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

吳中四傑是誰初遇,為何朱棣對他如此絕望,而吳中四傑卻不聞不問?

由 博登珊皓 發表于 藝術2021-05-24

簡介退隱燕王朱棣成為永樂大帝,道衍和尚也被賜名姚廣孝

吳中四傑是誰

初遇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八月,明王朝發生了一件大事,朱元璋的結髮妻子馬皇后駕崩了。分封在外的皇子紛紛赴京奔喪,朱元璋也徵召天下高僧,侍奉各個皇子誦經祈福。和尚道衍和四皇子燕王朱棣第一次相遇了,兩人並沒有一見如故。時年23歲的朱棣相貌齊偉,氣宇軒昂,美髯飄飄,最有帝王之相,道衍和尚一眼就看中了他。而朱棣眼中的道衍卻體態臃腫,相貌醜陋,一雙三角眼,看起來兇巴巴的,一點沒有得道高僧的風範。這時道衍走到朱棣身旁,悄聲說道:“殿下能討臣輔佐,當使殿下戴一白帽。”朱棣又驚又喜,當即引入密室詳談。道衍充分展示其帝王之學,談古論今,指點江山,無一不讓朱棣折服。朱棣慶幸自己撿到寶了!

吳中四傑是誰初遇,為何朱棣對他如此絕望,而吳中四傑卻不聞不問?

道衍隨燕王朱棣來到北平,主持慶壽寺。慶壽寺離燕王府很近,道衍經常出入燕王府,“跡甚密,時時屏人語”。道衍成為朱棣的心腹和軍師,這年道衍48歲。兩人的第一次相遇,不僅改變了兩人的命運,也改變了明王朝的歷史軌跡。

身世

這個道衍和尚就是後來被明成祖朱棣賜名的姚廣孝。姚廣孝祖籍河南汴梁,曾祖在南宋時逃難到蘇州落腳。姚廣孝祖父、父親都是鄉下郎中,積善行德,很受敬重。姚廣孝自幼聰慧,但不喜歡學醫,想要讀書當官光宗耀祖,父母沒有允許。一天進城看見僧官前呼後擁,侍從不少,很是羨慕。於是14歲剃度出家,法名道衍。僧人在元朝有著比當官更顯赫的地位,姚廣孝出家也是不能讀書致仕的一種便宜之策。

出家後的姚廣孝也沒有一門心思撲在佛學上,他還拜道士席應真(鳳歌《靈飛經》中“奕星劍”席應真)為師。席應真“通儒而多異術”,姚廣孝得其真傳,什麼太公兵法,陰陽數術,奇門遁甲,無一不通,儒學也有了長足的進步。一個和尚學這些,可見其志向不是隻做一個高僧而已。

經過多年的勤奮學習,姚廣孝已成為博通佛儒道的名僧。他開始雲遊四方,結交天下名士。吳中四傑高啟、楊基、張羽、徐賁以及宋濂、蘇伯衡等都是他的好友。姚廣孝在嵩山遊玩時,遇到了相術奇人袁珙,袁珙看其相貌大吃一驚:

是何異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殺,劉秉忠流也。

劉秉忠是元初奇僧,曾輔佐忽必烈平定海內。姚廣孝聽後大喜,和袁珙結為知己。他也要走劉秉忠之路:輔佐明君,成就帝王之業。

靖難

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駕崩,皇太孫朱允炆繼位。建文帝年少,不懂軍事,根基未穩,就開始削藩,先後廢除了周、湘、代、齊、岷五王。並派兵入駐北平,矛頭直指燕王朱棣。姚廣孝知道時機已到,極力攛掇朱棣起兵謀反。

吳中四傑是誰初遇,為何朱棣對他如此絕望,而吳中四傑卻不聞不問?

朱棣首鼠兩端,遲疑不決,對姚廣孝說:“建文沒有失去民心,老百姓都支援朝廷”,姚廣孝答道:‘’臣知天道,何論民心。‘’

一天,朱棣和姚廣孝讀書吟對。朱棣隨口說了句“天寒地凍,水無一點難結冰”,姚廣孝馬上應道:“世亂民貧,王不出頭誰做主”。意思是建文帝的舉措必然引起大亂,民心也不在建文這邊,希望朱棣做救世主,為民行道。朱棣有所鬆動。

為更好地提高朱棣信心,姚廣孝找來自己的好友袁珙為朱棣看相,袁珙看後說道:

