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

那些能與其他人構建良好關係的人,都具備這種思維模式

由 Helen話職場 發表于 藝術2021-12-14

簡介因為我們自身的“認知盲區”,無法讓我們看到自己思維模式的缺陷,反而會讓我們的內心當中升起一股優越感

什麼是人格

上週,我參加了一場心理劇的體驗式培訓。

培訓的形式非常有趣。老師會設計很多環節,讓學員參與,打破了平時我們對講座式培訓的刻板認知。

更有意義的是,老師透過每個環節的設計,讓學員能夠慢慢深入自己的內心,探索自己的內在需求。

這個過程,

被稱作“觀照自己”。

說得直接一些,就是

自我認知

史蒂芬科維把這種思維模式叫做

“我看到自己”

1

為什麼要進行自我認知?

如果我們問問周圍的人,成功的標準是什麼?

大多數的人都會回答:有房有車是基礎,如果能有穩定的收入、和睦的家庭、良好的人脈資源、健康的身體,那就稱之為完美。

於是,很多人為了成功,每天都在“努力”。

這有錯嗎?當然是要分情況來看。

如果這確實是我們生命中的目標,那就朝著這個方向去努力,我們一定會很有成就感。

就算沒有成功,也會是生命當中一段很精彩的旅途。

可是,如果這不是我們生命中的目標呢?

我們就會日復一日地揹負上壓力的枷鎖,就像一個永遠都逃脫不了的詛咒。

除了解決壓力,我們不知道這樣的生活是否還有意義。

我們會形成受害者思維,認為自己變成這樣,都是生活所迫,環境所逼。

我們會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用外部世界的價值定義自己。

我們會變得盲目自大,自卑固執,缺乏安全感。

我們會找不到生命的方向,對外部事物、文化背景、政治與社會壓力過度關注,對自己是誰、自己這一生能做些什麼,反而漠不關心。

如果我們不想變成這樣,就必須重新真正地認知自己。

我們必須客觀地看待自己的優勢,遵從自己內心的感受,將自己視為有獨立判斷力和行為能力的獨一無二的個體,從內在真正地尊重和認可自己。

那些能與其他人構建良好關係的人,都具備這種思維模式

2

形成自我意識認知模式的意義

自我認知,是客觀看待這個世界的基礎。

不可否認,每個人會因為生活經歷、教育水平、成長環境等原因,形成不同的認知水平。

那些認知範圍以外,我們看不到的部分,被稱作“認知盲點”。

“認知盲點”讓我們無法真正全面地認識自己。就像我們照鏡子時,並不能看到全部,只能看到自己的一部分。

當意識到自己的“無知”,我們就會開始關注鏡子中看不到的那部分自己。

久而久之,我們會發現一個創造性的悖論—原來我們自己既有盲點,卻又有無窮的潛能。

這樣的認知,能讓我們對世界持有一份敬畏之心,保持謙虛與自信的心態。

前兩天我和一個兩年沒見的同事吃飯,她現在已經是公司的高管。

說實話,她的變化讓我有些詫異。

記憶中,她總是很在意其他人的看法。

對於工作,她沒有太多獨立的想法,每一件事都要仔細地問過領導的意見再去執行,深怕出錯。

後來,她遇到了職業的瓶頸,無論怎麼努力都升不上去了。

她很痛苦,非常想放棄職業經理人的道路。

幸運的是,她的一位職場前輩告訴她:

“生活和職場都很艱難。無論如何,你都要建立起自己的標準和底線。

這不應該由其他人告訴你。你要學會聽見自己內在的聲音,遵從自己的內心。

你可以接受別人的指點,但不能接受別人的指指點點。

這樣,你才能做正確的事,走正確的路。”

