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

人的體溫在36℃以上,為何還會覺得35℃的氣溫熱?與散熱方式有關

由 科學信仰孫晨 發表于 藝術2023-01-08

簡介不過身體的其它地方就不是這樣了,相信很多人都使用過電子測溫槍,而很多人使用之後都有著一個相同的感覺,那就是不準,一會測出33℃,一會測出39℃,其實不是測溫槍不準,而是我們裸露在外的面板溫度會有很大的變化,無論是額頭還是胳膊,曬一會太陽就會

為什麼每個人的體溫有差異

氣溫30℃,熱;氣溫35℃,非常熱,等等,人的體溫可是在36℃以上呢,我們怎麼會覺得比自己更低的環境溫度熱呢?

這的確是一個問題,熱量的傳遞方向是不可逆的,也就是說如果有兩個物體相互接觸,溫度高的物體上的熱量就會向溫度低的物體傳遞,比如我們將一杯熱水放置在桌子上,它的熱量就會逐漸傳遞給周圍的空氣,慢慢的,它的溫度就會與周圍的空氣趨於一致。同樣的道理,既然人的體溫在36℃以上,那麼當一個人處於一個30℃的環境下,自身的熱量就應該向周圍的空氣傳遞,於是就會感覺到涼爽,但現實情況卻恰恰相反,我們非但不會感覺到涼,還會覺得很熱,這是為什麼呢?

人的體溫在36℃以上,為何還會覺得35℃的氣溫熱?與散熱方式有關

人是恆溫動物,無論身處何種環境之下,體溫都能保持在36℃到37℃之間。

無論是剛剛跑完馬拉松渾身火熱的運動員,還是剛剛從冰河裡上來的冬泳者,只要我們用體溫計去測量,都能測出正常的體溫。這是因為人體具有溫度調節能力,能夠根據周圍的環境溫度對身體的產熱和放熱活動進行調節,從而讓體溫能夠始終保持恆定。不過,人體是恆溫的,並不代表人體的每一個部分都是恆溫的。讓我們回想一下,每次我們測量體溫的時候都是測量哪裡呢?早期的水銀體溫計是用來測量口腔溫度的,後來為了安全考慮,現在的水銀體溫計都是透過測量腋下溫度來獲悉體溫的。

人的體溫在36℃以上,為何還會覺得35℃的氣溫熱?與散熱方式有關

無論是口腔也好、腋下也罷,它們都有著一個共同的特徵,那就是溫度穩定,無論是剛泡完冰水,還是剛蒸完桑拿,這兩個地方的溫度都能夠保持在36℃到37℃之間。

不過身體的其它地方就不是這樣了,相信很多人都使用過電子測溫槍,而很多人使用之後都有著一個相同的感覺,那就是不準,一會測出33℃,一會測出39℃,其實不是測溫槍不準,而是我們裸露在外的面板溫度會有很大的變化,無論是額頭還是胳膊,曬一會太陽就會變得火熱,吹一會涼風就會變得冰涼,所以我們的體溫雖然高於環境溫度,但身體不同部位的表面面板卻可能低於環境溫度,這樣一來,環境中的熱量就會向我們的面板傳遞,我們也就感覺熱了。

人的體溫在36℃以上,為何還會覺得35℃的氣溫熱?與散熱方式有關

這種情況是比較常見的,而且在一些身體偏胖的人身上尤為明顯,炎熱的夏季,雖然他們自己感覺很熱,但體表卻是冰冰涼的,顯然高於環境溫度。

不過這不是人們在低於體溫的環境下感覺熱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還是出在散熱能力上。人體的散熱方式主要有四種:熱輻射、熱傳導、熱對流以及蒸發。前三種散熱方式依賴於體溫與環境溫度的差距,差距越明顯,散熱效果就越好,當環境溫度達到了30℃或35℃的時候,環境溫度與體溫太過接近,所以前三種散熱方式會逐漸減少,此時就只能透過蒸發來實現散熱了。

人的體溫在36℃以上,為何還會覺得35℃的氣溫熱?與散熱方式有關

散熱效率降低了,人體自然就會感覺到熱,但此時的熱還只是單純的熱,並不會讓人感覺太過難受,可如果空氣中的溼度很大,那就又是另一回事了。

人體並不像其它動物那樣被厚厚的皮毛所覆蓋,人的全身遍佈可以排汗的毛孔,這大大提高了人體的散熱能力,可是當溼度過大時,空氣中微小的水分子就會將這些毛孔覆蓋,這使得人體排汗困難,於是熱就變為了“悶熱”,溫度相同的情況下,“悶熱”要比單純的熱難受得多,所以即便氣溫只有30℃,仍然足以讓我們心煩氣躁。

人的體溫在36℃以上,為何還會覺得35℃的氣溫熱?與散熱方式有關

再有,氣溫雖然比體溫低,但是空氣的熱傳導能力卻非常的差。

我們都覺得30℃的氣溫熱,那麼30℃的水呢?涼絲絲的。30℃的鐵棍呢?冰冰涼。為什麼同樣的溫度卻有不同的感覺呢?因為水的熱傳導率是空氣的30倍左右,當人體與水相接處時,身體的熱量能夠迅速傳遞到水中,人就會感覺涼快,至於鐵棍,熱傳導率就更高了,大概是水的7倍。而空氣的熱傳導率很低,即便氣溫比體溫低,也很難帶走熱量,除非氣溫與體溫的差距極為明顯。綜上所述,環境對於人來說到底是冷是熱,主要取決於人體在該環境下的散熱效率,散熱效率越高,感覺就越涼爽,散熱效率越低,感覺就越悶熱。

Tags:體溫散熱30環境溫度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