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

連口成語是什麼意思?其中有什麼歷史典故?連口成語的出處是哪裡?

由 聞是文化 發表于 藝術2021-05-15

簡介”佛印解釋說:“你看這’一夕’再加個去了人的‘化 ’,合起來不是個’死’字嗎

連口成語是什麼意思

謎聯解析(中)

謎聯解析(中)

71。一起吃狗肉

佛印雖是個和尚,但從不戒酒肉。有一次,他正在房內吃狗肉飲酒。聽見外面腳步聲,他知道是蘇東坡來了,便趕緊把狗肉藏了起來。蘇東坡一進屋,便聞到一股酒香和狗肉的香味,心中明白,卻假裝不知,說:“今天寫詩,卻有兩個很熟的字記不起是怎麼寫的來了,特請大師指點。”佛印說:“不敢,請問是哪兩個字?”蘇東坡說:“就是‘犬吠’二字。”佛印笑說:“學士真會尋開心,怎麼連這兩個字都忘了呢?”他便一面說著一面用指頭在几案上寫著:“這犬字是一人一點;吠字是一人一點再加一口。”蘇東坡哈哈大笑說:“既然如此,何不把你的犬肉拿出來,咱們一人一點再加上一口共同來吃呢?”

佛印也笑了起來:“我就是要試試你究竟用什麼法子讓我把狗肉拿出來同吃的 !”於是,二人便高興地大吃起狗肉來。

謎聯解析(中)

72。把魚拿下來

有一次,佛印來訪蘇東坡,他從窗子裡看見蘇東坡正把一盤鮮魚端到桌上要吃,他便故意咳嗽一聲,蘇東坡一聽是佛印的咳聲,便急忙把魚藏在了身後的書架頂上。佛印偷看他把魚藏好,才走了進來說:“我今天有個字來向先生請教。”東坡問 :“但不知何字?”佛印說 :“就是尊姓’蘇’字,究竟應該有幾種寫法?”蘇東坡知道佛印是開玩笑來了,便裝著一本正經地說:“以楷書來說,只有兩種寫法,一種是草字頭下魚在左邊,禾在右邊,一種是草頭下魚在右邊,禾在左邊,這兩種寫法都可。”佛印說 :“要是把魚放在上頭行不行呢?”蘇東坡急忙說:“那可不行!”佛印笑了起來說:“既然放在上頭不行,何不取下來咱們吃掉?”東坡這才明白中了佛印的圈套了,便笑著把魚拿下來,與佛印開懷暢飲起來。

73。奇飯共品嚐

宋代名士劉貢父和蘇軾很要好。有一次,兩人在一起聊天,劉貢父偶然問起蘇軾小時候的事情來。蘇軾說他小時候與弟弟蘇轍學習都非常刻苦,一心一意要考取功名。準備考試的那段日子裡,每天享受“三白 ”,竟然吃得津津有味,當時覺得這就是世間最好的珍饈美味了。劉貢父忙問:“‘三白’是什麼好吃的?”蘇軾笑著說:“就是一撮鹽,一碟生蘿蔔,一碗飯。”劉貢父一聽,大笑起來。過了不長時間,蘇軾收到劉貢父的書簡,要請東坡吃“罉(xīǎo)”飯。原來這貢父是個非常愛開玩笑的人。東坡不明白“罉”飯是什麼,但覺得劉貢父讀書多,“罉”飯肯定有出處。東坡於是穿戴整齊準時赴宴。一進門,看見桌上擺著的,只有蘿蔔、鹽、米飯三樣。這才明白,原來貢父是用他講過的“三白”飯相戲,以謎語“罉”飯招待。於是笑著拿起筷子把“三白”吃了個夠。蘇東坡將要上馬離開時,忽然眼睛一眨,對劉貢父說,明天請到我家來,我準備“毳(cuì)”飯招待你。劉貢父知道東坡也是同他為戲,但一時猜不透東坡的“毳”飯到底是什麼吃食。

第二天,劉貢父迫不及待地早早到了東坡家,想領教東坡的“毳”飯。二人天南海北,一直談到中午時分,東坡竟沒有上飯的意思。貢父已經餓了,開始忍著。過了一會兒,看看還沒動靜。又過了一會兒,貢父忍不住了,就說:“東坡,該上飯了!”東坡說:“等等!等等!”又等了一會兒,貢父又說:“你的’毳’飯呢?快拿上來呀!”東坡慢條斯理地說:“鹽也‘毛’(方言,沒有的意思),蘿蔔也’毛’,飯也‘毛’,這不是’毳’飯是什麼!”

貢父忍俊不禁,捧腹大笑,說:“好啊,我就知道你這次要報復我,萬萬沒想到你會想出‘毳’飯來。”兩人笑夠了,東坡才叫人拿上好酒好菜,二人暢飲起

來,一直到夜幕降臨,貢父才踏著月光回家。

74。蘇軾批文章

宋神宗熙寧四年,蘇軾出任杭州通判。蘇軾的到來,令杭州的文人雅士歡呼雀躍。一有閒暇,蘇軾身邊就雲集許多文人,一起吟詩作賦,好不熱鬧。當地有個自命不凡的人叫白文秀,讀書不多,卻愛賣弄,文理不通,卻極愛寫文章,往往錯字連篇。因此當地的文人都不願與他為伍。可是,他卻想借蘇軾的威望來提高自己的地位。於是,他關門三天東拼西湊寫了一篇“得意之作 ”,送給東坡過目,並說道 :“此乃拙作,望老師批點。”蘇軾接過文章,面對標題《讀過泰論》四字,半日不解,良久才大笑道:“當年秦朝發生災害,大水淹了莊稼,難怪!難怪!”東坡這句話是一個字謎,意思是“秦”字下面的“禾”字被“水”淹掉了,成了“泰”字。諷刺白文秀把《過秦論》寫成了《過泰論》。白文秀卻沒聽明白這句話,只在那裡乾笑。蘇軾看完了白文秀的文章,一言不發地將文章交還給他。白文秀想,自己是來求得好的評語藉以提高身價的,於是,央求說:“老師,當今天下識才者少,忌才者多,一篇好文章沒有名人推薦,就好比一張廢紙,請老師多少美言幾句。”

蘇軾一看,今天遇上個厚臉皮了,不給他寫幾個字是難脫身了。於是,他略加思索,揮筆在文章上批了九個字:“此文有高山滾鼓之妙!”白文秀喜不自勝,連連說著:“勞駕,勞駕!”便興沖沖地拿了文稿走了。從此,見人就拿出蘇軾批過的文章吹噓一番。一些胸無點墨的人隨聲附和,那些真有文才的人見了卻暗暗發笑。

一天,一幫文人學士正在談詩論文,白文秀又拿著蘇軾批過的那篇文章來了。有個調皮的秀才實在忍不住了,就對他說:“這哪裡有什麼批語,這是給你出的謎呢!”“出謎,什麼謎?”白文秀又看了一遍蘇軾的批語,仍然不明白。

秀才不得不進一步說:“你想一想,高山滾鼓有什麼妙啊?你聽一聽高山滾鼓是什麼聲音?不是撲通——撲通,不通——不通嗎?”周圍的人頓時都大笑起來:“ 真有高山滾鼓之妙——不通!不通!哈哈哈!”白文秀羞得滿臉通紅,掩起文稿拔腳就跑了。從此他再也不敢自我吹噓了。

謎聯解析(中)

75。三才子共吟“墨斗”詩

蘇軾在杭州時,江西才子黃庭堅專程來到杭州拜望自己的老師。蘇軾見到了門生,十分高興,便邀上秦少游,三人一同去遊西湖。遊船上擺了許多酒菜,還找來梨園弟子和琴師、鼓手演唱助興。三人邊聽邊喝,欣賞著西湖美景,十分愜意。

這時,高郵才子秦少游來了謎興,口占一謎:“我有一間房,半間租與輪轉王;有時射出一線光,天下邪魔不敢當。”

猜謎行家蘇軾馬上就猜到了,但佯裝不知,笑問黃庭堅。黃庭堅知蘇軾之意,便隨口說了一謎:“我有一隻船,一人搖櫓一人牽;去時拉縴走,歸時搖櫓還。”蘇軾聽後詼諧地說:“你們二位有房有船,過得不錯,和你們相比,我可寒酸了。”說罷,也口占一謎:“我有一張琴,一根琴絃腹中藏;為君馬上彈,彈盡天下曲。”三人會聲大笑,舉杯同飲。原來三人所作的謎面是同一個謎底:木匠用的“墨斗”。

76。蘇小妹巧罵和尚

蘇東坡與佛印經常在一起談經論文,飲酒作詩,一天,二人談論起佛法問題,佛印滔滔不絕地高談闊論。蘇小妹在內房

聽了,有意嘲笑一下佛印,便揚聲向外說,佛印法師,我有一個上聯,請您對一下:

人曾是僧,人弗能成佛;

佛印一聽,這分明是借這拆字聯來嘲弄我,不過要對得好也不容易,他略思索了一下,便反擊過來說:

女卑為婢,女又可稱奴。

蘇小妹聽了,心中暗自發恨道:好你個禿和尚,竟敢輕視女性,便說:“這回算你對上了,我再作一副對聯贈您為謝謝吧,說完就寫了一頁小箋叫丫環送給佛印。佛印開啟一看,寫的是:

鳳棲禾下鳥飛去,

馬到蘆邊草不生。

他一時沒有明白是什麼意思,便將小箋遞給蘇東坡看,東坡一看,指著佛印的頭大笑不止。

77。替小和尚出氣

蘇東坡被貶嶺南的時候,一次在一座山寺門前,看到一個小和尚跪著,眼淚汪汪,臉上掛著傷痕。一打聽,才知是因給老僧端茶時,不小心打碎了杯子而遭罰。蘇東坡心想,佛門本以慈悲為懷,怎能如此對待弟子?便入廟去見方丈。主持和尚一見蘇東坡來了,百般殷勤,並拿出紙硯,請蘇東坡題字。蘇東坡見此和尚滿身俗氣,虛情假意,甚是厭煩。一想小和尚還在門口跪著,便提出要那小和尚起來為他磨墨按紙方好動筆,老僧一口答應。蘇東坡略一思索,落筆寫道:

一夕化身人歸去,

千八凡氣一點無。

老僧看了,認為這是稱頌他的修行高深的話,十分高興,連聲道謝,並把這副對聯掛在禪堂裡,大肆炫耀。後來,蘇東坡的好友佛印雲遊到此,看了這副對聯,不禁撲嗤一笑,那老和尚說:“你莫要有眼不識荊山玉,此乃當代大家蘇東坡親自來廟為我題的呢!”佛印聽了,更是笑彎了腰。待他止住笑聲,便說:“東坡翁的手跡,我焉能不知,不過這是他編的兩個字謎在罵你呢!”老和尚仍然不明白,反問:“何以見得?”佛印解釋說:“你看這’一夕’再加個去了人的‘化 ’,合起來不是個’死’字嗎 ?‘千八’是個’禾’字,再加‘凡’字無了一點是個什麼字?”老和尚一看,氣得昏了過去。

謎聯解析(中)

