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

《嵩高靈廟碑》中嶽嵩高靈之碑碑額《嵩高靈廟碑》字型氣韻古樸

由 碑帖故事 發表于 藝術2021-05-24

簡介《嵩高靈廟碑》因有一定篇幅言及北魏道教重要人物寇謙之,故前人多謂為頌揚他及宣揚道教所立

嵩高靈廟碑是張遷碑的變化來的嗎

《嵩高靈廟碑》,全稱《中嶽嵩高靈廟之碑》,又稱《寇君碑》、《中嶽碑》等。碑高213釐米,寬99釐米。碑陽23行,行50字,正書。碑陰題名7列。北魏太延五年(439年)立。原石立於河南省登封縣中嶽廟峻極門前,今存,由於風化侵蝕,殘損大半。1991 年經河南省文物局批准, 利用上海圖書館藏元代拓片, 依照舊制重新複製,與原碑並列。

“真正書之極則”:《嵩高靈廟碑》與北魏道教的興起

《嵩高靈廟碑》

“真正書之極則”:《嵩高靈廟碑》與北魏道教的興起

“中嶽嵩高靈之碑”碑額

《嵩高靈廟碑》字型氣韻古樸,結體在隸楷之間,用筆剛健如鐵,字形參差,不僅具有較高的書法價值,也為道教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依據,歷來為金石學家、書法家所重視。康有為曾言:“《靈廟碑陰》絕佳……筆墨渾穆,大有《石鼓》《琅琊臺》《石經》筆意,真正書之極則,得其指甲,可無唐宋矣。”並在《廣藝舟雙楫》中將《靈廟碑陰》列為神品上,《嵩高靈廟碑》列為高品上。

一、《嵩高靈廟碑》的立碑背景及碑文主要內容

嵩高靈廟,今稱中嶽廟,位於河南省登封縣嵩山東麓,是歷代祭祀嵩山的場所。中嶽廟始建於秦,西漢元封元年(前110年)漢武帝遊嵩山時下令祠官增其舊制。東漢安帝元初五年(118年)在正門南面增建“太室闕”。南北朝期間曾兩遷廟址於嵩山玉案嶺、黃蓋峰。約在北魏時改名為中嶽廟。

“真正書之極則”:《嵩高靈廟碑》與北魏道教的興起

“真正書之極則”:《嵩高靈廟碑》與北魏道教的興起

《嵩高靈廟碑》因有一定篇幅言及北魏道教重要人物寇謙之,故前人多謂為頌揚他及宣揚道教所立。據考證,此說不準確。

《嵩高靈廟碑》碑文主體分兩個部分,第一部分詳述了山川祭祀的沿革和重要性,認為恭祭山嶽,可獲厚報。第二部分才是記述寇謙之的事蹟。

《魏書·禮志》載:“太延元年(439年),詔立廟恆山、華嶽、嵩嶽,並樹碑頌德。”因此,此碑之立,首先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一統中原後,遍祭域內名山大川,昭告天下,北魏乃是天命所歸,正統所在。其次才是宣揚道教和寇之謙的事蹟(參見張永強《海內孤本《大代華岳廟碑》考—兼與《嵩高靈廟碑比較研究》,《碑林集刊》2010年)。

二、寇謙之其人與北魏道教的興起

道教形成於東漢,漢末出現了以張角為首的“太平道” 和以張陵、張魯祖孫為首的“五斗米道” 兩個教派。張角因發動黃巾起義被滅,“五斗米道” 發展為“天師道”,以施符水、鍊金丹、房中術等手段在民間傳播, 並逐漸打入上層社會。 為適應統治階級的政治需要, 解決教義混亂、修行困難、組織渙散、科律廢馳等問題,在東晉中葉至南北朝初年,道教界的有識之士開展了一場改革運動。而寇謙之就是這次改革中的重要人物。

寇謙之(365-448年),字輔真,北魏道士,南北朝時期新天師道(也稱“北天師道”)的改革者和代表人物,早年隨方士成公興入華山修道,後隱居嵩山,精專不懈。據稱他於北魏神瑞二年(415年)遇太上老君降臨,授以“天師之位”並傳《雲中音誦新科之誡》二十卷,改革舊天師道,“除去三張偽法,租米錢稅,及男女合氣之術”“專以禮度為首,而加之以服食閉練”。北魏泰常八年(423年),又有老君玄孫李譜文降臨嵩山,賜他“遷入內宮”及“太真太寶九州真師、治鬼師、治民師、繼天師四錄”,以統領人鬼之政。並授《錄圖真經六十餘卷,使其輔佐北方泰平真君,建靜輪天宮,如能造成天宮,則可溝通人神。

