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

工程師們,FEA一下?先彆著急!

由 龍de船人網 發表于 藝術2021-12-13

簡介FEA結構分析的結果事關安全,是工程專案的第一要務,當業主問到FEA應力結果相關問題的時候,作為結構工程師的你,該如何回答,讓業主放心呢

們是什麼結構

作者龍船社群ID:blackmclaren

給結構工程師佈置完任務,通常我都會叮囑一句:“別急著做FEA”。

會心一笑,心領神會。這是中堅骨幹,可放心。

不置可否,拔腿就走。這是急性子,盯緊些防止捅婁子。

認真聽從,亦步亦趨。這是工兵,態度端正能力有限。

疑惑不解,刨根問底。這是新兵蛋子,耐心慢慢培養。

心不在焉,頗不耐煩。這是油條混子,早點送走。

除了最後一個,別的表現我全都經歷過。

第一次從領導那裡聽到這句話,我還是個新兵蛋子,腦子裡的第一反應是:“為啥,FEA它不香嗎?”

香不香,實踐了才知道!

FEA方法最先由M。J。Turner和R。W。Clough在研究飛機機翼結構時提出,研究的是振動和平面應力問題,後來逐步發展應用於粱、板、殼等結構的彎曲,繼而推廣應用到其他領域。1956年發表在Journal of Aeronautical Sciences上的論文,”Stiffness and Deflection Analysis of Complex Structures”,被認為是FEA方法的開端;而創立Finite Element Method(FEM)這個名字的,是論文的第二作者R。W。Clough,其時任教於Berkley土木工程系。

工程師們,FEA一下?先彆著急!

Ray W.Clough博士首次提出有限元這一術語

Clough教授在結構工程領域聲名遠播,榮譽等身,大作DYNAMIC OF STRUCTURES是結構工程師的寶典手冊,值得擁有。

雖然FEA的誕生早在20世紀50年代,但真正大規模應用於工程界,要跨越千禧年,等到50年之後的21世紀。

這個時間節點發生了什麼?

1999年時候我剛開始讀研究生,結構力學實驗室裡有一個機房,放了6臺600M的工作站,配備21寸顯示器,專門執行MSC。NSATRAN程式,造價不菲。那個時候會FEA的絕對是焦點所在,每當有師兄師姐上工作站操刀NASTRAN,我等小菜鳥們就扒著門往裡面看,既崇敬又羨慕,盼望著自己也能早點學習這項黑科技。

世紀之交,變化很快。網路時代來臨,資訊快速流通,某些不可說的因素,促使FEA的應用開始迅速擴充套件。還有一個不大被注意但至關重要的緣由:計算機效能的飛躍。

所有的FEA結構分析,完成了前處理,提交求解的時候,計算機最終做的都是同樣一件事:求解多元一次線性方程組。

手算一下試試?n=2,初中生的工作;n=3,不難;n=10,好辛苦;n=100, 1000, 10^5, ……。得了吧,別想了。

換現在的計算機,這都不叫事,一秒運算數十億次,解一個n=10^5的方程組就一眨眼的功夫。

但計算機的效能並非一直如此強悍,如果說現在的計算機執行速度快似火箭,那50年代的計算機就慢如蝸牛。FEA方法雖然問世了,但是計算機能力跟不上,工程師沒有趁手的工具去求解高維矩陣。早期在工程實踐中應用FEA,唯有簡化一條路。

結構工程師傷透了腦筋。為了匹配計算機的運算和存貯能力,要嚴格控制剛度陣的維度,縮減節點數量。首先要對分析物件進行力學抽象,剔除不必要的結構,剝離出最簡的力學模型;然後做剛度凝聚,3維結構化2維,2維結構化1維,縮減剛度陣的規模;必要的時候,還要把整體結構拆解,分塊分段的分析。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讓計算機的小肚子容得下方程組的體量。

可以算很重要,算正確更重要。計算機只負責解方程,剛度陣如何得到,節點如何劃分,載荷如何模擬,邊界如何設定,計算機一律不關心。所以結構工程師在準備做FEA時,無不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對力學模型和輸入檔案進行反覆的紙面推演,力求一次計算完成,避免失誤帶來的推倒重來。要知道90年代前,計算機是非常寶貴的公共資源,工程計算需要排隊預約。嚴格的實戰洗禮,造就了工程師紮實的理論基礎和實踐經驗,而在此過程中,工程師自動解答了3個重要問題:

我要做什麼?

我要用FEA做什麼?

我如何使用FEA得到我想要的?