78。佳句為謎

北宋詞家晏殊,自幼聰慧,景德年間以神童被薦於朝。宋真宗讓他與進士們一起比試,他提筆即刻就把詩寫了出來,所以受到皇帝的重用。後來當了宰相,為人剛正清廉,重視人才,人稱太平賢相。一年暮春的一個黃昏時節,他漫遊西湖,面對流水落花,不禁感慨系之,寫了一首《浣溪沙》,寫到下闋的首句:“無可奈何花落去”就再也續不出下句。第二年他又奉旨南下,路過揚州,在大明寺,看到聖上的許多題詩,便品評起來。從中發現江都尉王琪的詩才不凡,便讓人請王琪來相見。在把酒傾談之間,晏殊面對晚春景色,不覺又憶起去年未完的《浣溪沙》來,便對王琪說:“去年老夫遊西湖,偶得’無可奈何花落去’之句,卻一直未得下句,今日重見此景,……”在晏殊沉思之際,王琪站起來拱手答道:“何不對‘似曾相識燕歸來’?”晏殊聽了,立刻拍手稱妙,便把這一句寫入了他的詞中,於是“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傳為千古佳句,晏殊與王琪聯句之事也傳為千古佳話。後人竟以“似曾相識燕歸來”作為一個謎面,打一字,也引起眾多謎人的雅興。

有人射以“鵲”字中的。歸來的燕子,似曾相識,乃昔日之鳥也,人皆稱妙。

79。“千”字作酒菜

宋代大詞家晏殊,他的“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的名句,至今廣為傳誦。他有一個書童,是一個很聰慧的孩子,在晏殊的影響下,也頗愛詩詞謎語。一次,有幾位詩友來訪晏殊,晏殊便命書童去街上買二斤豬肉,一斤豬肝,最後一樣晏殊沒有說出,他想讓客人們看看書童的智慧,便拉過書童的手,在他手心裡寫了一個“千”字,問他“明白嗎?”書童歪了歪頭,眼珠一轉,說聲“明白了!”轉身就走。不一會兒書童把四樣東西買來,開啟包兒一看,果然一樣也不錯,有個客人不解,問道 :“剛才我看到晏公在你手心裡寫的是個’千’字,你怎麼買回來的是舌頭呢?”小書童笑了笑說:“先生,請問‘舌’字是怎麼個寫法?”客人自己伸出手指剛要寫,忽然就明白了,連說:“不錯,不錯,舌頭、舌頭!妙!妙!”

謎聯解析(中)

80。呂蒙正春聯之謎

宋代有一個很有名的人物叫呂蒙正,他在太平興國年間考中頭名狀元,官做到中書侍郎兼戶部尚書,鹹平年間授任太子太師,封蔡國公。可是他在考中狀元之前,是一個十分貧苦的少年,在過年的時候,眼看人家都張燈結綵,殺雞宰羊,華堂盛筵,而自己卻在飢寒交迫中苦讀。悲憤之餘,提筆寫下了這樣一副對聯:

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

橫批:南北。

這副對聯貼出之後,很多人看了都不明白是什麼意思,甚至遭到工部侍郎的兒子倪興官的嘲笑。這件事傳到趙員外的耳朵裡,又被趙家小姐黛菊知道了,黛菊姑娘說:“這位秀才太可憐了,十位數只寫了八個,上聯缺一,下聯少十。橫批又只有南北沒有東西,這是在說他家“缺衣少食,沒有東西啊!”她勸父親對這個少年進行救濟,後來發現呂蒙正很有才學和志氣,就十分愛慕他。

81。堆墨和肥白

宋代書法家陳文惠,擅作“八分”書,其筆畫粗肥,人稱“堆墨體”。由於他過於追求筆畫的粗重,常常弄得墨黑一團,不好辨認。有一次,他到鄭州做官,在歡迎他上任的宴會上,許多人都慕名求他當場揮毫。大家看到他寫出來的一團團黑墨,雖然看不出什麼名堂,卻也都連口稱讚 。這時有個人站出來說 :“我也來獻獻醜,請陳大人斧正。”說完取來一張大紙,潑墨把全紙塗黑,然後用白粉在紙上點了四個小點。在場的人看了都愕然不解。陳文惠便問:“敢問這是什麼?”那人答道:

“這是賤姓’田’字,戲仿大人的堆墨體,敬請指正。”然後又取來一張白紙,用墨在四邊細細勾了一個邊框,又從方框的上邊向下畫了兩道細細的未通到底的短豎。便把筆放下,拱手而說:“請指教!”陳文惠仍未看懂,又問 :“這又是什麼?”

那人說:“這是賤字‘素山’。”陳文惠端詳了一番說道:“這分明是一個細書的’四’字,何以說是‘素山’呢?”田素山哈哈大笑道:“既有堆墨體,自然也有肥白體了!請看:這不是一個空心的白文’山’字嗎?上一幅是堆墨體的‘田’字,下一幅便是肥白體的’素山’了 !”大家聽了 ,也都笑了起來,陳文惠若有所悟 ,握住田素山的手說 :“先生高明!多有領

教!”他從田素山的表演中,看到了一味追求粗肥厚積的效果,以後再也不寫那古怪難識的堆墨體了。後人從這個故事裡引出一個謎語:

罒(打七言唐詩一句)

謎底是白居易《長恨歌》中的“山在虛無縹緲間”。

82。趙明誠制謎娶詞女

趙明誠是宋代吏部侍郎趙挺之的幼子。他一表人材,自幼飽讀經書,詩詞歌賦、琴棋書畫,無所不能,尤對金石研究有深厚造詣。明誠20歲時,父親要為他擇偶配婚。可是明誠自從在朋友家見過詞女李清照一面後,便深深地愛上了她,暗自發誓:非李清照不娶。那時的婚姻都是父母作主。明誠怕父母為他選了別家女子,心中非常著急。夜深人靜,他仍然躺在床上翻來覆去睡不著覺,終於想出一計。第二天早上,他拜見父親時,對父親說:“兒昨夜夢中誦讀一書。”父親問他什麼書,他說只記得書中的三句話:“言與司合,安上已脫,芝芙草拔。”明誠父親趙挺之是位翰苑名賢,聽後當即解釋說:“‘言’與’司’合起來是‘詞 ’字,’安’去上面是‘女’字 ,’芝芙’拔去草是‘之夫’二字,合起來是’詞女之夫 ’,莫非你將是‘詞女之夫’?”他沉思了一會兒,終於明白了兒子的心思,但並沒捅破,而是答應派人去李府求親。因為趙父聽說過李家的這位小姐,品貌雙全,並且才華過人。他很願意兒子和她結為秦晉之好。第二年,趙明誠如願以償地和李清照結為夫妻。

謎聯解析(中)

83。“半山園”中飲酒猜謎

王安石辭去宰相職務之後 ,在南京建了一座“ 半山園”,安度晚年。一天,別號湖陰先生的好友楊德逢來到半山園,王安石為他滿斟一杯酒,然後說 :“老夫新制字謎二個,先生如能猜中,敬酒一杯。”然後口占字謎:“目字加兩點,不作貝(貝)字猜;貝(貝)字欠兩點,不作目字猜。”楊德逢乃是飽學之士。開始,他閉目沉思不得其解,後聽到王安石在旁提醒:“加兩點,欠兩點。”楊頓悟,便端起酒杯一飲而盡。隨即提筆寫下謎底。王安石點頭笑道:“我知道難不住你 。”然後又取來兩隻大杯,說 :“我們索興一醉方休。”

楊德逢道:“慢!我也有一謎,猜出再喝 。”接著說:“兄弟四人兩人大,一人立地三人坐;家中更有一兩口,任是凶年也好過。”王安石略一思索,便道:“這難我不住,是’儉’(儉)字。”兩人過完了謎癮,這才痛飲起來,直喝到醉倒在地。你猜出王安石所出字謎了嗎?這個字謎還是有點難度的。

“目字加兩點”指“目”字、“加”字和兩點“八”,合為“賀(賀)”字;“貝(貝)字欠兩點”指“貝(貝)”字、“欠”字和兩點“冫”,合為“資(資)”字。

84。夫婦詩謎逗趣

李清照與趙明誠是一對情投意合的佳侶。趙明誠是位有名的金石考據家,夫婦倆又都愛好詩詞,婚後,李清照也喜歡上了金石研究,經常和丈夫一同蒐集整理金石字畫,小日子過得甜甜美美。一個夏日的傍晚,李、趙二人在院中喝茶乘涼。李清照想試試趙明誠解詩破謎之才,於是笑道:“為妻有詩謎一首,請夫君猜一猜。”說罷,清照吟道:“戶部一侍郎,貌似關雲長;上任石榴紅,辭官金菊香。——打一物。”

趙明誠雖才氣過人,但猜謎卻非其所長,想了好大一會兒,才明白過來。他看著妻子得意的神情,也戲作一謎:“有風不動無風動,不動無風動有風,待到梧桐落葉時,主人送我入冷宮。”吟罷,二人大笑起來。

原來二人所做之詩為同一謎底,都是“扇子 ”。但趙的謎語較淺顯,而李清照所作之謎則有一定難度。“戶部一侍郎,貌似關雲長 ”:因三國時蜀將關雲長名“羽 ”,“ 戶”字下面加一“羽”字為“扇”字;“上任石榴紅 ”:夏天石榴花盛開時開始使用扇子;“辭官金菊香 ”:秋天菊花開放時,氣候開始變涼,不需要扇子了。

85。劉曄劉筠相互對謎

宋代,劉曄與劉筠同在朝廷供職,兩人的住處相距也近。一天,劉曄與劉筠一同騎馬上朝,劉筠的馬蹄跌壞了,所以馬走得很慢。劉曄問他:“您的馬為什麼走得這樣慢?”劉筠回答:“只為五更三 。”劉曄笑了笑,應聲說道:“何不與他七上八?”劉筠會意,一看時間還早,便與劉曄下馬一同牽著馬向皇宮慢慢走去。途中,劉曄不甘寂寞,便對劉筠說:“我出一謎話,若老兄能猜出,我請老兄喝酒;若猜不出,你可要請我了。”劉筠笑著答應了。

劉曄清了清嗓子說:“雪天晴色見虹霓,千里江山遇帝畿;天子手中朝白玉,秀才不肯著麻衣。——打四位人名。”

劉筠邊走邊想,走了約有半里路就想出來了,對劉曄說:“雪天晴色見虹霓是‘韓絳 ’;千里江山遇帝畿是’馮京 ’;天子手中朝白玉是‘王珪 ’;秀才不肯著麻衣是’曾布 ’。哈哈!這酒可得你請了”他停了一停,接著說:“不過,我可以給你一次機會,我這兒也有一謎,你若能猜出,咱們就一對一,平了;你若猜不出……就得請我吃兩頓飯 。”劉曄說 :“好!好!”劉筠念道:“佳人佯醉索人扶,露出胸前雪玉膚,走入帳中尋不見,任他風水滿江湖。——也是打四位人名。”

劉曄雖然很費了幾番心機 ,但直至走到宮門口 ,也沒猜出,便對劉筠說:“可否容我想兩天?”劉筠答應了。

回到家,劉曄連吃飯時也在冥思苦想。他有個女兒聰慧可愛,已有十五六歲了,見父親沉思不語,便問父親有何心事。

劉曄就把他與劉筠猜謎賭輸贏的事一一告訴了她。女兒一聽也思索起來 ,口中喃喃道:“走入帳中尋不見……走入帳……,

莫不是‘羅隱’?”劉曄一聽,忙說:“對,對,正是’羅隱’。”這時,他也頓開茅塞,隨即一一猜出 :佳人佯醉索人扶——

賈島;露出胸前雪玉膚——李白;任他風水滿江湖——潘閬。

劉筠、劉曄出的這兩組人名謎都是用了別解和諧音的猜謎方法。別解法是利用漢字一字多義的特點,使燈謎“別解”而生妙趣。諧音即音同字不同。前面劉筠說的“只為五更三”,應是五更三點,省略一個“點”字,意思是說他的馬一腳有傷,走路時“踮(點)腳”,所以走慢了。劉曄說的“何不與他七上八”,應為七上八下,省略一“下”字,意欲劉筠下馬徒步而行。

謎聯解析(中)

86。李清照洞房難新郎

宋代著名女詞人李清照,很喜歡謎語。民間流傳著她在新婚之夜用謎語難新郎的故事。花燭之夜,賀喜的人們都散了。新郎趙明誠揭開羅帳要與新娘李清照言歡時,李清照觸景生情,便想起一個謎語,想試試趙明誠的才情。她說:“官人才華俊逸,今晚我想起一個字謎,君若猜中,方可入帳。若猜不中,就只好請君到廳堂裡去自度良宵了。”說完便吟道:

三面有牆一面空,妙齡裙釵住其中,

有心與她說句話,可惱牆外有人聽。

趙明誠聽完,略一思索便拉過李清照的手,在他的手心裡寫了一個“偃”字,李清照看了,嫣然一笑,點頭稱是,又指了指窗外,暗示小心窗外有人在“聽房”呢!

