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

真正歷史:“文姬歸漢”是宋朝人的一廂情願,和東漢無關!

由 千千說歷史 發表于 藝術2023-01-26

簡介臺北故宮博物院還收藏有一幅《文姬歸漢圖》,畫上本無名款,清朝學者考證認為是南宋畫家陳居中所作,畫作描繪了蔡文姬辭別左賢王以及兒子,隨漢使迴歸的情景

文姬歸漢圖中的文姬是誰

“文姬歸漢”的說法始於宋朝

“文姬歸漢”的故事在《三國志》裡沒有記載,主要記載在《後漢書》裡。但是《後漢書》裡寫到文姬歸來時並沒有用“歸漢”這樣的說法。直到幾百年後的宋朝,蔡文姬的歸來才被稱為“歸漢”。

真正歷史:“文姬歸漢”是宋朝人的一廂情願,和東漢無關!

文姬歸漢圖

宋朝誕生了一批以“文姬歸漢”為主題的畫作,據《宣和畫譜》記載,北宋時畫家李公麟畫過蔡文姬歸來的畫,只是沒有儲存下來,畫裡的內容以及標題都不清楚。隨後,畫家李唐繪製了《文姬歸漢圖》冊頁,共十八幅,基本遵循的是《胡笳十八拍》的詩意,描繪了蔡文姬被迫入胡中、在胡地思念漢土以及終於迴歸漢土的故事。這幅畫至今仍能看到,真跡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王鐸曾題此畫為唐朝畫家閻立本所畫,但據清朝學者胡敬在《胡氏書畫考三種》中考證,此畫實為李唐所畫。

臺北故宮博物院還收藏有一幅《文姬歸漢圖》,畫上本無名款,清朝學者考證認為是南宋畫家陳居中所作,畫作描繪了蔡文姬辭別左賢王以及兒子,隨漢使迴歸的情景。與李唐所畫不同,此畫非冊頁,只有一幅,但畫中內容分為兩部分,一是蔡文姬與左賢王及兒子告別,另一是漢使的迎接隊伍。值得注意的是,此畫中漢朝使者穿的是宋人服裝,匈奴人穿的則是金人服裝,“借古說今”的意味十分明顯。此後,以蔡文姬“歸漢”為主題的畫作還有不少,如劉辰翁的《文姬歸漢圖》、張璃的《文姬歸漢圖》等。“文姬歸漢”的故事主題逐漸形成並強化,影響到明清各朝,並被小說、詩歌、戲曲等一再演繹,在人們心中固化為一種文化符號。

真正歷史:“文姬歸漢”是宋朝人的一廂情願,和東漢無關!

蔡文姬與左賢王及兒子告別

真正歷史:“文姬歸漢”是宋朝人的一廂情願,和東漢無關!

漢使的迎接隊伍

宋朝距蔡文姬迴歸已有數百年,為何到了宋朝蔡文姬迴歸突然成了“熱門故事”呢?這與宋朝當時的國家形式有關。“靖康之難”後,遼、西夏以及之後的金等少數民族崛起,宋國力雖遠強於它們,卻在戰爭中連連敗北,國家和人民的情緒低落,這時人們想到了蔡文姬的故事,並將其定位為“歸漢”,其實這是對往日輝煌的一種懷念與留戀。所以,“歸漢”是後人加給蔡文姬故事的主題定位,具有一定的時代特色,站在東漢末年的角度看,“歸漢”的定位卻未必成立。

說蔡文姬“歸漢”並不準確

把蔡文姬從南匈奴人那裡回來稱為“歸漢”,潛在的含義是承認南匈奴和漢朝時對等關係,認為南匈奴的地盤不是漢朝,這不符合歷史。東漢末年,匈奴分裂為北匈奴和南匈奴兩部,南匈奴政治上親漢,北匈奴被打敗向北而走,北匈奴原有的國土被後來崛起烏桓、鮮卑等部族瓜分。南匈奴沒有建立獨立政權,且部族首領接受漢朝冊封,無論是南匈奴自己還是東漢朝廷都認為南匈奴只是東漢政權的一部分。

真正歷史:“文姬歸漢”是宋朝人的一廂情願,和東漢無關!

當時的南匈奴主要居住在兩個地方:一個是河東郡平陽(今山西臨汾附近),另一個是所謂的“西河美稷”。後一個地方至今存在爭論,有人認為它是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也有人認為它在山西離石。南匈奴的首領稱單于,當時有呼廚泉、於扶羅等著名的單于,左賢 “西河美稷”也無法推斷。

蔡文姬落於南匈奴人之手後,可能生活在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也可能生活在今天的山西省北部,甚至生活在山西省西南部的臨汾一帶,而且後面兩種可能性更大,這與一般人印象中的情形不同。單即使是生活在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在當時這裡也在東漢行政區管轄之內。

小結:

所以,蔡文姬歸來被稱為“歸漢”是不正確。宋人之所以說成“歸漢”,是因為宋朝與遼、西夏、金的關係和漢朝與南匈奴的關係在性質上有所不同,宋人是站在自己的立場和角度上理解看待這件事的,是對往日輝煌的嚮往和思念,站在歷史的角度就不能這樣看了。

Tags:蔡文姬南匈奴歸漢姬歸漢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