聽了這番話,她意識到,這麼多年,她從來沒有為自己而活。

她總是過得小心翼翼又十分辛苦。

她決定重新認識內心,做一回自己。

令她沒有想到的是,從那天開始,她之前的職業瓶頸突然不見了。

她的事業開始變得順利,就連生活也重新豐富起來。

她說,正是認知自己,為她的世界重新締造了意想不到的奇蹟。

那些能與其他人構建良好關係的人,都具備這種思維模式

3

獨立思考,讓自己成為獨一無二的自己

如果把生活比作一段電影,我們除了是電影中的主角,我們還是電影的導演。

故事的走向,縱然演員說得不算,但如何演,導演是有權力把控的。

只可惜,很多人都只是把自己當成了電影中的一個角色,卻沒有發揮導演的作用。

他們按部就班地按照別人的劇本,演自己的電影。

更可怕的是,他們從未獨立意識到這個問題,整天還怨天尤人。

我曾經認識一個人,雖然他的家境稱不上富裕,但是他的父母卻竭盡所能地為他創造良好的生活與教育環境,供他上了大學。

畢業後,父母也從不干涉他的擇業,只希望他能按照自己的意願生活。

可是,他的職場路並不順利。

一起畢業的同學,五年後薪水增加了3倍。

他卻在五年裡換了3份工作,職場的發展毫無起色。

每當和他聊天時,他總要談起他的父母,說父母在他年輕時沒有給他一個方向,以至於他現在迷茫至極,碌碌無為。

當時我就在想:“這隻白眼狼,還挺有意思的。一邊吃著父母的,住著父母的,一邊卻抱怨父母的寬容斷送了自己擁抱理想的機會。”

真是可悲可嘆,可笑可惡。

也許,他真正的問題在於,他從來沒有思考過,他是誰?他要做什麼?

他理所當然地接受著環境給予他的一切。

而當環境改變時,他並未意識到自己也需要變化。

因為他根本沒有自我意識的認知,又怎會認為自己需要變化呢?

這樣的人,從來沒有把自己當成獨一無二的個體,他對自我認知以及評價的標準都是來自外部。

面對問題時,他總把原因歸結於其他人與環境,他自己則是一個完完全全的“受害者”。

當他這樣思考時,就已經將自己的生活選擇權拱手相送了,因為他不願意為自己的選擇承擔責任。

而當他不願意承擔責任時,他已經放棄了獨立思考的機會。

進而,他便會進入一個不斷埋頭做事,不斷怨天尤人的惡性迴圈。

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學會認知自己,獨立思考。

只有學會承擔責任,擴大自己的可控範圍,才能不斷髮掘自己的潛能,保持自信以及謙卑的心態。

那些能與其他人構建良好關係的人,都具備這種思維模式

4

具有自我意識的人,能夠為自己和他人帶來什麼?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心靈癒合與成長的首要條件是“真誠,真實與和諧。”

形成自我意識的思維模式,是與他人形成良好人際關係的基礎。

為什麼與別人相處時,我們總是看到別人的缺點呢?

因為我們自身的“認知盲區”,無法讓我們看到自己思維模式的缺陷,反而會讓我們的內心當中升起一股優越感。

只有當我們真正地以健康、現實的心態尊重自己時,負面記憶才會消失。

我們在與別人相處時,才能發現對方的潛能、智慧以及天賦,真誠地讚美對方,包容對方與我們的不同意見,甚至理解他的錯誤,從而形成良好的人際交往關係。

那些能與其他人構建良好關係的人,都具備這種思維模式

那些naxieju5

總結

我想起前兩天劉潤老師的演講《進化的力量》。

他提到,以我們普通人的智商,去看每一位哲學大師的著作,我們都會認為“天哪,簡直是驚為天人的智慧。哪怕他們的思想理論自相矛盾。”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因為我們沒有想自己之所想,形成自我思考的認知體系,以至於將“拿來主義”深深地烙印在我們的思維模式當中。

這是一種思維上的懶惰。

正是這樣的懶惰,讓有些人看不到事物的本質,看不到自己的內在。

祝願你能喚起內心當中自我認知的意識,重新認識自己,做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自己。

共勉。

關注Helen話職場,每天學習一個職場邏輯。

Tags:自己認知我們職場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