87。詩謎隱寓奪魁志

南宋辛未年間舉行會試的時候,有一個從江陰來的舉子袁舜臣,他在馬鐙上很工整地寫著一首詩:

六經蘊藉胸中久,一劍十年磨在手。

杏花頭上一枝橫,恐洩天機莫露口。

一點累累大如鬥,掩卻半床何所有。

完名直待掛冠歸,本來面目君知否。

當時到京城來趕考的舉子很多,人們看了都只當是一首普通的詩,未加註意。後來蘇州的劉瑊看了這首詩,才說這是一首詩謎。詩的頭兩句的“六”、“一”、“十”合起來是“辛”字,第三四句“杏”字莫露口為“木”字,頭上加一橫為“未”字;第五六句的“一點大如鬥”是“犬”字,“半床”為“爿”旁,合為“狀”字,第七句“完”字摘去帽子為“元”字,四個字合起來就是“辛未狀元 ”,這是表明袁舜臣立志要奪取辛未科的狀元。

88。謝石測字禍臨身

宋宣和年間,謝石在京城拆字賣卜。有一次宋高宗趙構穿著便裝出來遊逛,正遇上謝石在為人拆字。趙構走上前來也請謝石拆字,因為趙構穿著便裝,混雜在人群之間,誰也認不出他是什麼人。趙構用手杖在地上寫了個“一”字,謝石一看,大吃一驚。但是心中還吃不準這人究竟是什麼身分,便請他再寫個字。趙構便又在地上寫了一個“ 問”字 。因地勢關係, “問”字的兩條長直寫得微微向外撇些。謝石看後 ,更為吃驚。他解釋說:“前一個字在土上加一橫 ,是個‘ 王 ’字;後一個字,問飛兩旁,左看是’君 ’,右看也是‘君 ’,必然是主上來了 。”說罷,納頭便拜 ,趙構怕張揚開去被眾人認出,便悄聲對謝石說:“你不要再說了,明天我一定召見你。”

第二天高宗便在殿上召見謝石,寫了個“春”字讓他測,謝石說:“秦頭太重,壓日無光。”高宗聽後,心中知道是指秦檜專權的事,當時沒有說話,便給了謝石一份厚厚的賞禮,讓他趕快離開。這事後來傳到秦檜耳朵裡,秦檜大為氣惱,就給謝石加了個罪名,把他流放到嶺南。在吏卒押解他去嶺南的路上 ,遇見一個人依山而立,打著一個測字占卜的招子,謝石想:這裡也有人會我的法術嗎?於是就寫了個“謝”字請他測。那人笑著問道:“你也是個術士吧?”謝石問:“你怎麼知道的?”那人說 :“你是在寸言中立身耳。謝石又寫了個“石”字,那人說:“甚非佳兆。石逢卒則碎,跟你同行的正是一卒啊 ,不知這位姓甚麼?”卒答道:“姓皮。”那人一聽,說:“更壞了,石逢皮則破,你怕是回不來了!”謝石說:“氣數已定,自然逃不脫。不過我也會這種法術,也請你寫一個字,我來佔一下你的來頭。”那人說:“我站在這裡就是字,何必再寫呢?”謝石望了一下說:“莫非仙人乎?”那人笑而不答,一轉眼就不見了。謝石果然一去不返。這雖然是個傳說,但這一套的文字拆合,當作字謎來看,卻是很有趣的。

謎聯解析(中)

89。八個“不打”

宋代女詩人朱淑真自幼聰慧 ,喜讀能詩,很早就有了詩名。有一回,她的父親騎驢進城,不小心撞倒了州官,州官大怒,命衙役把毛驢牽走充公,把老人抓起來要重打和罰勞役。朱淑真聞訊,急忙跑進衙去為父求情。州官早已知道朱淑真是個才女,想試試她的才學,便說:“聽說你很會作詩,你若是能作一首詩,說出八個’不打’,但又不能說出一個‘打’字,我就對你父親免打,把我放回,並把驢子還你。”朱淑真點頭道:“就請大人出題。”當時天已黃昏,州官就說 :“就以’夜’字為題吧。”朱淑真捋發斂襟,略加思索,便吟道:

月移西樓更鼓罷,漁夫收網轉回家,

賣藝之人去投宿,鐵匠熄爐正喝茶,

樵夫擔柴早下山,飛蛾團團繞燈花,

院中秋千已停歇,油郎改行謀生涯,

毛驢受驚碰尊駕,乞望老爺饒恕他。

州官一聽,不禁連聲誇讚,這首詩,不但前八句每一句裡都隱著‘不打’的意思,最後所加兩句也隱著’不打’的意思。

州官說道:“果然不愧才女之名 !”便傳命立即釋放朱淑真的父親,並歸還他的毛驢。

90。文天祥探父露才華

文天祥的父親文國齋,是一個窮困的秀才,為了謀生,從老家廬陵(今江西吉安)流浪到澄江(今江蘇江陰)教書為業。

一年秋天,文天祥從家鄉來到澄江探視父親。村上有位和他父親很要好的黌門秀士,見塾師的兒子來了,想試試他的才思。

因為文天祥是江西人,便摹仿江西口音說出一個上聯讓文天祥來對:

寶塔七八層,中容大鶴

(諧音:《中庸》、大學)

文天祥想了想便對曰

通書十二頁,裡記春秋

(諧音:《禮記》、《春秋》)

黌門秀士一聽,果然有才,便又出一個謎語讓他猜:

一物生來五寸長,秀才帶他進書房,

一團衷情為君表,點點熱淚灑桌上。

文天祥在書房裡看了一下,指著燭臺上的蠟燭說道:“老伯所說,敢是此物?”黌門秀才點頭稱是。

謎聯解析(中)

91。《大無工十空經》之謎

南宋有一位大畫家,姓鄭,原來叫什麼名字,許多人都沒有注意 。金滅了北宋,宋朝南渡,安於江南,於是他改名思肖,字所南。為什麼叫思肖呢?因為宋家皇帝姓趙,肖是趙字的一半。思肖就是思念宋朝半壁江山的意思。南宋也亡了以後,他隱居吳下,自稱三外野人。坐必向南,臘祭的時候,他就望著南方的田野大哭。一聽到北人的語聲,便掩起耳朵趕緊走開。他擅長畫蘭花。宋亡以後,他畫的蘭花都露著根,人們問他為什麼蘭花不長在土裡?他說:“土都被番人搶走了,你還不知道嗎?”他居室的匾上寫的是“本穴世界”他把“本”字寫成“大”字下面一個“十”字,也就是“大宋世界”的變體。他寫了好幾部著作,題名為《大無工十空經》,也是採用拆字謎的方法命名的。“空”字無“工” 加上“十 ”,乃是 “宋”字,就是《大宋經》。

92。比“押忽寶珠”更貴重

元朝初期,保定有個叫尚文的人 ,自幼聰慧好學,有大志。經過劉秉忠的推薦,元世祖忽必烈召他入朝與大臣們共同擬定朝儀。大德年間擔任中書右丞相的職務,武宗、仁宗時期又多次請他出來擔任要職。他管理財政的時候,有個西城商人 ,帶來一顆“押忽大珠 ”,要價60 萬兩銀子。當時的宰相喜愛古玩成癖,就要買下,尚文問:“老大人,買下這顆珠子有何用處?”宰相說:“這顆珠子是稀世珍寶,如果把它含在口裡,就不會口渴;放在臉上觸摩,可使眼睛有神采。”

尚文說:“這算不得天下奇寶,我以為天下還有一種更珍貴之物。有了它,百姓就可安居樂業;沒有它,天下就會大亂。

它的價值要比這顆‘押忽大珠’不知高出幾萬倍!”宰相忙問:“這是什麼?”尚文提筆寫道:

黃布袋,包珍珠,秋天一到滿地鋪。

宰相聽了,自感慚愧,就放棄了買珠的念頭。

93。一朵蓮花開岸上

元朝至順四年,37 歲的施耐庵,毅然辭去錢塘縣尹的官職,回到老家蘇州,一面教書,一面寫作《水滸傳》。

一年春天,有位經常往來於蘇杭的商人,因久仰施耐庵的才學,特地從山西老家把兒子羅貫中帶來拜施耐庵為師。

施耐庵對於商人並不感興趣,但對於這個商人竟然不遠千里從家鄉把兒子帶來,求他這個窮教書的為師,則使他驚異,又看到羅貫中這個十四五歲的少年,文質彬彬,氣度不俗,便想先出個題目考考他。於是他吟道:

雲落不因春雨,吹殘豈借東風,

結成一朵自然紅,費盡功夫怎種?

有蕊難藏粉蝶,生花不惹遊蜂。

夜闌人靜畫堂裡,曾伴玉人春夢。

羅貫中略一思忖便說:“待學生也吟兩句作答 。”說完成吟道:

白蛇遊過清水塘,一朵蓮花開岸上。

施耐庵聽了,拍手叫好,便宣佈收羅貫中為徒。

94。買鍋

施耐庵為了找一個安靜的地方續寫《水滸傳》,便想到“自古昭陽(即江蘇興化)好避兵”的興化,那裡的白駒鎮上有他的一位好友顧逖,便帶著妻子申氏和新收的徒弟羅貫中前去投奔。

顧逖熱情地接待了這位老朋友,並且為他收拾了一所房子,供他居住和寫作。為了他生活上的方便,還把廚房用的器具都配備齊全,在收拾完畢之後,顧逖看了看又對家童說:“趕快到市上去買一件東西,它是:樓臺接樓臺,層層接起來,上面白雲起,下面紅花開。”那家童瞪著眼睛弄不清楚這是件什麼東西,跟隨在施耐庵身後的羅貫中上前拱手說:“賢翁,不才願陪同這位小哥去把此物買來。”於是就進廚房量了量鍋的尺寸,陪同家童到街上去,不一會兒便把一副嶄新的蒸籠買了回來。

顧逖見了讚道:“果然是明師出高徒啊!”

