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

帶你欣賞那些歷經千年而不腐的宋元老緙絲,每一個都有一段故事

由 無心撿漏 發表于 藝術2021-12-11

簡介此緙絲圖很好地體現了原畫稿疏朗古樸的意趣,畫面生動,清麗,典雅,是沈子蕃為數不多的存世作品之一,也是南宋時期緙絲工藝傑出的代表作

緙絲八仙圖軸怎麼讀

帶你欣賞那些歷經千年而不腐的宋元老緙絲,每一個都有一段故事

緙絲花鳥圖軸

緙絲花鳥圖軸,宋,縱26釐米,橫24釐米。

圖軸以宋徽宗趙佶的畫稿為粉本進行摹緙。採用平緙、搭緙、盤梭、長短戧、木梳戧、合色線等繁複的技法將花葉的暈色、鳥羽的紋理表現得惟妙惟肖,行梭運絲的細巧使得所緙物象線條柔美,色澤鮮麗,較好地表現了原畫細膩柔婉、高雅華貴的藝術風格。圖邊緙葫蘆形朱印“御書”和趙佶的“天下一人”印。

宋代以後的緙絲技法愈趨豐富多變,緙絲作品更多的以名人書畫為稿本,以嫻熟、繁複的技法追摹,以求表現原作之神韻。

帶你欣賞那些歷經千年而不腐的宋元老緙絲,每一個都有一段故事

緙絲紫天鹿

緙絲紫天鹿,北宋,縱45。7釐米,寬27。3釐米。清宮舊藏。

此織物以紫色為地,在遍地密花中,間飾天鹿、月兔、異獸、翔鸞紋。其緙織技術並不複雜,主要為平緙和環緙,但在表現手法上卻有獨到之處。對花葉層次的處理不單藉助於渲暈及色彩的配置,而且採用不同的緯線密度來表現,即心部緯線細密,向外逐漸粗疏。彩緯有紫、墨綠、棕黃、桔黃、米黃、淡茶、湖藍、縹、米色等。織物遍地密花的佈局以及花枝紋樣的造型、用色都極富時代特徵。

此件緙絲原為書畫包首。同類作品於50年代又由文物局撥得一件,織物的構圖、配色、技法都基本一致,只在具體動物紋樣上略有差別,疑是同一織物的不同部位。

帶你欣賞那些歷經千年而不腐的宋元老緙絲,每一個都有一段故事

沈子蕃緙絲梅鵲圖軸

沈子蕃緙絲梅鵲圖軸,南宋,沈子蕃,縱104釐米,寬36釐米。清宮舊藏。

此圖軸絲質,依畫稿緙織。以十五六種色絲裝的小梭代筆,巧妙搭配,畫面色澤和諧。以“通經斷緯”的手法緙織,並嫻熟地運用了多種緙絲技法。所用絲線之經密度20根/釐米,緯密度44-46根/釐米,精工細密。

此緙絲圖很好地體現了原畫稿疏朗古樸的意趣,畫面生動,清麗,典雅,是沈子蕃為數不多的存世作品之一,也是南宋時期緙絲工藝傑出的代表作。

圖下方緙有“子蕃制”、“沈氏”方印,玉池有“蕉林梁氏書畫之印”、“果親王府圖書記”、乾隆帝御筆“樂意生香”,並鈐有“乾隆宸翰”、“乾隆御覽之寶”、“三希堂精鑑璽”、“石渠定鑑”、“寶笈重編”、“石渠寶笈”、“乾隆鑑賞”、“嘉慶御覽之寶”、“宜子孫”、“重華宮鑑藏寶”等印記,可見這幅作品在清皇室藏品中佔有重要位置。

帶你欣賞那些歷經千年而不腐的宋元老緙絲,每一個都有一段故事

緙絲青碧山水圖軸

《青碧山水圖》軸,南宋,沈子蕃織款,緙絲,高88。5釐米,寬37釐米。

此圖軸採用了織繡中的多種技法,以“滲和戧”、“長短戧” 緙成山紋,以“構緙”法織出輪廓勾邊線,以“平緙”用於所有的平塗色塊,以“子母經”用於緙織文字和圖章。此外,在山、雲、水等處區域性還以淡彩渲染,使景物陰陽遠近,層次分明。

