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

【物理】光學中的暗線光譜是不是特徵譜線?暗線光譜是怎麼產生的?

由 意識物理學 發表于 藝術2021-05-12

簡介[下圖是氫氣管中的氫原子發出的光透過三稜鏡被甩偏,形成按照頻率排列的各色光帶,這就是氫原子的光譜][下圖是鋰,氦,汞的發射光譜,上邊各種顏色的線就是這三種原子(質子和電子)的發射和吸收的頻率,光譜左邊為高頻,是質子(中子)所發,右邊為低頻,

暗線光譜是不是特徵譜線

上次講到束波三性,束波鏈和“波間壓“,是說某種頻率的束波在”網洞”中被壓縮,導致束波粒子的“縱向排列“,使得波長縮短甚至消失,所以同樣頻率的光,束波的頻率比面波更低,導致一張紙就可以把光擋住(實際上並沒有擋住,只是頻率降低了)。

125,“束波互繞“

由於物質中運動的光波是“雜波“,各種頻率,各個方向的波都有,波片或束環也大小不一,所以在固體中所有的束環都首尾相連,“環”之間產生了“波間壓“,波間壓“阻止了“混波“。

沒有“波間壓“,束波鏈上的“束環“就會混在一起,難以分開,束面轉化就不會出現。

但事實上束面轉化是存在的,固體中射出來的光都是平面波(如我們從物體中探測到的紅外波),所以是“波間壓“保證了束面轉化。

既然束波都是高密高壓,那麼如果兩列束波迎頭相遇會怎麼樣?能否互相透過?

束波之所以是“高密高壓“,是由光阻和波速決定的,這是為了“免撞“,本論是意識論,一切運動都是為了避免碰撞,所以光在正常情況下都不會碰撞,如果發生了“接體性碰撞“那是實在躲不開了。

但那是在遇到光平面或者是物質粒子才會發生身體碰撞,這二者屬於“並體佇列“,沒有任何空隙,如果相遇,只能相撞。

但是兩列束波屬於“波佇列“,波粒子之間都有“波內距“,也就是說,所有的光波內部大部分割槽域是空的,粒子佔據的空間很小(就算波密再高也是如此),就象太空中雖然廣佈星辰,但大部分地方都是空的一樣。

所以兩列束波相遇,椐本論的“光波互繞“理論,它們會“減速增壓“,透過“三維(空間)互繞“,互相透過。

意識力學之《光論》(三十二)

[上圖的上半部分是兩列束波迎頭相遇(紅色與綠色只是為了區分,沒有別的意思),下半部分是兩條束波互相繞過的情況,白色弧線代表互繞的軌跡]

“能量是物質之母“,物質中運動的能量是物質存在的根本,固體中也和氣體和液體中一樣,光波在各個方向飛來飛去,如果不能互相透過,物質如何吸收?如何輻射?如何存在?

同一種頻率的光,束波轉面波的時候會”增頻“,面波轉束波的時候會“降頻“,

“增頻”就是提高了原來的頻率,“降頻“就是降低了原來的頻率。

126,“多普勒效應“

”多普勒效應“就是一個“增頻“或者“降頻“的問題。

”多普勒效應”是指物質波(聲波或者光波)在運動狀態下頻率會發生改變(增頻或者降頻)。

拿光波來說,光源發出的光波本來是定頻的,怎麼會發生變化呢?

一種頻率的光發出後,每個波形狀,波速,方向,波密,波壓等各方面完全相同,它們在運動中每兩個波的波長都一樣,既使因為光阻不同,導致波速減慢,這種改變對每個波都是一樣。

所以“增頻”也好,“降頻“也罷,並不是因為光源發生了改變,加強或者減弱了“輻射頻率“。

既然發射頻率沒有改變,為什麼說光波“增頻”或者“降頻“了呢?

這是因為所謂“頻率”是人的視覺造成的,眼睛是一部“波計數器“,對單位時間內進入眼中的光波進行計數,然後用“色“來表達。

於是本論才把單位時間內的波數稱為“頻率“,每兩個波之間的距離稱為“波長”(現在的光理論認為頻率是單位時間內的振動次數,波長是兩次振動的間距)。

這就導致出現了一種情況,當光源和觀察者都靜止不動時,觀察者探測到的頻率是不變的,不會發生“變頻“的情況。

但是當光源或是觀察者處在運動中時,就會改變波長,波長一變,頻率也就變了(當然改變波長並不一定能使人感覺到,只有達到“可感知頻率“才能有感)。

如果光源和觀察者互相離開,就會“拉長”原來的波的波長,導致“降頻“,如果光源和觀察者相互靠近,則會“縮短“原來的波長,觀察者就會感到光的頻率提高了。

多普勒是從移動聲源的聲波的頻率變化而得出這個結論的,它也同樣適用於光波,因為它們雖然一個是“電子波“,一個是光波,但都是平面波。

意識力學之《光論》(三十二)

聲波的多普勒效應]

當然要想“感知“到光波的頻率發生了變化,聲波比較容易,因為聲音速度很慢,光波則很難觀察到變色,因為光波運動的太快,一般的速度下雖然也能改變光波的波長,但十分微小,因而察覺不到,只有觀察者或者光源的運動速度很快,才能從光譜的“譜線對比“上看出譜線的微小移動,才能知道發生了“多普勒效應“。

127,“特徵譜線“

那麼光譜是怎麼回事呢?