95。劉伯溫課徒授謎

元朝末年,劉伯溫辭官回鄉,在南田丹徒臣村開了一個塾館,授徒為樂。一天,他帶著學生們出去郊遊,在路上偶有所感,便說:“找出個字謎你們猜猜。”

黃鶴樓,魯班修,靈芝草,被人偷。

騎龍乘鶴由他去,八仙過海各自休。

學生們都動腦筋想了起來。一個學生說:“我看這個字豎看像根柱,橫看像架樑,世上數狀元,就是不成雙。”另一個學生接著說:“這個字是兄弟排行他在先,年年月月他在前,孤孤單單他獨眠。”又一個學生笑著說:“老師這個字不在上邊,且在下邊,正在兩頭,卡在中間。”劉伯溫聽了學生們的對答,非常滿意。他們不但猜得又快又對,而且用不同的方法都編制出一則非常貼切的謎面來回答。這真是如孔夫子所說的:舉一隅而以三隅返,孺子可教也。

96。盡在留侯一借間

朱元璋以劉伯溫為軍師,平定了天下 ,建都金陵。有一天,朱元璋正在吃飯,劉伯溫來見。朱元璋說:“先生素有文才,何不賦詩來助興呢?”接著把筷子舉起來說:“就以這個為題吧 。”劉伯溫應聲而賦曰 :“一對湘江王並看,二妃曾灑淚痕斑 。”朱元璋一聽說 :“這是書生之見,不怎麼樣!”劉伯溫說:“我還沒有賦完呢 !”即繼續賦曰 :“漢家四百年天下,盡在留侯一借間 。”朱元璋聽了大悅,連連稱讚“好詩!好詩!”

後來有人把劉伯溫這首詠筷子的詩看作是一則很好的筷謎。

其實,朱元璋在這裡似乎還讓劉伯溫打了一個啞謎。因為劉伯溫進來時,朱元璋正在吃飯,這時他為什麼舉起筷子來要劉伯溫以筷子為題來賦詩呢?而且聽了前兩句時他不滿意,當劉伯溫說出張良借箸為籌的典故來時,他才大悅。連說是好詩,表示這會兒你才把我的謎題打對了。因為當年正是劉邦正在吃飯,他的軍師張良走進來,張良才借他桌上的筷子為籌,向他陳述了不可封六國之後為王的八條理由,成為關係到漢家事業成敗的決定性的一策。朱元璋把劉伯溫一直當作劉邦的張良一樣看待的。當朱元璋進餐時,劉伯溫進來見他,使他想起了張良借箸為籌的這段故事,便舉起筷子來示意,要他也注意到這件故實。所以他說劉伯溫的前兩句是書生之見,三四句一點出這段故實,他才認為是說到了題上。在這裡,也可以看出劉伯溫是多麼理解朱元璋的心思啊。

97。一則燈謎千古恨

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是一個很喜歡猜謎的人。有一年元宵節的夜晚,他穿上便服到大街上去觀花燈、猜燈謎。他看到街道上家家戶戶都張燈結綵,五光十色,人們摩肩接踵地擁擠著看燈,有的人蹺起腳、仰起頭在猜燈上的燈謎,熙熙攘攘,非常熱鬧。他走到一處,看見周的人最多,而且不斷地發出笑聲,他便好奇地擠了進去。只見一個花燈上是一幅畫謎。畫著一個女人,赤著兩隻大腳,懷裡抱著一個西瓜,註明“打俗語一句 ”。朱元璋一看,心裡便明白了八九,卻故作鎮定地悄悄問隨行的幾個人這是什麼意思?其實看的人心裡都很明白,但是誰也不敢說出來,怕冒犯了皇上,惹下大禍。朱元璋見他們都只是搖頭不說,心裡就更明白了。他回去後的第二天,便下令派兵到懸掛那幅畫謎的地方問罪,屠殺了很多人,造成了我國謎史上的一大慘案。原來,朱元璋的皇后是淮西人,本來是個勞動婦女,長著一雙沒有纏過的大腳,在當時那個時興纏足的社會,尤其是對於上層的婦女,要是有一雙“天足”,就會受到譏笑。當朱元璋做了皇帝,他的元配夫人成了皇后,這位大腳皇后便遭到了嘲笑,社會上便流行著一句俗語說:“淮西婦人好大腳”。畫謎上婦人懷裡抱著西瓜,又赤著兩隻大腳,不正是應了這句話嗎?

98。和尚道士

明洪武年間,金陵城外大道旁的牆上出現了一幅畫,上面畫著一個和尚戴著一頂帽子,一個道士披著散亂的頭髮,又重重疊疊地,戴著10 頂帽子,旁邊又畫著一座斷橋,幾個身穿鎧甲的軍士和一群百姓焦急地站在橋頭,無法過去。畫前吸引著許多人圍觀,議論紛紛。一天,一個書生模樣的人從此經過,看了這畫,失聲叫道:“妙哉此畫!”大家都圍擾到他跟前問這幅畫妙在何處?

書生說:“你們看:和尚頭上無發,卻戴著帽子,這不是’有官(冠)無法(發)’ 嗎?而這個道士戴著那麼多帽子,頭髮又是亂的 ,這就是說‘官(冠)多法(發)亂’啊!再看,由於這橋斷了,民意不能通達,軍民的行動都被阻斷了,這樣下去,怎麼得了!”有人把這件事報告了朱元璋,朱元璋一聽,沉思了許久,點了點頭說:“這幅畫切中了我們的弊病!”於是決心精簡機構,整頓法規,改善吏政。天下的軍民對這件事都稱道不忘。

99。馬皇后的禮物

歷史上,開國皇帝在興兵推翻了前朝的皇帝自己做了皇帝之後,又恐怕別的能人或擁有兵權的人來造他的反、奪他的位,而轉過頭來大殺功臣的事,是屢見不鮮的。所以自漢代起就有“飛鳥盡、良弓藏、野兔死、走狗烹”的哀嘆。朱元璋在做了皇帝以後,也不例外。他怕別人來謀他的權,便想把一些曾經跟他打江山,而他認為不可靠的人殺掉,但又怕別人罵他是卸了磨子就殺驢的負義之君,或引起其餘大臣對他的不信,便想了一條妙計。他興建了一座功臣樓,把功臣們請到樓裡來參加慶功宴,藉故失火,把他們燒死,從而掩蓋自己的罪惡。他這個想法被他的元配妻子馬娘娘知道了,馬娘娘覺得太不應該,便想給一些立過大功素日又很親近的功臣透個信,可又怕被人察覺,反壞了大事。她便想出個主意,做了幾件禮品,在每份禮品裡裝的是棗和桃子兩種果子,派親信送了出去。劉伯溫接到了這份禮物,一看,明白了它的意思,便躲了起來。其他的功臣有的也接到這份禮物,可是沒有動腦筋想,只當是一般禮物吃掉了。後來,果然功臣樓失火,許多功臣被燒死,而劉伯溫倖免於難。

100。一字相連假變真

解縉是明初有名的大才子,由於他才高又敢於直言,所以遭到很多人的忌恨,有時候故意出些難題,在皇帝面前為難他。皇帝也經常用一些難題來試驗他的才能和尋開心。有一次皇帝說 :“我今天讓左丞相說一句真話,右丞相說一句假話,你用一個字把兩句話連起來 ,構成一句假話,行嗎?”解縉說:“可以試試。”左丞相說:“皇上坐在龍椅上。”

右丞相說:“老鼠捉貓。”滿朝文武聽見這兩句話一真一假,毫不相干,又不能汙辱皇上,看解縉怎麼連法?解縉不假思索地說道:“皇上坐在龍椅上看老鼠捉貓。”一句話說得皇帝哈哈大笑。便又說:“我讓你再用一個字把兩句話連成一句真話,才算你真正連對了。”解縉想了想便問皇帝說“陛下說的是哪兩句話?”皇帝說:“就是剛才說的’老鼠捉貓 ’。”解縉一聽皇帝親口說了“老鼠捉貓 ”,便說:“皇上坐在龍椅上講老鼠捉貓。”皇帝和群臣聽了,無不佩服解縉才思的敏捷。

101。半夜怕貓又怕虎

明景泰年間,廣東瓊山出了一位學者丘浚,他勤奮好學,博識強記,尤其對於國家典故非常熟悉,人稱“丘書櫃 ”。弘治年間,升為文淵閣大學士。到晚年右眼失明,仍閱讀不倦,人們都很佩服他 。可是有一次,他幾乎被一個店家女兒難住了。有一次,他住在一家旅店裡。店主的女兒,很好學,粗通文墨,得知這位大學問家到了這裡,自然很想向他請教,丘浚也沒有架子,有問必答。後來店女便說:“我出個謎給先生猜好嗎?”丘浚說:“好嘛,我倒是很喜歡猜謎的。”店女便說:

“二人並坐,坐到二更三鼓,一畏貓兒一畏虎。打一字。”丘浚想了好久,也猜不出個頭緒。他反覆推敲:“二人並坐可能包含兩個“人”字,可是一個畏貓一個怕虎,就不會是兩個“人”了,那麼就是兩個字在一起合成一個字。什麼怕貓呢——魚,什麼怕虎呢——羊 。對了,他不禁衝口而出說:“是個“鮮”字?”店女兒哈哈笑著說 :“不對 ,不對 ?”丘浚問:“為什麼?”店女說:“你想,為什麼要說坐到二更三鼓呢?”丘浚想了想說:“對了,二更者亥時也,三鼓者子時也,莫非是個“孩”字嗎?”店女拍手說:“對了,對了!你想,子是鼠,不是怕貓嗎?亥是豬,不是怕虎嗎?丘浚點頭說:“這個謎真妙!”

102。鳳凰何少鳥何多

明弘治年間,有個新科狀元倫文敘,據說曾賣過菜,但人長得長身玉立,頭顱竟有二尺許,真是一位奇人。相傳當時有位收藏字畫的大人物,以重金購得了蘇東坡畫的《百鳥歸巢圖》,想請人題詩一首,以求詩畫交輝,珠聯璧合。找誰最合適呢?有人便推薦倫文敘。倫文敘看過《百鳥圖》之後,沉思片刻,便提筆寫道:

天生一隻又一隻,三四五六七八隻,

鳳凰何少鳥何多,啄盡人間千萬石。

這位收藏家初看,不解其意,繼而一算,三四一十二,五六三十,七八五十六,再加一隻又一隻,合起來恰恰是100 只鳥,不禁連連稱妙,重謝了倫文敘,而珍藏起來。其實,倫文敘寫的是一首寓意深刻的諷刺詩。他深嘆朝(巢)中“鳳凰何少鳥何多”,一隻一隻又一隻……吃盡了民間千萬石(讀作擔,古以百斤為石)糧食!