龍行虎步,日角插天,太平天子也。年四十,須過臍,即登大寶矣。

在姚廣孝的鼓動下,燕王朱棣終於下定決心,要起兵奪取皇位,和侄子一決雌雄。

在朝廷的嚴密監視和防範下,如何鑄造兵器和訓練士兵呢?姚廣孝就叫人開挖地下室,地下以空甕為牆,甕口向裡,這樣鍛造兵器的聲音就不會傳到地上,這也是世界最早的隔聲建築。命人買來大量的鵝鴨,讓鵝鴨不停叫喚,這樣士兵操練的聲音也被淹沒了。

建文元年七月,燕王朱棣打著“清君側”的旗號,起兵發難,“靖難之役”開始了。

誓師大會上,突然風雨大作,燕王府簷瓦紛紛墜地,朱棣臉色大變,認為是不祥之兆。姚廣孝大聲說道:

祥也。飛龍在天,從以風雨。瓦墮,將易黃也。

“飛龍在天,從以風雨”表明朱棣起兵上順天意,“瓦墮,將易黃也”,過去只有皇帝才有權用黃瓦,燕王府的黑瓦墜地,表明朱棣要當皇帝了。兄弟們,好好幹吧,你們都是靖難的大功臣。姚廣孝的一番話極大地鼓舞了軍心。

這場戰爭持續了近四年,朱棣以“一隅”對抗建文帝的“天下”,居然笑到了最後,成為勝利者,這其中姚廣孝起了關鍵作用。

靖難之役時,姚廣孝因年事已高,輔佐世子朱高熾鎮守北平。朱棣每有疑難,必馳書來問。每一場大的戰役,都有姚廣孝的謀劃。姚廣孝就是朱棣的總參謀長,像張良張子房一樣,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當戰爭處於膠著狀態時,姚廣孝及時總結了三年戰爭的得失,認為“四下人心多所觀望,惟視金陵成敗為向背耳”,只要攻下南京就大功告成。因此為朱棣制定

毋下城邑,疾趨京師,京師單弱,勢必舉。

的戰略,一舉攻下南京城。建文帝逃遁不知所蹤,朱棣登基稱帝。

吳中四傑是誰初遇,為何朱棣對他如此絕望,而吳中四傑卻不聞不問?

退隱

燕王朱棣成為永樂大帝,道衍和尚也被賜名姚廣孝。

論功行賞,姚廣孝因“首贊密謀,發機決策”“論功以為第一”成為永樂朝第一功臣。永樂二年被授予太子少師(正二品),這是當時文官的最高秩。明成祖後來姚廣孝交談,都稱他為少師,而不直呼其名。明成祖還讓姚廣孝還俗,並賜宮女給他,都被姚廣孝拒絕了。他“常居僧寺,冠帶而朝,退仍緇衣”,後人因此稱他“黑衣宰相”。

此時姚廣孝已是75歲的高齡了,此時他已有退隱之心。明面他是永樂重臣,實際上已不問朝政了。“貧賤安居良不惡,名利賓士有何樂”“若知身是累,應不棄山瓢”這些詩句表露出深深的倦怠和歸隱之心。他決心重修佛門,給自己起了個別號“逃虛”,逃虛者,遠離塵世,遁入空門也。

在文化上姚廣孝主持編修了《永樂大典》和《明太祖實錄》。《永樂大典》是中國古代最大的百科全書,這是姚廣孝留給後人的最珍貴的遺產。

吳中四傑是誰初遇,為何朱棣對他如此絕望,而吳中四傑卻不聞不問?

結語

姚廣孝是明代第一奇人,他輔佐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是他的最大事功。後人從封建倫理和正統觀念上,來指責姚廣孝是慫恿朱棣謀反的“奸僧”,我認為這種看法是不對的。

“靖難之役”是明皇室內部爭權奪利的一場戰爭,是明專制皇權和藩王之間矛盾激化的產物,是明初政治形勢發展的必然,這不是姚廣孝一個僧人所能挑起的。明王朝由皇太孫當皇帝還是皇四子當皇帝,對於老百姓而言沒有本質區別,這場戰爭沒有正義和非正義之分。

姚廣孝順應了歷史趨勢,抓住了機遇,輔佐了當時統治集團中中最有才能、力量最強的朱棣,統一了中國,改變了朱元璋遺留下來的藩王割據、經濟停滯的局面,是有歷史進步作用的。

雄才大略的明成祖對內“能尊太祖整飭官吏之意”,對外五徵漠北,鄭和七次下西洋。邊疆鞏固,國泰民安。

明代思想家李贄坦言:‘’我國家二百餘年以來,休養生息,遂至於今。士安於飽暖,人忘其戰爭,皆我成祖文皇帝與姚少師之力也。‘’

Tags:姚廣孝朱棣道衍袁珙靖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