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

解析財富與幸福的關係

由 財經萬事曉 發表于 藝術2023-01-27

簡介財富增長的倫理基礎,首先就在人與大自然的倫理關係,人類在享用資源之餘,理所當然承擔起保護大自然的社會責任

什麼是一切財富的源泉

前言

人的能動的創造本質的發揮程度,不但與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密切相關,而且還與人們的社會關係特別是社會生產關係的性質和發展水平密切相關。作為社會中的人,社會是人存在發展的一種特殊形式。人的全面發展、人的創造本質的充分發揮和確證自己本性的人的需要就必然是社會的、歷史的。

人們要真正實現駕馭自己的社會關係,則必須是在沒有社會貧富分化,沒有貧困,生產力大繁榮的基礎以公平正義為原則形成的人與人之間互助合作關係為依存。在西方那種價值迷失、信仰危機成為主題的情況下,人的社會關係異化為物與物的關係,反而成了支配人自身的異己力量。

解析財富與幸福的關係

“消費人”、“享樂人”等畸形人格的大量出現,人的單面化和意義的簡化就是由於物與物的買賣關係對自己社會關係支配結的惡果,使得新技術革命帶來的“善的可能性”受限,“惡的可能性”成為現實。任何割裂人既為“個人的存在”,“同時又是社會的存在物”的行徑或傾向,都是對人性的扭曲。布熱津斯基認為,西方由於“物質第一主義的自我放縱”,人們不考慮社會利益已使“道德上的腐敗大規模的蔓延”,“一個以自我滿足為行為準則的社會也會成為一個不再有道德約束的社會”,必須作出“哲學上反省和文化上自我批判”。

應當促進人和自然的和解。在經濟發展的長河中,人類不斷對他們所依賴的資源以及開發資源的生產手段進行更新。經濟發展的過程就是一個日益徹底利用和消費自然環境、自然資源之手段的發展歷程。在財富活動中,人與自然的正當關係表現為首先人是自然的存在,人來源於自然。自然就是“人的無機的身體,人靠自然界生活”。“人的感覺,感覺的人性,都只是由於他的物件的存在,由於人化的自然界,才產生出來的。五官感覺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歷史的產物”。

解析財富與幸福的關係

其次,自然界是我們人類發展和種的繁衍不可或缺的前提。“勞動不是一切財富的源泉。自然界同勞動一樣也是使用價值的源泉”所揭示的是自然界與人類財富之間的關係。財富增長的倫理基礎,首先就在人與大自然的倫理關係,人類在享用資源之餘,理所當然承擔起保護大自然的社會責任。否則,沉浸於對大自然的掠奪,那無異是自毀財富增長的生態倫理基礎,難免遭受大自然的報復。英國地質學家魯濱遜指出:“對資源的恣意揮霍(這實際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目前的能源危機,主要是發達國家的生活方式造成的”。我們不能再犯同樣的錯誤了。

所以,在人類的財富活動過程中,不僅要熱愛自然,還要合理的利用自然,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履行人對自然的責任也就應當成為衡量財富倫理在公民層次中的基本要求和價值尺度。

解析財富與幸福的關係

富人增多是社會進步的標誌。富人增多說明社會財富剩餘變多,人們當期的收入維持當期的消費之後還有剩餘,才會岀現財富積累。富人的概念更多的是指人們對個人收入水平和家庭擁有的資產量的約定俗成,具有很強的地域性。一般地說,個人收入水平高出人均水平5倍以上,家庭資產高出戶均水平10倍以上,可以視為富人。

凡勃侖的《有閒階級論》讓大眾領教了鉅富們炫耀性消費的生活,其對富人們辛辣的批判令人回味。富人們僅僅是為消費而賺錢,是除了賺錢、消費的反覆迴圈之外沒有更好的事可做的一群貪婪的經濟動物。人的價值和意義就變貶為他們所擁有和所消費的東西。如果說“生財有道”指的是生產倫理,那麼“用財有道”就應當從屬於消費倫理了。歷代哲學家對拜金主義的不滿,實際上是對富人們致富方式和消費方式的不滿。富人們究竟應該根據什麼道德法則進行生活是個重大而有意義的課題。

解析財富與幸福的關係

就一般含義而言,幸福就是人們在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由於感受到或意識到實現了自己的生活目標或理想而產生的一種精神上的滿足和愉悅。幸福作為對生活的一種肯定的評價,既以主觀方面的生活目標或理想作為前提,又以客觀方面的生活過程和生活條件作為基礎。幸福就是來源於人們的客觀存在狀況再以主觀的精神狀態反映岀來。財富本身並不是目的,是通向幸福之路的手段,是幸福的充分條件而不是必要條件,人的幸福蘊藏在人的實踐活動之中,人的財富行為過程就是實現幸福生活歷程。

正如有的學者所指,幸福的實踐是主客觀的統一,客觀性是幸福不可或缺的重要前提。“在馬克思實踐唯物主義視域裡,幸福是一種主客觀的統一。這種統一的基礎即是人的實踐”。“人的實踐是一種主體客體化與客體主體化的雙向活動 .....因此任何幸福的獲得不是無條件的,而是有條件的,它離不開追求幸福的,所欲'所指向的物件的刺激或滿足”。

解析財富與幸福的關係

另一方面,擁有財富並不一定體悟到幸福,甚至是財富越多的人越感覺到自己的不幸福。幸福的獲得和體悟是一個包含諸多環節的複雜的心理過程和精神現象。人在貧困狀態下,會認為擁有財富是多麼令人幸福的事情。而一旦擁有了財富,幸福感又會被新的更大欲望所代替。

正如古詩所言:“終日奔波只為飢,方才一飽便思衣,衣食兩般俱己足,又思嬌柔美貌妻,娶得美妻生下子,恨無田地少根基,良田置得多廣闊,出入又嫌少馬騎,槽頭扣了騾和馬,恐無官職被人欺,七品縣官還嫌小,又想朝中掛紫衣,要問世人心田足,除非南柯一夢西”。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的慾望的激發和膨脹更是得到了無限的放大。財富生活是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人的主要的存在方式,因此財富生活必然涉及到意義和價值評判、正義關懷。

解析財富與幸福的關係

“事實上經濟不是‘脫離道德的’,經濟不僅僅受經濟規律的控制,而且也是由人來決定的,在人的意願和選擇裡總有一個由期望、標準、觀點以及道德想象所組成的合唱在起作用”,所以,“在對經濟的這些要求中,總是巳經包含一種,應該,一種反對實際的、標準的因素”。

財富行為中如果缺乏價值觀的引導,缺乏正義理念的提升,那麼失序的財富行為和虛無的財富價值觀的出現就不可避免,那麼財富就將遠離人的本質而成為“非人”的異化的財富。人就“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發揮自己的體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體受折磨、精神遭摧殘”,在這樣的異化下,“活動是受動;力量是無力;生殖是去勢”。

Tags:財富幸福生活社會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