103。新皇帝徵年號

明朝第十一個皇帝明世宗朱厚熜登基的時候,照例要改元紀年。為了找到一個好的年號,來象徵吉利,便採取了向天下徵集年號的辦法。朝野上下的有識之士都苦思冥想,爭相進獻,朱厚熜一一看過,卻沒有被選中。有一天上朝時,一個能迎合皇帝心理的大臣啟奏說他想出了個好年號,請皇帝審定。他從袖中將寫好的一首七言律詩呈獻給皇帝,朱厚熜開啟一看是:

士本人間大丈夫,口稱萬歲舊山河。

一橫永鎮江山地,二直平分天下圖。

加子加孫加爵祿,立天立地立皇都。

主人自有千秋福,月滿乾坤照五湖。

朱厚熜看著都是些吉利話,歌頌大明江山永固、帝業千秋,可是還看不明白究竟叫個什麼年號。在親信侍臣的幫助下,他看出這是一首詩謎。前六句構成一個“嘉”字,後兩句乃是一個“靖”字。他覺得這兩個字也很祥瑞,於是就決定採用,曉喻天下以嘉靖為年號。嘉靖皇帝在位45 年,是明朝執政時間僅次於萬曆皇帝(48 年)的而居第二位的皇帝。可是在 45 年裡,他有 20 多年不見朝臣,完全由太監傳達政令,信任那些諂媚奸佞之徒如張熜、嚴嵩之流為相,成為明朝政治上極為腐敗的一個年代。

104。智破物謎得雨傘

唐伯虎才華出眾,詩、詞、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可是仕途卻極為不順,一生只中了個舉人。後來窮困潦倒,靠賣畫為生。一天,他到街上賣畫,畫還沒賣出手,老天突然變了臉,嘩嘩下起了大雨。唐伯虎趕快捲起畫,匆匆忙忙地跑到一朋友家裡躲雨。朋友見唐伯虎來了,很高興,中午二人一起吃了飯。飯後,雨雖然小了,但還是下個不停,唐伯虎急著回去,在朋友家坐立不安 。朋友知留他不住了 ,笑道:“我作一物謎,你如能猜著,便把它送給你。”唐伯虎一聽猜謎,來了精神,心想還沒有難住我的謎呢!就說:“請快說。”唐伯虎的朋友不慌不忙地說:“全身皮包骨頭,終生精神抖擻,樂與遊子作伴,敢同蒼天打鬥。——打一物。”唐伯虎聽後笑起來 ,說:“我現在正需要它,快拿給我吧!”朋友知道難不住唐伯虎,趕快取出傘給了他。唐伯虎有了傘,高高興興地回家去了。

105。楊慎破譯千載謎

《越絕書》是一本歷史著作,寫於東漢初期。此書沒有註明作者。因此,許多人讀過這本書,但不知何人所著。千百年來,許多人曾多方考證,想找出作者,但都沒成功,遂成了個解不開的謎。過了 1500多年,明代文學家楊慎讀了這本

書後,對它很喜歡,就決心要找出作者來。楊慎從小就有“神童”之稱,知識淵博,做事堅韌不拔。當他讀到書的後序時,覺得這個後序很特別,就反覆推敲起來,終於發現此後序原來是個字謎,正是這個字謎隱含著作者的姓名、籍貫。後序文是這樣寫的:“以去為姓,得衣乃成;厥名有米,復之以庚;禹來東征,死葬其鄉;不直自斥,託類自明;文屬詞定,自於邦賢;以口為姓,承之以天;楚相屈原,與之同名。”楊慎經過琢磨後是這樣破譯的:第一句,去字得衣,是“袁”(古體為蠵字);第二句,米復庚,當為“康”字;第三句,夏禹死於會稽,籍貫“會稽”;第四句,不直接寫明作者姓名,託隱語形式,讓後人知曉;第五句,並非一人之作;第六句,天字加口,為“吳”字;第七句,屈原名“平”,示與吳平合著。

整個後序文合起來是:會稽人氏袁康與吳平合著。千載奇謎就這樣被楊慎破了。

106。謎苑高手徐文長

明代“江南四才子”之一的徐渭,字文長,不但擅長詩文,工書法,且長於繪畫,還製作了不少燈謎。他曾經在一次酒席上出一謎語,難倒一群文人學士。謎面是這樣寫的:“摸著無節,看著有節;兩頭冰冷,中間火熱。——猜一物。”最後還是他自己揭出謎底:“曆書”。此謎構思精巧,謎面中的“節”是一字多義。“摸著無節”的節指竹節, “看著有節”的節指年節、節氣 。後兩句寫曆書中的四季氣候,“兩頭冰冷”指春天和冬天,“中間火熱”指夏天和秋天,真是妙趣橫生。徐文長曾為自己刻一印章 :“秦田水月 ”。將“秦”字分為“三人禾 ”,恰好也是“徐”字;“田水月”則組成“渭”字。這是一則絕妙的印章謎。徐文長不但擅於制謎,猜謎也高人一籌。一年新歲,杭州西湖總宜園舉行燈謎盛會,吸引了許多遊客。只見一群人擁擠在園門口,正在昂首觀看高高懸掛的一首詩謎:“二人抬頭不見天,一女之中半口田;八王問我田多少,土字上面一千田。”人來人往過了好幾批,誰也沒能猜出謎底。剛巧,徐文長路過園門口,上前細細一讀,便微微一笑:“不難,不難。”那些猜謎的一聽,都圍了上來:“請講來聽聽。”徐文長卻未正面破謎,只說了句:“但願人間家家如此。”便笑嘻嘻地走了。有個詩人仔細品味徐文長的話,恍然大悟,破了謎底。他給大家解釋說:“‘二人抬頭不見天’是個’夫’字;‘一女之中半口田’是個’妻’字;‘八王問我田多少’是個’義(義)’字;‘土字上面一千田’是個’重’字,合起來是‘夫妻義重’。這不正是家家所盼望的嗎!”在場的人都讚歎徐文長:“不愧是才子”。

107。感君常念波羅密

明嘉靖間,貴州有個姓趙的舉子赴京考試。路上宿在姑母家,姑母有個婢女,十七八歲。生得美麗典雅,使趙生產生了愛戀之情。晚上婢女到書房送茶,趙生禮貌地相待,並問姑娘的芳名。姑娘含羞地答說:“賤名’加夕’,不堪以聞,蒙相公動問,感激衷心。”趙生點頭會意,便說:“姑娘‘移禾’,雅緻!雅緻!”姑娘聽了,知道對方已聽懂,更加羞赧,含情地轉身走了。第二天,婢女來送蓮子羹。趙生又問:“前日動問芳名,尚未明示,如蒙不棄,再請見教。”婢女便在書案上寫了“韓信點兵”四字。趙生一看,也在書案上寫了四個字:“顏回言禮 ”。婢女見了,羞答答地說:“相公才如子建,賤婢怎敢有非分之想?”又一日,婢女來書房為趙生研墨。趙生說:“請文君再賜一聯,相如願得一知音 。”

婢女便拿出一方手帕,上寫 :“感君常念波羅密。”趙生接過手帕,在上面接著寫了“思卿維求福壽男。”婢女看了,十分感動,兩人便以終身相許。趙生告訴了姑母,姑母也欣然同意,不過要求趙生必須赴京考中之後,才能相定。以後趙生果然考中,姑母作主,成全了他們的美滿姻緣。原來婢女名“多多”,父親是一位教書先生,因暴病而亡。她因葬父而賣身到趙的姑母家為婢,見趙生有才,才以謎相示,以身相許的。(“波羅密”是佛經語“波羅密多”省去了“多”字,原文為從此岸度到彼岸之意。“福壽男”乃是稱為“三多”的“多福、多壽、多男子“省去了“多”字。)

108。綠水灣頭問老僧

明朝有個叫張冀的人,自己並沒有什麼才學,卻一心想金榜題名。在他去參加考試前,有人送了他幾句話:

成不成,平不平,綠水灣頭問老僧。

他雖然不甚瞭解這幾句話的意思 ,便抱著一線希望前去趕考。考試完了 ,一張出榜來,他卻名列劣等。他便垂頭喪氣地往回走。路過蕭寺 ,便到寺裡休息。有位老僧捧茶上來,說了一聲“解元請茶!”張冀忽然記起人家送給他的幾句話,便問老僧這是什麼地方?老僧說:“此地叫綠水灣。”他一想,這與人家送給他的話暗暗符合。可是分明自己沒有考中,為什麼老僧卻稱他“解元”呢。於是他決心更加努力,一定要爭取考中解元。一直到嘉靖三十七年,他果然考中瞭解元。他才明白這幾句話的意思。“成不成”是“戊”字,“平不平”是“午”字,嘉靖三十七年恰恰是戊午年,這幾句話說他是“戊午解元”。

109。李時珍採藥問路

李時珍帶著新收的徒弟龐顯,進山採藥,不避艱辛、翻山越嶺,走了很遠的路。一天,來到松杉參天的深山之中。師徒二人覺得飢腸轆轆,要尋一個吃飯的地方。前邊是個三岔路口,不知哪個方向才有較近的村落。正巧,看見一位白髮老人,拄著柺杖,從對面走來。龐顯趕忙上前施禮問路,並說明是隨師父李時珍進山採藥來的。老人聽了爽朗地笑道:“原來是李郎中到了,久仰大名,不期有緣幸會,小老兒現有一詩求教。”隨即吟道:

老漢首如霜,龜峰眺武昌,

萬物入夢時,酸甜苦辣香。

重陽花滿枝,湘子譜樂章,

昭君出塞去,低頭思故鄉。

李時珍抱拳答曰:“此詩含八味藥材,乃是白頭翁、望江南、全蠍、五味子、野菊、神曲、王不留行、淮熟地是也。”老者笑曰:“果然不錯!”隨即用柺杖在地上寫了一個“主”字,悠然而去。龐顯看了半天,不明白是什麼意思,李時珍說:“往左!”龐顯還不明白,李時珍說:“老人寫這個’主’字,是‘往’字的左邊,故而是告訴我們往左去,便有村莊了。”龐顯拍了拍腦門兒說:“咳,原來如此!”

110。破啞謎解縉出歧路

解縉是明朝永樂年間翰林大學士,江西吉水人。他聰明好學,足智多謀,在當地名聲很大。一天,解縉和兩位堂兄去青原山佛堂寶殿拜佛。因為三人都是第一次去,只好邊問路邊走。一路上,他們過田野,穿山澗,涉小溪,翻崇嶺,飽覽春色美景,暢談賞心樂事。當他們走出一片茂密的松樹林,來到山坡平壩的三叉路口時,只見路口中間長著棵駝背松樹,樹下立了一塊石頭,上面沒有一個字,左、中、右三條路都是一樣的寬,每一條都伸向深山老林。這裡上不著店,下不著村,又不見行人。他們不知應走哪條路,急得團團轉。正在這時,從中間那條路上走來一位荷鋤揹簍的採藥老翁。解縉急忙迎上去,向老人作揖,恭恭敬敬地問:“請問老翁,往青原山佛堂走哪條路?”老翁見解縉眉清目秀,矮墩墩,穿一身長衫,說話文謅謅,吉水口音,便反問道:“公子可是解縉?”解縉點頭說是,老翁也只是點點頭,但並未回答應走哪條路,後來又默默地走到三叉路口的石頭後面蹲著,把頭向石頭上伸一下,攤開左手掌舉了舉,又走到駝背樹下向左轉了兩圈,回到石旁坐了一下,隨即順著解縉他們的來路走去。兩位堂兄見此情景,急得直跺腳。解縉卻笑著說:“老翁已經給我們指了路 ,不過他沒有直說,而是打了個啞謎考我們。”“何以見得?”兩位堂兄又驚又喜,異口同聲問。