此件圖軸緙絲運梭如運筆,不失分毫,線條勾勒有力,設色明麗天成。它再現了江南大自然空靈開曠的情趣,又具有筆墨山水畫所不能具有的工藝質感之美。是沈氏緙絲山水畫的代表作之一,是珍貴的文物。

帶你欣賞那些歷經千年而不腐的宋元老緙絲,每一個都有一段故事

緙絲趙佶花鳥方軸

緙絲趙佶花鳥方軸,元,縱24。5釐米,寬25。3釐米。

此為以宋徽宗趙佶所繪花鳥冊頁做藍本的緙絲傑作。畫面上,粉紅色牡丹或含苞或怒放;立於牡丹枝頭的鳥雀俯視著小瓢蟲,曲盡其妙;展翅的蝴蝶風姿綽約。整幅畫面洋溢著春天的氣息。

此圖緙工精緻平細,暈色之處以長短戧、木梳戧、摻和戧等技法完成,無著筆。輔以平緙、構緙技法,使畫面層次分明,立體感強。用長短戧技法表現的鳥羽、蝶翅等細微之處可謂巧奪天工。

此圖詩堂有墨書雲:“雀踏花枝出素紈,曾聞人說緙絲難。要知應是宣和物,莫作尋常黹繡看。”畫心有朱緙“御書”印一方。

摹緙古人書畫作品是元代緙絲作品的特點之一。繪畫作品以緙絲技法傳承和表現,既可傳達出中國畫的意境和神韻,又與純粹用筆墨渲染的繪畫相異,別有一番情趣。此緙絲圖為這類作品的代表作之一。

帶你欣賞那些歷經千年而不腐的宋元老緙絲,每一個都有一段故事

緙絲八仙圖軸

緙絲八仙圖軸,元,縱100釐米,寬45釐米。清宮舊藏。

此緙絲圖以十餘種色絲裝成的小梭在白色絲地上依畫稿緙織出八仙人物及南極仙翁的形象,表現出八仙祝壽的主題。人物面目清晰,神情平和,服飾飄逸。鶴、鹿、流雲、山石、修竹等襯景為畫面增添了動感和高雅脫俗的仙境氛圍。

此圖的創意、構圖、緙織技法均具有元代緙絲的特點。其經直徑為0。15mm,緯直徑為0。33mm,經密度為每平方釐米16~20根,緯密度為每平方釐米48~50根。緙法以長短戧、木梳戧、平緙、搭緙、構緙、摻和戧為主,運用了多種技藝。畫面線條流暢舒朗,配色典雅,而少量的用金使以冷色調為主的畫面平添了幾許富麗華美。此緙絲圖軸堪稱繪畫與織造工藝相結合的傑出作品之一。

此圖鈐“乾隆鑑賞”、“三希堂精鑑璽”、“宜子孫”、“乾隆御覽之寶”等6印。《盛京書畫錄》、《秘殿珠林》均有著錄,是研究元代緙絲作品的重要實物資料。

帶你欣賞那些歷經千年而不腐的宋元老緙絲,每一個都有一段故事

緙絲東方朔偷桃圖

緙絲東方朔偷桃圖,元,縱58。5釐米, 寬33。5釐米。清宮舊藏。

此圖題材取自東方朔偷桃的典故。畫面表現東方朔從仙界偷桃後疾走之狀,人物的鬍鬚和飄曳的衣裾,顯出疾走的動態。東方朔手持偷摘的蟠桃,回首環顧,面露竊喜,其偷桃得手後的得意之情和擔心被仙吏發現的微妙心理被刻畫得惟妙惟肖。畫面上方祥雲繚繞中累累仙桃懸垂枝頭,下方配以靈芝、水仙和竹石,以諧音寓意“芝仙祝壽”。畫面鈐“乾隆御覽之寶”、“乾隆鑑賞”、“三希堂精鑑璽”、“宜子孫”和“秘殿珠林”印5方。

此幅緙絲圖以藍和淺藍為主調,配有石青、月白、瓦灰等色。運用平緙、木梳戧等緙織技法。以平緙作色塊平塗,在紋樣邊緣或二色相遇處則使用勾緙進行勾勒,或以長短戧進行調色過渡。壽石用深藍、藍和淺藍三暈色戧緙,以突出山石的立體感。尤以合色線技法頗有特色,如東方朔的手指縫用黑、白二色絲;靈芝的莖部用石青和米色絲表現莖幹的糙澀感。整幅作品設色簡潔,氣韻生動。

Tags:緙絲技法釐米圖軸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