進入到二十一世紀,世道變了。在神奇的摩爾定律的支配下,個人計算機的效能終於提升到了可以處理高維矩陣方程組的水平,加上人機介面GUI日趨友好,FEA學習使用門檻大幅降低。結構工程師們喜大普奔,削尖腦袋簡化模型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學習FEA不難了,黑科技秒變工兵鏟。短短几年,FEA褪去了高貴的光環,變成了結構工程師的日常標配工具。很多人輕鬆得意的用著FEA,嘴裡說“真香”,心裡想“不過如此”。

高看FEA,是因為你不懂;低看FEA,還是因為你不懂。

FEA本質上只是一種工具而已。沒有FEA的年代,工程師已經做出了很多精彩的專案,埃菲爾鐵塔1889年建成,帝國大廈1931年竣工,金門大橋1937年通車。這些經典結構依然在正常工作。

FEA不發達的年代,也有很多有說服力的專案。Bullwinkle, 世界上最深的導管架平臺,水深412m,完成於1988年。

工程師們,FEA一下?先彆著急!

圖 1 Bullwinkle平臺▲

自Timoshenko後,結構工程的基石再無革命性的變化,結構工程師學習的理論知識,和幾十年前相比沒有根本性的不同。FEA是CAE工具裡面的一類,最重要的貢獻是將理論可行變成了實踐可行,大大擴充套件結構工程的實用範圍。但無論如何,它也只是一項輔助工具,CAE的“A”(Aided)和FEA裡的“F”(Finite),是永遠無法抹去的標籤,也是工程師需要時刻銘記在心的特徵屬性。

工程師們,FEA一下?先彆著急!

圖 2 簡支梁▲

圖2所示的簡支尤拉-伯努利梁,給定輸入條件,利用理論公式,100個結構工程師得到同樣的1個解;但如果用FEA,100個工程師可能得到100個解。

這就很尷尬了,該用哪一個呢?最簡單的簡支梁都這樣,複雜結構怎麼辦?

於是有了很多騷操作。

曾經結識了一位在某水電設計研究院工作的兄弟,土木出身,交談甚歡。我問他們有什麼結構軟體,兄弟說我們什麼都有,NASTRAN、ANSYS、FEMAP、SESAM、ABAQUS……主流的全整上;我很是羨慕,連連稱善,國字號闊氣不差錢。我又問,你們主要用哪個呢,兄弟說我們都用,一視同仁不搞偏袒;我更羨慕了,人資充足,工作做得細緻。最後問了一句,結果咋評判啊,兄弟說很簡單,選個應力最大的。

我嘴裡的咖啡噴出去一半。

手忙腳亂的清理完,定了定神,我回道:“大兄弟,我覺得你們的工作做得還不到位,分析的Case不夠。不同的網格尺度得對比吧,1倍板厚2倍板厚3倍板厚直到10倍板厚,起碼10個規格;梁單元精度有限,改成板殼單元再做,3D實體單元也要分析,至少3類單元形式;剪下對變形的貢獻不能忘了,又是2種;邊界因素也要考慮,介於簡支和剛固之間,至少考慮5種約束條件吧;……暫時先這麼多,你等一下啊,我拿計算器幫你算算要增加多少。”

兄弟打一激靈,珍珠隨著奶茶一起滑到了胃裡,愣了半晌喃喃道:“是咧,咋就沒想到這麼多”。

FEA的大規模應用主要是借上了計算機發展的東風,而不是自身理論體系的突破與進步。FEA誕生在結構工程領域是一種天意,因為結構工程的理論基礎體系成熟,容易傳承和掌握,FEA的結果可以透過工程實踐進行驗證。有些工程領域,如水動力學Hydrodynamics,很多基礎的理論問題尚未得到解決,軟體只能基於現有的框架開發,FEA的使用非常依賴工程師的理論基礎、工程經驗和個人理解。

所有的FEA都只是工具,工程師需要基於FEA結果做出自己的判斷,麻煩的是,結果不只一個。

工程師們,FEA一下?先彆著急!

圖 3 ANSYS板架分析結果▲

用ANSYS APDL分析一個板架,Von Mises應力分佈見圖 3,結果如下:

Nodal Solu + Top: 320MPa

Nodal Solu + Middle: 207MPa

Elem Solu + Top: 331MPa

Elem Solu + Middle: 276MPa

兩捆乾草餓死驢子,現在送來了4捆,驢子糾結得要活過來了。

後面還有一大車乾草。

工程師們,FEA一下?先彆著急!

圖 4 輸出結果列表▲

後處理提供了至少有10種應力。再考慮“節點解/單元解/單元輸出”、“表面解/中面解”、“總體座標/單元座標”等不同選項,FEA可提供的結果足夠擺一大桌滿漢全席。

工程專案的執行過程中,作為提供解決方案的乙方,面臨兩個主要的任務:

把工作做好;

獲得業主的肯定;

做好工作是工程師的職責所在,如何取得業主的信任?拿出專業的表現,完成工程方案提交業主,當業主提出疑問的時候,從專業的角度,給出專業的結論,提供專業的解決方案,打消業主的疑慮。信任來自於日常交流的點滴積累,而不是憑空飛來的自然結果。FEA結構分析的結果事關安全,是工程專案的第一要務,當業主問到FEA應力結果相關問題的時候,作為結構工程師的你,該如何回答,讓業主放心呢?

所以在開始FEA之前,請對著鏡子問一下自己:“準備好了嗎“?

Tags:FEA工程師結構計算機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