解縉說:“石頭出頭是什麼字?”“右字。”二位堂哥回答說。解縉又說:“老翁不僅告訴了我們走右邊那條路,還告訴我們走五里後,在有樹的地方朝左拐兩個彎,就到了。”兩位堂兄回憶老翁的那些動作,覺得解縉所說有理,並說這位老翁真有他的,我們不妨試試。遵照老翁指示的路線,他們順利地走到了青原山,拜謁了佛堂寶殿。下午,那位採藥的老翁也到這裡朝佛。他一見解縉,就笑呵呵地迎上去,說:“你不愧是吉水才子。”看著眼前這位白髮蒼蒼、卻依然精神矍鑠的老人,解縉由衷地說:“還得謝謝您那構思精巧的啞謎,否則我們現在都不知能否到這兒。”

111。解字謎唐寅得良師

相傳明代大畫家唐伯虎的老師沈石田,還是祝枝山為他找的呢!唐伯虎小時候家境不好,父親在蘇州開了個酒店,維持一家老小的生活。酒店不大,但收拾得乾淨整潔,常有文人墨客來飲酒吟詩,抒發情懷。唐伯虎從小就聰明伶俐,最喜畫畫,讀書也很用功。到13歲時,父親就讓他在店堂裡幫著幹活,不去上學了。唐伯虎於是利用空餘時間看書、畫畫。畫出得意的畫就貼在店堂的牆上。

有一天,江南大才子祝枝山來到酒店喝酒,看到四壁貼了許多畫。這些畫雖帶著稚氣,但透出作者的靈性和才氣。便問老闆:“這畫是誰畫的?”唐伯虎的父親說:“我孩子畫的。”祝枝山驚訝地說:“噢!小孩子畫得這麼好 !把他叫來我看看。”祝枝山年長唐伯虎10歲,雖然年青,但在當地已很有名氣,唐伯虎的父親一聽他要見兒子,就趕快把唐伯虎叫了來。祝枝山一見面就非常喜歡唐伯虎,問他:“你這畫畫得不錯,可唸書?”“不念了。”“為什麼不念了?”“ 家裡沒人幹活。”祝枝山聽後 ,沉思了一會兒,說:“這樣吧,書我來教你,我再找位丹青妙手教你畫畫。”說完就走了。不久,他又同當地著名的畫師沈石田一同來到了酒店。沈石田細細地觀看了唐伯虎的畫,不住地點頭,心想:這酒家少年是株好苗子,但不知才氣如何,於是對唐伯虎說:“我這有個字謎,你來猜猜看。”便口占一謎:“去掉左邊是樹,去掉右邊是樹,去掉中間是樹,去掉兩邊還是樹。這是個什麼字?”唐伯虎略一思索,便揮筆寫了個“彬”字,雙手遞給沈石田。

沈石田一看,十分高興,便答應教他畫畫。但轉身對祝枝山說:“這孩子的畫將來必定會獨樹一幟,自成一家,我只能給他引引路。”後來,唐伯虎的畫果然超凡脫俗,別具一格,超過了沈石田。他們也就成了“忘年交”。

112。批語隱含巧謎

傳說,有個縣令,他只有一個兒子,盼子成龍,給兒子請了位老師,讓兒子天天跟著老師讀書寫字。無奈縣令的兒子太笨,腦子不開竅,幾年下來進步很小。兒子長到 20歲了,縣令想該給兒子揚揚名了。一天,他把才子祝枝山請到家裡,讓兒子送上一篇文章,硬要祝枝山揮毫題詞。祝枝山一看,這文章狗屁不通,寫什麼呢?突然想起兩句唐詩,便提筆寫道:“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旁邊還寫著:“打兩句成語。”

縣令周圍的人七嘴八舌地奉承道:“上一句是’有聲有色’,指公子文章精彩;下一句則當是‘青雲直上 ’,指公子前途無量 。”說得縣令樂滋滋的,趕忙來向祝枝山道謝。祝枝山忍不住笑了起來,對縣令說 :“ 謎底我已寫在令郎大作的右下角了。”說罷,揚長而去。

祝枝山走後,縣令急忙拿起兒子的文稿尋找起來,果然見右下角有一行小字,寫的是:“不知所云,離題萬里。”縣令氣得半天說不出話來。那些拍馬屁的也個個目瞪口呆,都悄悄地溜走了。

113。瞿佑選親謎試才女

明代文學家瞿佑,浙江杭州人。他年少時就頗有詩名,被當地人稱之為神童。瞿佑 14 歲時,當時著名詩人楊維楨來到杭州。瞿佑前往拜訪,見楊維楨的《香奩八題》,便即席奉和,俊語疊出 ,受到楊的賞識,袖其稿而去。從此,瞿佑名聲更大。成年後,許多名人雅士都想招其為婿,但他看了不少閨閣裙釵,都不中意。這一年元宵燈節,男女老幼都湧上街頭,熙熙攘攘,十分熱鬧。瞿佑也隨著人群邊走邊看燈。忽然,見對面一少女宜嗔宜喜,春風滿面,窈窕嫵媚,楚楚動人,便站在那兒呆呆地看了起來。小姐沒有發現,貼身丫環卻看在眼中。她見大名鼎鼎的瞿才子對小姐有情,十分高興,回家後就如實稟報老太太。

老太太和老爺早就相中了瞿才子 ,只因聽說他要求甚高,許多求親者都被拒之門外,所以不敢貿然提親,今聽丫環一說,就決定促成此事。過幾天,老爺就派人送去請帖,邀瞿才子來家赴宴。酒宴上,丫環倒酒,瞿認出是元宵節上所見小姐的丫環,心想真巧。這時,小姐的父親說起小姐之事,瞿沒有拒絕,但也沒答應。他想,論外貌倒是個俊俏女子,就是不知其才學如何。稍加思索後,對老人說:“我這有一首詠物謎詩,請轉交令嬡。”說罷,要來文房四寶,賦詠物詩一首:“巧制功夫百鍊鋼,持來閨閣共行藏;雙環對展魚腸快,兩股齊開燕尾長;隨機鏤出新花樣,長在佳人玉指旁。”

老爺知這是瞿才子要考小姐,忙派人送進去,他知道這是難不住女兒的。果然,只一小會兒,丫環就將一紙香箋送到瞿佑手中,上面寫著兩個娟秀小字——剪刀。瞿佑一見,笑道:“好一個才貌雙全的閨閣淑女!”老爺一聽大喜,忙招呼女兒出來同瞿才子相見。

114。上下都無畫

徐文長來到酒肆,立刻就有一群人圍上來要求他出謎語。

徐文長說:“先寫了一撇,後寫了一橫,是個什麼字?”

大家七嘴八舌,有的用手蘸著水在桌子上一撇一橫地寫來寫去怎麼也寫不成個字。

徐文長說:“我寫給你們看 :”他用手指蘸著水在桌上先寫一“了”又在左邊寫一撇,成為“乃”字;然後又在“乃”字下面又寫一“ 了 ”再加一橫,成為“子”字,合起來是一個“孕”字,大家拍手稱妙。

徐文長又說:“二畫大,二畫小。是什麼字?”

大家還是沒有猜出。

徐文長便先寫了個“ 二 ”,又加上一個“ 大 ”,成為 “”,然後在下面又寫了個“二 ”,再加上個“小”,成為 “禾”,合起來是“秦”字。

徐文長又說:“上無一畫,下無一畫,是個什麼字?”

大家還是猜不出來。徐文長在桌上寫了個“上”字,然後把下面的一橫擦掉,其中立刻有個人高聲說道:“是個’卜’字!”

115。小解縉巧答曹尚書

明代有個曹尚書,有一年到江西去巡視。聽說江西吉水有個神童叫解縉,便想親自考察考察。那年解縉只有八歲,穿身粗布衣襖,當被叫到曹尚書面前時,露出一副滿不在乎的神態。曹尚書一看,不過是個鄉下娃娃,能有什麼文才可言。他決定出個題,煞煞解縉的傲氣,顯示一下自己的才華。曹尚書出口就說:“小犬無知嫌路窄。”小解縉把胸脯一挺,介面答道 :“大鵬展翅恨天低。”曹抬手指天:“天作棋盤星作子,誰人能下?”解揮手指地:“地為琵琶路為弦,哪個可彈?”這樣一問一答十幾個回合,始終難不倒小解縉。曹尚書也不得不另眼看待眼前的這個小毛孩子了。這時,一個地方官吏過來,在曹尚書耳邊嘁嘁喳喳地說了一通。曹尚書臉上現出幾分得意,馬上抬頭問解縉:“小公子,父母做何營生?”這時,在場的人都靜了下來,不瞭解底細的人都想知道如此有出息的孩子,父母一定非同一般;知底細的人,都認為解縉這次肯定要出洋相了。

原來,解縉家很窮,為了維持家中生活,父親成年在外賣燒餅,而母親則天天在家推磨做豆腐。這樣也只能勉強讓一家人吃飽肚子。可是,像解縉父母這樣的人,被上層人物認為是“下賤人”,做的是“下賤事 ”。當時,解縉若如實回答,必然引起滿堂官員的恥笑;如果不據實回答,便有妄言之過。曹尚書知道底細,因此非常得意地看著解縉。誰知解縉毫不猶豫 ,從容答道:“父親肩擔日月街前賣,母親在家推磨轉乾坤。”用謎面的形式說了出來,既實事求是,又十分得體。曹尚書聽了不住地點頭,不得不佩服眼前這個聰明靈秀的孩子了。這件事在當地傳開,解縉的名聲更大了。

116。唐寅畫扇

明朝時,寧王朱宸濠為伺機謀反而廣泛網羅人才,聘唐伯虎到幕府。唐伯虎當時因蒙受會試案不白之冤,斷絕了仕途之路,又不知道寧王的圖謀,只希望能有施展自己才能的機會,於是到了南昌寧王府。寧王把他安置在陽春書院。不久,唐伯虎發現了寧王的野心,便終日以詩酒自娛,佯狂佯醉,尋機走出虎口。寧王府中還招了一幫無賴之徒,其中有弟兄倆,一個李自然,一個李自芳,仗著朱宸濠之勢力橫行霸道。

有一天,李自然和李自芳找到了唐伯虎的起居處陽春書院,和唐伯虎糾纏了一陣後,從袖籠內摸出一把白麵扇說:“久聞解元公之名,今天煩請大筆一揮,畫張扇面吧。”唐伯虎真想把這兩個惡奴轟出去 ,但為能脫離虎口,便強忍著與他們周旋。當下唐伯虎調好丹青,在扇面上畫了一株丹桂。李自然假充斯文奉承道:“唐先生真乃神筆,我輩好像聞到了扇面上的桂花香。”李自芳也在一旁湊趣說:“真的好香啊!”唐伯虎看他們那副嘴臉,靈機一動,便在桂花邊畫了兩隻張牙舞爪的青殼蟹。兩個蠢材那知其中機關,千恩萬謝地拿走了。原來這是唐伯虎作的一則畫謎,隱含四個字:“ 橫行鄉(香)裡。”暗示兩無賴像青殼蟹那樣橫行霸道。