光譜就是把所有的,不同頻率的,可見的平面光波,按照頻率和波長的大小依次排列起來的圖譜。

意識力學之《光論》(三十二)

[當光源與觀察者保持距離時,其光譜線的分佈就如上圖中間的位置那樣,當光源背離觀察者移動時,其光的頻率就比原來的降低,波長就則變長,則光譜向紅方偏移,即圖中下邊的情況,當光源向觀察者靠近時,光的頻率升高,波長變短,得到的光譜的譜線向藍方偏移,如圖中上面的情形那樣]

每種頻率的光都在光譜中佔有自己的位置(譜線),並且不會混同,這叫“特徵譜線“。

平素不同頻率的光都是混在一起的,這是因為光是物質粒子輻射出來的,輻射什麼頻率的光反映了該粒子的所處的能級,執行的軌道。

而物質無論是種類(如電子,質子,中子等),還是能級(如重核,輕核,內層電子,外層電子等),還是執行軌道(原子繞轉軌層,電子繞核軌層等),都是各不相同的。

這是因為不同的原子意味著它們的核與電子的能級各不相同,比如重核的原子核的能級就普遍高於輕核,對每個原子來說,內層電子的能級總是高於外層電子。

這就決定了任何地方的任何物質的能級都是有高有低的,也就決定了其核與電子的吸收頻率與輻射頻率是各不相同的。

讓某種物質(原子)發出的可見光輻射在透過三稜鏡時會發生“色散“現象,三稜鏡會把“混“在一起的不同頻率的光按頻率高低“依次排列“,這就形成了原子的“發射圖譜“。

[下圖是氫氣管中的氫原子發出的光透過三稜鏡被甩偏,形成按照頻率排列的各色光帶,這就是氫原子的光譜]

意識力學之《光論》(三十二)

[下圖是鋰,氦,汞的發射光譜,上邊各種顏色的線就是這三種原子(質子和電子)的發射和吸收的頻率,光譜左邊為高頻,是質子(中子)所發,右邊為低頻,是電子所發]

意識力學之《光論》(三十二)

“吸收圖譜“也是這樣,讓太陽光透過某種物質(原子)時,該原子會吸收其中它可以吸收的那些頻率光,被吸收後太陽光的“全頻圖譜“上就會出現一些“暗線”,說明這個頻率的光被全部吸收。

[下圖中左上角黃色球代表太陽,左下角為太陽發出的全頻圖譜,中間上邊為吸光(發光)物質,右邊上面是該物體的吸收光譜(黑線),下邊是發射光譜(色線)]

意識力學之《光論》(三十二)

128,“相鄰能級“

不同的原子,不同的頻率決定了原子光譜上的譜線各不相同(每條譜線並不只代表一種頻率,而是兩種以上,譜圖上的譜線越寬,代表的頻率種類越多,反之譜線越細,代表該物體此頻率的原子數少),有各種顏色,代表不同的頻率,相同的顏色,也代表不同的頻率。

這種頻率即相接近又不同值的同類粒子的能級叫“相鄰能級“。

本論認為同類物質的同類粒子是有“能級差“的,“能級差“既包括意識(運動技術)方面又包括體量上的差別。

一個原子核內部的各質子和各中子也存在“能級差”,它們的“特徵輻射“和“特徵吸收“也有所不同,

一個原子核外的各電子也有“能級差“,它們在不同的軌層中運動就說明它們的“能級差“。

不過既然是“同類”,所以差別是很小的,在圖譜上同屬一條譜線就毫不奇怪了。

意識力學之《光論》(三十二)

[一個原子核的若干核外電子在同一溫度下分層繞核,具有“能級差“,在譜圖上表現為一種顏色]

意識力學之《光論》(三十二)

[星體的原子都在繞星核旋轉(自轉),離星核越近,能級越高,反之越低,上圖表示原子軌道越小,其能級越高,軌道越大,能級越低,所以凡是相鄰原子都能級極近,在光譜上發射或吸收同一種譜線]

“相鄰能級”在譜圖上屬於同一條譜線,譜線越寬,“相鄰能級“越多,譜線越細,“相鄰能級“越少。

由上邊的特徵譜線圖上可以發現,不同頻率的光在光譜圖上佔據著不同的位置,即那些譜線在全頻圖譜上的位置總是不變的。

意識力學之《光論》(三十二)

那麼這些特徵譜線,不論是吸收譜線還是發射譜線,它們在全頻圖譜上的位置是由什麼決定的?這個問題下次再說。

Tags:頻率譜線束波光波能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