“真正書之極則”:《嵩高靈廟碑》與北魏道教的興起

“真正書之極則”:《嵩高靈廟碑》與北魏道教的興起

北魏始光初年(424年後),寇謙之至魏都平城獻《錄圖真經》,受到崔浩的推崇,太武帝拓跋燾派謁者奉玉帛牲牢祭嵩嶽,“於是崇奉天師,顯揚新法,宣佈天下,道業大行”。太武帝並“起天師道場於京城之東南,重壇五層,遵其新經之制。給道士百二十人衣食,齊肅祈請,六時禮拜,月設廚會數千人”。由此天師道成為官方宗教,在北方大為興盛。

寇謙之作為太武帝的國師,曾參與謀劃軍政。始光三年(426年),魏太武帝將攻夏主赫連昌,大臣長孫嵩等堅決反對,太武帝問於寇謙之,謙之答以“必克”。太武帝此後連年出擊,消滅大夏、北燕、北涼等割據政權,至太延五年(439),完成了統一北方的大業。次年寇謙之為太武帝祈福於嵩嶽,據說“精誠通感,太上冥授帝以太平真君之號”,遂於當年改元太平真君元年(440年)。太武帝又聽從寇謙之奏議,於太平真君三年(442)親至道壇接受道教符籙。其後北魏諸帝即位後都接受天師道符籙,成為定製。

三、《嵩高靈廟碑》的藝術特色及臨習要點

《嵩高靈廟碑》字型處於隸楷交變時期,隸正相雜,自由灑脫,天真拙樸,用筆以方筆及中鋒為主,筆畫方稜,雄強奇古,與《張遷碑》一脈相承。其結構錯落有致,大小不拘,富於變化,與《爨寶子》《爨龍顏》神理相通。此碑以其獨特的風格,歷來為書家所重。

“真正書之極則”:《嵩高靈廟碑》與北魏道教的興起

嵩高靈碑與張遷碑、爨寶子碑的比較

“真正書之極則”:《嵩高靈廟碑》與北魏道教的興起

時代相近的南北朝碑字型之比較

在臨習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求古拙,求大巧。《嵩高靈廟碑》以隸法入正書,隸正相雜,碑中各字大小欹側有自然之趣,且字形各部分錯落有致而不失平衡,臨習時應處理好拙與巧的關係,不可一味求拙,應在拙中寓巧、巧拙相生。該碑風格奇崛,碑中結體變幻莫測,臨摹時切忌描摹畫形,失之要旨,以致步入俗書境地。因為平庸常為俗,怪異駭俗亦為俗,切忌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2、臨習《嵩高靈廟碑》 對初學者不宜。初學者最好遵從由楷書或隸書入手的法則,先從規矩一路入手。如果一上手便涉獵此碑,必定無法體會其中精妙之處。此碑章法較為特殊,疏而不散,字與字間距離幾乎相等,因而不能用唐代筆法臨習此碑,否則便會失其神韻。此碑用筆在很大程度上繼承了漢隸《張遷碑》 的方筆特點,如果先對漢隸中的《張遷碑》、《西峽頌》及“二爨”等下一番工夫,諳熟一些基本的用筆方法之後再臨摹,可以避免走彎路,並且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臨摹北碑一路作品,重在取其意,不能像臨習法度森嚴的唐楷一樣,即便是顏、柳之間也要涇渭分明。然而即便如此, 仍然要堅持一個“度”,將《嵩高靈廟碑》 臨摹成《鄭文公碑》 形貌,也是不可取的。尤其是該碑剝落嚴重,臨習時不可依樣畫葫蘆,要注意揣摩, 準確把握原碑風神。更多精彩,請關注“碑刻故事”。

“真正書之極則”:《嵩高靈廟碑》與北魏道教的興起

馬一浮臨作

“真正書之極則”:《嵩高靈廟碑》與北魏道教的興起

王學嶺臨作

“真正書之極則”:《嵩高靈廟碑》與北魏道教的興起

林光進臨作

“真正書之極則”:《嵩高靈廟碑》與北魏道教的興起

張覺之臨作

Tags:嵩高靈廟寇謙之天師太武帝臨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