117。于謙考書童

明朝政治家、詩人于謙有個書童,聰明伶俐又勤奮好學。于謙很喜歡他,也想培養他,所以經常給他指定書目叫他讀。

一天,于謙得閒暇,想考考書童,便揮筆寫了一首詩:“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寫好後,命書童按詩中所寫去買東西。書童拿著單子,邊走邊想,走著走著又回來了,原來他走了一圈也沒想出謎底。于謙鼓勵他,讓他再想想,明天去買也不遲。書童想了一夜,第二天起了個大早,到街上買回一塊磨刀石,一斤鐵釘,一斤麥子和十斤黃豆。于謙看了,笑著說:“不對,不對!說說你為什麼買這幾樣東西。”書童說:“磨刀石不是‘千錘萬鑿出深山’嗎?鐵釘不是’烈火焚燒若等閒’嗎?麥子磨成麵粉,不是‘粉身碎骨渾不怕’嗎?豆子做成豆腐,不是’要留清白在人間’嗎?怎麼不對?”于謙說:“看來你是動腦子了,你說的也有點道理,但是我是叫你買一樣東西。再想想看,什麼時候想好了,什麼時候去買。”書童又冥思苦想了一天,終於想了出來——石灰,他高高興興地上街買了回來,交給於謙。于謙一看,十分高興地說:“對,對!就是要勤學苦練,多動腦筋,才會有大的進步。”這首詩就是于謙的名詩《石灰吟》。

118。祝枝山續春聯

大年三十夜,大家都在家中吃年夜飯,街上冷冷清清。江南才子祝枝山卻早早吃完晚飯,叫書童帶上筆硯,上街閒逛去了。來到人稱“兩頭蛇”家門口,只見門上剛貼上一幅大紅的春聯紙,還沒有寫字。祝枝山眉頭一皺,計上心來,提起筆來就在紙上刷刷刷寫下了一副對聯。上聯是:“今年真好晦氣全無財帛進門 ”,下聯是 :“夫人分娩妖孽不是好兒好女

”。寫完後,上上下下欣賞了一番,字寫得鐵劃銀鉤,龍飛鳳舞,心中十分滿意。接著,又堂而皇之地寫上落款:“姑蘇祝枝山題”。

主僕二人相對一笑,就轉到別處玩耍去了。這“兩頭蛇”是什麼人?原來是蘇州城裡的惡訟師。他專門替有錢人家包打官司,欺壓窮苦百姓,心狠手辣,奸刁刻薄,所以大家都叫他“兩頭蛇”。祝枝山早就想煞煞他的威風,替百姓們出口氣了。

“兩頭蛇”年夜飯吃得醉醺醺的,正跌跌撞撞地想要出來寫春聯,早有家人來報,說大門上祝枝山已經題了一副對聯。

“兩頭蛇”出來一看,頓時火冒三丈,心想:祝枝山啊祝枝山,你好大膽量,竟敢摸我老虎的尾巴,走著瞧吧!便吩咐家人把春聯小心揭下放好。大年初一,“兩頭蛇”邀集一群狐朋狗友,來到明倫堂,指名要祝枝山去評理。“兩頭蛇”吩咐手下人拿出那副春聯,開口就問:“這副春聯是你寫的?”“不錯。這裡還有鄙人的落款呢。”“啥人叫你寫的?”“咦,你怎麼這般健忘?不是你自己請我寫的嗎?”祝枝山不慌不忙地回答。

“放屁!我啥辰光請你寫的?”

“哈哈哈,不要發火嘛!大概三個月前你不是當著許多人的面說過,總有一天要祝枝山寫一幅字軸送給你嗎?”

“呃,這個……”

原來當時蘇州城裡有兩件稀罕的東西:一是唐伯虎的畫,一是祝枝山的字。許多達官貴人附庸風雅,都以得到這兩件珍品為榮,卻一個個碰了釘子,始終得不到。“兩頭蛇”那天吃醉了酒,確實誇下海口,要搞一張祝枝山的墨寶來出出風頭。

祝枝山冷笑幾聲,又說了下去:“不過,要想得到祝大爺的字畫,確實不易。平日大爺沒空,大年三十上街閒逛,見你家大門口春聯紙尚未題字,一時興起為你寫下這副對聯,你不來謝我,反倒恩將仇報,不知是何道理!”“兩頭蛇”被氣得胸口發悶,臉孔漲得像豬肝一樣,結結巴巴地指著春聯說:“你……不該大年三十……罵我,什麼‘不是好兒好女’,你你……是何道理。”祝枝山捋著鬍鬚只顧笑,等他結巴著說完,才對眾人說:“諸位請過來評評理,這麼好的一副對聯,他偏要往壞處想。”

眾人這時都乖乖地圍了上來,聽祝枝山解釋這副對聯。只聽祝枝山清清喉嚨,不緊不慢地讀起了春聯來:“今年真好,晦氣全無,財帛進門。夫人分娩,妖孽不是,好兒好女。”啊!怎麼是這個意思?在場的人一個個目瞪口呆。“兩頭蛇”想不到祝枝山還有這一手,眼前一陣發黑,跌坐在太師椅裡,再也說不出話來。原來,祝枝山用的是“斷句法”,對這副對聯,不同的斷法有不同的含義,祝枝山就是靠此法捉弄“兩頭蛇”的。

119。心字為何少一點

徐文長認識的一個小販,在山陰城(即今紹興)開了個點心店,請他給寫個招牌,並作幾條謎語掛在店裡以吸引顧客,他都答應了。除了許多謎語吸引人以外,最吸引人的還是他這塊招牌上的“點心店”三個字,“心”字的中間少了一點。這件事傳開去,前來看稀奇的人越來越多,所以這個店的生意十分興隆。雖然一些謎語漸漸都被人猜完了,而這個招牌仍然吸引著很多的人。後來有人向店主指出:“招牌上的心字少了一點,分明是個錯字,這是徐文長欺侮你這個人不識字啊。”店主人不好意思去找徐文長改,就請此人把“心”字中間的一點添了上去。從此變成了完整的“點心店 ”,大家就再也不會感到稀奇有趣了,所以顧客也就一天天地少了起來。店主人只好又去請徐文長幫忙想點吸引顧客的辦法。徐文長說:你這個店,是專門點空肚子人的店,所以我給你寫的“心”字是個空肚子的“心 ”,大家空著肚子才來吃你的點心,現在你把空肚子填飽了,誰還來吃你的東西呢?”店主聽了,後悔莫及。

120。有土方能成卦

明朝著名文學家馮夢龍,是一位多才多藝的“天才狂士”,他編著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被稱為《三言》流傳於世。他還編了一本《智囊》,共十部二十八卷,受到世人的喜愛。又是一位制謎和猜謎的妙手。

一次,馮夢龍來到吳江,和當地才子葉仲韶一起在街頭漫步,見一個卦攤前面圍滿了人。他靈機一動,便對葉仲韶說:

“素聞才子文思敏捷,解詩破謎如洪爐點雪,我出個謎兒當面教。”說完就吟道:

上無一片瓦,下無一席地。

腰間掛個葫蘆,口吐陰陽怪氣。

葉仲韶沉思片刻,拱拱手說:“學士大人,觸景生情,妙哉妙哉!”說著用手指了指那個卦攤。說:“此字要靠上下兩塊土方能成卦,然否?”馮夢龍點點頭說道:“君有此才,必中金榜。”

121。和尚員外爭口角

明朝時候,在浙江紹興城外有一座寺院,寺院旁邊是趙員外的大莊院,他們兩家經常為臨界的地產而發生口角。有一天,兩家又為一口井爭吵起來。寺裡的主持和尚和員外老爺親自出馬,吵著吵著竟然扭打到一起,互相揪著去見官。這時,被一個7歲的小孩看見了。就編了一支歌唱起來:

和尚和員外,口角爭起來。

兩者不相讓,扭打到一塊。

和尚不像和尚,員外不像員外。

和尚和員外聽見路旁的小孩在譏諷他們不像和尚不像員外,老羞成怒,便拉著小孩一同去見官。縣官問是怎麼回事,員外就把爭這一口井的事說了一遍,又告小孩辱罵他們。小孩說:“我說的是一個字謎。”縣官一聽,哈哈一笑說:我明白了。

兩家一口井,我給分解開,

上半屬和尚,下半給員外。

和尚一聽不樂意了,便對縣官說:“大老爺,這井的水全在下半截,你給我上半截,有什麼用呀?”縣官笑了笑說:“我解的是這個小孩的字謎,至於你們兩家的這口井,還是以合用為好,互相禮讓。和尚要用時就屬和尚,員外要用時,就屬員外。你們兩者相合,這裡就有’賞’,如果相爭,可真是和尚不像和尚,員外不像員外了。”小孩拍手叫道:“縣官斷得對,斷得對!”縣官說:“還是你這小孩聰明。”這小孩就是後來有名的才子徐文長。

122。四才子夜行制謎

文徵明、祝枝山、唐寅(伯虎)、徐士禎稱為明代吳中四才子。他們經常在一起吟詩作畫,過從甚密。有一天他們在唐伯虎家裡聚會,直到天黑,各自才打著燈籠回去。唐伯虎提燈相送。這時,文徵明說,我說個謎大家猜猜:

竹將軍築城自衛,紙將軍四面包圍,

鐵將軍穿城而過,木將軍把住後背。

祝枝山也有趣地說:“我也有個謎:

淡竹枳殼制防風,一枝紅花藏當中,

熟地或許用半夏,生地車前仗此公。”

唐伯虎因剛剛娶了秋香,忽然記起前時混在奴僕群中學到的民歌,便接著吟道:

口抹脂胭一點紅,隨你萬里任西東,

竹絲皮紙縱然密,也怕旁人一口風。

徐士禎則因最近情場失意,不免帶有點傷心味道地吟道:

牆裡開花牆外紅,心想採花路不通,

通得路來花又謝,一場歡喜一場空。

四人吟罷便互相舉起燈籠相對而笑,然後揖別。

謎聯解析(中)

123。祝枝山拜訪唐伯虎

有一天,祝枝山去訪唐伯虎,剛一進門,唐伯虎就迎上前來說:“祝兄來得正巧,我剛做了一則燈謎,你若猜對了,才能接待你。”祝枝山笑著說:“猜謎是我的拿手戲,你有什麼好謎,倒要領教。”唐伯虎說:“那你就聽著:

言說青山青又青,二人土上說原因,

三人牽牛缺只角,草木之中有一人。

每一句猜一字,四字是兩句話。”祝枝山聽完,推開唐伯虎就走進堂中,在太師椅上一坐,然後說:“唐老弟,先送杯茶來如何?”唐伯虎一聽,知道他已猜中了,就恭恭敬敬地捧上一杯香茶,笑說:“祝兄猜謎高手,果然名不虛傳!”原來謎底的四個字就是“請坐,奉茶”。

124。梅香泡茶

祝枝山有一個女傭,名喚梅香,她日常服侍主人左右,和在招待客人的當中,耳濡目染,也成了一個猜謎對詩的能手,時常和主人以謎語對答,非常默契,深得祝枝山的喜歡。

一天,唐伯虎來訪,祝枝山說聲 :“梅香,來,泡茶 !”梅香即應聲道:“曉得,泡去哉!”少頃,梅香就端上兩杯茶來,卻都放在祝枝山面前,聽主人發落。唐伯虎有點不解,心想,這又是要用謎來難我了。果然,祝枝山笑著說:“剛才我與梅香的對話,是一則謎語,要求打七言詩一句,打得中方能飲茶。”唐伯虎笑著邊想邊自語:“梅香,定與春有關,茶乃草、木 、人……他一下記起宋代張栻的《春日偶成》中有句“ 春到人間草木知 ”,對了,他喊“梅香,來 ”,正是“春到”二字,“茶”就是“人間草木”,梅香答:“曉得”,正是“知”字。於是他大聲把這句詩唸了出來。祝枝山笑說:“對了,猜得好,猜得捷,請用茶。”唐伯虎接過茶來,忽然又若有所思地說:“這個謎很精彩,可謂字字相扣。可惜你喊的是‘泡茶,這個’泡’字是多餘的了!”祝枝山哈哈大笑說 :“君不聞梅香又說了聲‘ 泡去哉 ’嗎?”

