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

什麼人不適合讀《老子》

由 清都道隱 發表于 藝術2023-01-20

簡介叄清元先生說他跟著師父修行時,有一次在翻閱《河上公章句版老子》時,被師父碰到,師父問叄清元裡面講的是什麼

唯物辯證法出自哪裡

什麼人不適合讀《老子》

先入為主,不懂變通的人,不適合讀《老子》。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

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這一版本,大約是二十六七年前,

清元先生所授。因當時年少懵懂無知,沒把它當回事,後來才發現它的玄妙之處。不過,因為當時沒怎麼上心,所記內容,也多有遺漏。現在分享出來,希望能對愛好道家學說的人有所啟迪。

其實,叄清元先生教《老子》時,不提倡讀第一章的內容。他建議最好是先翻過去,等全篇讀完,再返回來讀第一章。如果一開始就從第一章讀,很容易就給絆在這裡,進入歧途。

事實上,好多人也大多都深陷在第一章,包括以前的

古人

“道”的本意是道路。我們的古人把它引申為“學問”及“學問最高境界”的代名詞,也就是炎黃族群對世間萬物探索發掘,進而積累沉澱的一個定義。

那麼這一版本的《老子》,第一章講的是什麼內容呢?

不先入為主!用西方的觀點來論述,最著名的莫過於唯物辯證法三大規律之“否定之否定”規律,這是一個從

總體描述到具體分析,進而綜合分析的過程。

記得叄清元先生當時問我該怎麼解釋第一章,我給他的答案是:學到哪裡,就說哪裡(道可);沒學的我都不知道,所以說不出來(道非),這才是正確的學習態度(常道);凡是我懂的,就算不是真懂,一知半解的我也能說出來(名可),我不懂的,說出來也是錯的(名非);等到我學到一定的階段,會發現,前面我所認為正確的東西,也有可能是錯誤的。因為學無止境,凡事不可以先入為主,只有這樣,才能學到更多的東西,認清事物的本質。

當時,

清元先生聽了後,先是愣了一會,然後躬身雙手拍著自己大腿,哈哈大笑起來,笑到最後竟然哭了起來。因為是在晚上,所以也看不清他是真哭,還是裝哭。總之,附近村莊的狗,都跟著叫了起來!

我問他哭什麼?他說一兩千年來,那麼多人都沒搞明白的事,今天竟然被一個乳臭未乾的毛頭小子給說出來,豈不是很可笑!

叄清元先生說他跟著師父修行時,有一次在翻閱《河上公章句版老子》時,被師父碰到,師父問叄清元裡面講的是什麼。當時

清元先生從養生的立場講了一大堆,後來師父都聽得打瞌睡了。最後師父給

清元的評語是:道不離物,人自棄之;道不遠人,人自遠之。

一直到師父羽化(去逝)前,傳給

清元先生印、符、劍、訣時,嘴裡還在唸叨。因為這一派一代只傳一人,

清元先生的師父只收了他一個弟子,除了師父,清元先生就沒有可以說話交流的人,他一直不明白師父為什麼老是念叨這四句話。

現在想想,一個“無止境的”道,怎麼可以“可道”“可名”呢?當年清元先生以攝生(養生)講“道”,其實講的是“術(養生術)”。秦統一六國後,秦始皇所追求者,最大莫過肉身的“長生不死”,“長生藥”也是在這個歷史環境下橫空出現的,自此以“長生”為目的的藥物及鍛鍊方法層出不窮,歷代統治者也都樂此不疲。河上公在那個歷代統治者痴迷“肉身長生”的歷史背景下,以養生思想去註釋《老子》一書,最大的原因,恐怕就是受“長生不死”學說的影響所致。但是,在《老子》五千言中,卻從未提及“肉身”不死的長生術或藥物。而清元先生從養生的角度去給師父講《河上公章句版老子》,師父怎麼可能不對此事耿耿於懷呢?

炎黃文化傳承至今,以文字為據考究,是傳承自巫醫文化,源頭是以河洛文化(河圖洛書)為源的“易”文化。用古人的話說,是一個“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的過程。是一個“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的過程。更是一個“學”與“問”的學習過程(《易·乾》: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辯之)。

一直以來,無論是黃帝“問道”於廣成子,還是孔子“問道”於老子,其實都是一個“因學而問”的過程——一個滿足求知慾、好奇欲的過程。而不是一個求“肉身長生不死”的過程。

記得2015年9月參加“京城第一屆‘道’文化節”時,一位信佛的女士很尷尬地提了一個問題,她問自己是否適合參加這一類的活動。當時主辦人站在“道教”這一立場,給出的答案很是勉強。雖然他鼓勵、歡迎各教信眾參加此類活動,但是,因為是站在“道教”這一狹隘立場,其主次之分,還是很明顯的。

中國文化傳承至今,是一個從巫醫文化傳承到史官文化傳承的過程,道家出自史官。自始至終,道家學說,都沒有侷限於某一特定範圍。無論是先秦時期法家的韓非子,還是後世歷代統治團體,邏輯理論,大多出自道家。至於“道教”這一社會團體,也只是研究“道家”學術的——諸多學術流派當中的一份子。

大道無形,學無止境,故不可言說(可道),亦不可名狀(可名)。老子在春秋末期那個生活環境下,在自身生活閱歷積累沉澱的基礎上,寫出影響中國發展、甚至於影響世界的“五千個文字(五千言)”,起初也只是告訴當時的統治群體(享有受文化教育特權的貴族團體)一個面對社會的、可行性的處世(統治)建議。卻沒想到因後世文化教育的普及,使底層群體的人有了閱讀《老子五千言》的機會。這才是導致《老子》學說成為玄學經典的主要原因。

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鑑》有云:“夫人之慕名,如水趨下,上有所好,下

必甚

焉。”《老子》一書是治國之利器,為統治階級所用,可以治國;若為被統治階級所用,統治階級的根本利益,就會受到威脅。所以歷朝歷代,不乏統治者為《老子》做註解,並大面積推廣其學說內容,目的也不過是轉移、混淆民眾的視線罷了。

《老子》第一章,不外乎告訴人們做事不要“先入為主”,“執於一端”,做到什麼地步,就是什麼地步。所謂的“學無止境”,也只是勸人讀《老子》時要懂得變通,不要拘泥。除此之外,也就沒有別的意思了。

【一家之言,僅供參考,不可

做為

學術依據,不針對任何個人及群體】

Tags:清元老子師父先生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