颯颯兮木蕭蕭,思公子兮徒離憂“,”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遙遠“等等,寄託了屈原懷憂的情感。

探尋端午節:屈原是文學家,但你知道他還是改革家嗎?

《九章》包括《哀郢》《抽思》《悲回風》《惜誦》《涉江》《懷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頌》九篇詩歌,系屈原用激楚的情調把理想追求融入藝術想象之中的應時之作,各篇藝術風格和成就不一,別具一格。亦有不少名句,如:登崑崙兮食玉英,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齊光。吾不能變心而從俗兮,固將愁苦而終窮。燕雀烏鵲,巢堂壇兮。皇天之不純命兮,何百姓之震愆?等等流傳至今。

《漁父》系屈原放逐到沅江時有感而發的問答體辭賦。其中”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等等名句亦流傳至今,表達了屈原”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高潔品德”。屈原亦為後世稱之為“辭賦之祖”,宋玉、景差師承屈原,成為當時有名的辭賦家,直接影響和發展了漢賦。

這些詩歌構成了屈原靈動偉大的“詩魂”,為後世詩歌乃至文學的創新發展夯實了根本。所以,後人譽屈原為“中華詩祖”。這也難怪端午節又稱之為“詩人節”。

正因為屈原在詩歌文化方面作出的巨大成就,1953年,也就是屈原逝世的2230年,世界和平理事會評定屈原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探尋端午節:屈原是文學家,但你知道他還是改革家嗎?

作者簡介:李大奎,男,法學學士,貴州湄潭人,文學愛好者。

推薦:

《紅樓夢》裡王夫人為什麼會對林黛玉如此冷漠?

從《金瓶梅》的傳播窺探明代社會生活面面觀

被稱為“通天老狐”的袁枚為何收了很多女弟子?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

Tags:屈原楚懷王楚國秦國張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