客人笑得幾乎把剛飲進口的茶都噴出來,大呼:“妙!妙!”

125。祝枝山闖席

祝枝山、文徵明、唐伯虎三人是好朋友,經常在一塊兒飲酒作詩作畫。一次,唐伯虎和文徵明二人瞞著祝枝山在一起喝酒,不料被祝枝山知道了,便也闖過來吃酒,還得意地吟道:“今朝吃福好,不請我自到。”說罷,舉杯就要喝酒。唐伯虎止住他說 :“今天我們飲酒,有個規矩,須先即景吟詩一首,作為謎面,打一昆蟲名,說得對才能飲,說得不對,就不能飲。”說罷,唐伯虎首先吟道:

菜餚香,老酒醇,不喚自來是此君,

不怕別人來嫌惡,撞到席上自營營。

文徵明接著吟道:

華燈滅,睡意濃,不喚自來是此君,

貪饞嘴臉生來厭,空腹偷吃自鑽營。

祝枝山聽了,知道分明是在嘲弄他。便假裝不懂,厚著臉皮也吟了一首:

來得巧,正逢時,勸君莫惜盤中食,

此公滿腹錦繡才,不讓吃喝哪來詩(絲)。

吟罷,三人一起大笑,舉杯痛飲。不用自己說出謎底,前面二人是用蒼蠅、蚊子的特點來譏諷祝枝山的貪嘴。而祝枝山卻用蠶的滿腹經綸來自我矜誇,為自己挽回面子,都是意在雙關,運用得十分巧妙。

126。無一是

祝枝山家裡有一個花園,園中奇花異草甚多,尤以牡丹為最盛。一年春天,正當牡丹盛開的時候,祝枝山請朋友們來園中賞牡丹,並請大家評選花魁。一時間議論紛紛,有的點魏紫,有的選姚黃,有的點趙粉,有的選烏龍戲墨池……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只有唐伯虎在一旁笑而不語,眾人問他選中哪一種?他微微一笑說:

百無一是。

大家甚為驚愕。這麼好的牡丹難道你唐伯虎一種也看不上嗎?便又都去問祝枝山,祝枝山聽了大家的話也笑了一笑,說了一句:

自無一是。

大家更是不解。等待公佈評選結果的時候,大家才明白,唐伯虎和祝枝山所點的都是白牡丹。

127。籠中鳥

一年元宵節,文徵明和祝枝山一同到蘇州玄妙觀去觀燈猜謎。他們來到一個設啞謎的地方,見到有兩隻鳥籠,籠中各有一隻鳥,籠下各掛著一串錢,註明各打一句衙門術語。文徵明一看便將一隻鳥籠下的錢先收起,接著開啟鳥籠,把鳥放飛了。祝枝山還沒有看清要求打什麼謎底,見文徵明已經得彩,便說:“這謎該讓我先猜,你不該欺我近視!”文徵明笑著指道:“那邊不是還有一隻鳥籠嗎?你可以再猜嘛!”祝枝山於是走過去也把錢先收了,也把鳥籠開啟,伸手抓住小鳥,手剛要退出籠門,主人忙攔住說:“不得重複。”祝枝山不禁吃吃大笑,把手伸開,一看,鳥已被握死了。可是主人反倒笑著奈獎說:“想不到,你也猜中了!”

原來這兩句術語是“得錢賣放”和“圖財害命”。

謎聯解析(中)

128。五元會謎虎丘山

有一年,狀元吳原博,榜眼程克勤、探花陸廉伯、會元王濟之、經魁黃王嶽,五人在嶽丘山同飲。牆上掛著一幅鍾馗像,於是程克勤就出了一個酒令說:“這個令要用《四書》裡的話湊成,上兩句不要改;第三句限四字,隨意換;末句要依照程式換一句,且暗指一人身上而發,不許露出,俟令畢宣明,不合,再議罰酒。便取一根香,平分五段用墨畫五道印,每人限一段香的思考時間;如香燒過了墨線,即罰跪在千人石上,令完以後才讓他起來坐下,怎樣?”程榜眼燃香斟酒說:

有大人者,朝衣朝冠,撫劍疾視,善人吾不得而見之。

說完了飲酒,接著把香和酒送給探花陸廉伯。陸探花接過香和酒,即說道:

有大人者,朝衣朝冠,立不中門,儼然人望而畏之。

說完又把香和酒遞給狀元吳原博。吳狀元接著說:

有大人者,朝衣朝冠,爵祿可辭,擇其善者而從之。

下面輪到會元王濟之。王濟之說:

有大人者 ,朝衣朝冠,祭之以禮,則可卷而懷之。

最後輪到經魁黃五嶽。黃五嶽說:

有大人者,朝衣朝冠,空空如也,益烈山澤而焚之。

黃五嶽將香交還給程克勤。程克勤說:我說的是鍾馗。

陸廉伯說:“我說的是翁仲。”

吳原博說:“我說的是門神。”

王濟之說:“我說的是喜神。”

黃五嶽說:“我說的是方相。”

大家互相一評,都說對了,五個人沒有一個受罰的。

129。射謎贏得落湯雞

明朝末年,有位叫黃周星的學者,官至戶部主事。明亡以後,隱居湖州,以詩文著述為事。他雅好燈謎,首創“酒令體”燈謎,謎面為詩詞,謎味醇厚。著有《芻狗齋集》、《廋詞四十箋》。他本姓黃,幼年時為湘潭周氏養大,故名黃周星。

一天,他在為養父周氏慶壽的宴會上,提出以大家輪流出謎互相猜射 ,以代酒令。眾人因他是謎界的高手,又是東道主,便請他先出謎。他就先出了一則謎語:

忽而冷,忽而熱,

冷時頭上暖烘烘,

熱時耳邊聲慼慼。

並說明這是分扣謎,隱三國人名一 ,誰能射中當酬以“落湯雞”。席間有一位射手推敲了片刻,對這個謎面和這個酬法都拍手叫絕。他便起立射道:“這是’貂蟬 ’。”他解釋說:貂蟬本來是古時的一種帽子 ,冷的時候,戴貂皮帽,頭上就暖烘烘;天熱的時候,蟬就鳴叫,所以耳邊聲慼慼。”黃周星稱讚道:“賢兄真屬高才,受敬‘落湯雞’無愧!”大家正擔心黃周星要潑他一盆冷水時,但見黃周星斟了滿滿一大杯酒獻給了猜者,猜者舉酒一飲而盡。原來“落湯雞”也是個謎,雞為酉,湯為水,酉加水,是一個酒字。

130。挑燈閒看《牡丹亭》

尚炯奉了李自成之派,來到北京城訪問牛金星。這天正是元宵節,二人不期在燈市上相遇。二人邊敘別情,邊看花燈。在一個轉角處,看見一則燈謎:

挑燈閒看《牡丹亭》——打《滕王閣序》中的一句

牛金星說:“ 這謎面不是從錢塘妓女馮小青的詩裡來的嗎?”尚炯問:“馮小青是何許人也?”牛金星說:“馮小青是揚州人,自幼淪落煙花,能詩善畫。16 歲時被一個叫馮姓子的有錢人納為妾,馮的大婦嫉妒而兇悍,對小青百般欺凌,將她軟禁在孤山佛舍之中,小青憂鬱難禁,寫了一首詩:“冷雨幽窗不可聽,挑燈閒看《牡丹亭》,人間亦有痴於我,豈獨傷心是小青。”尚炯聽了,嘆息了一聲又問:“這謎底可與小青的事有關麼?”牛金星沉思了一下說:“依我看來,似乎不必從小青的事上去尋思路,單從謎面上就可以尋到謎底的。你想:《牡丹亭“是誰寫的?”尚炯說:“是湯顯祖啊。”牛金星一拍大腿說:“對,這就不遠了,湯顯祖是臨川人,他的《牡丹亭》與《紫釵》、《邯鄲》、《南柯》記,世稱’臨川四夢’。”尚炯說:“看來你已經猜著了 。”牛金星說:“是的,謎底就是‘光照臨川之筆。”設謎者拱手說:“先生猜對了。”便將一把湘妃竹骨的摺扇贈給他。

131。金聖嘆名字從何而來

明末清初的文學批評家金聖嘆 ,原名採,字若採。明亡後,才改名人瑞,字聖嘆。有一個傳說他改名金嘆,是與一個牧童給他出了一個謎語有關。在一個春天,姑蘇城春花競放,遊人如織。金採心憂明朝的滅亡,無心欣賞這陽春美景,卻獨自來到鄉間野徑上散步解憂。忽然有一個小牧童跳下牛背來擋住他的路,一定要金採猜猜他的謎語。只見牧童站在牛的左邊,對他說:“我這是個啞謎,請先生打一個字,打不出來不讓你過去。”這一下還真把這位自比聖人的才子難住了,他想了許久也沒有猜出這個啞謎是個什麼字。於是只好折回頭沿原路而回。回到房中,他提起筆來寫了一個“牛”字,一想:旁邊站一個人不是個“件”字嗎?謎雖然猜著了,可他卻想到了孔子曾經被一個路旁的小兒難住的事,便嘆了一聲:“聖人也有被兒童難住的時候!”於是就給自己起了個名字叫聖嘆。

謎聯解析(中)

132。多少儒生搶祭品

金聖嘆,一脫歷代文學評論的傳統觀念,在文學評論上獨樹一幟。他大膽地把《水滸》、《西廂記》這類傳奇戲曲與《莊子》、《離騷》、《史記》、《杜甫詩》並列為天下六大才子之書。他評點歷代文學著作,都有獨特的見解,因為出言無所顧忌,被朝廷判了十大不敬罪,押進監獄,處斬。一次他入文廟參加祭孔典禮。祭禮剛剛結束,那些平日斯斯文文的儒生們竟一擁而上,擠到供桌周圍去搶祭祀的豬肉和饅頭。因當時有一種說法,道是誰能搶到祭祀的最肥的肉和最大的饅頭,就能中舉、升官、得肥缺,於是爭爭鬧鬧,醜態百出,金聖嘆看到這種狀況,即興作了打油詩一首:

天晚祭祀了,忽然鬧吵吵,

祭肉爭肥瘦,饅頭搶大小,

顏回低頭笑,子路把腳跳,

夫子喟然嘆:“在陳我絕糧,未見此餓殍。”

對儒生們的醜態,諷刺得淋漓盡致。事後有位詩友問他:“當時爭搶祭品的儒生共有多少人?”金聖嘆笑了笑,仰起頭來吟道:

太白寫表,王婆罵雞,

武松打虎,宋江殺妻。

吟完說道:“這是個字謎,您若猜出,就知道搶祭品者的人數了。”那位朋友素日與金聖嘆過從甚密,也頗愛猜謎。他想,李白寫表有才,王婆罵雞靠口,武松打虎有力,宋江殺妻用刀,這四者合起來,乃是一個大寫的捌字。

Tags:祝枝山唐伯虎佛印解縉徐文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