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

學習分數,不從“定義”開始,要從“行為”入手

由 遊遊談教育 發表于 藝術2021-12-11

簡介一、理解分數的意義,首先,得知道分數是怎樣產生的:1.來源於古代測量需要數學書第45頁的第一幅插圖,表現了古人度量物體長度時遇到的困惑

元可以用分數表示嗎

《分數的意義》是人教版小學五年級數學下冊第四單元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本節課和分數的基本性質,是整個單元教學內容的主幹和教學重點。如果從“定義”開始

學習分數的意義

(“形如b/a,a≠0的數,就叫分數”),有些抽象不好理解。所以,教材就

從“平均分物體的行為”入手

,藉助大量的操作活動來理解分數,讓學生經歷並體驗把一個“整體”平均分成幾個部分的過程,這樣他們才能逐步理解分數的概念。

學習分數,不從“定義”開始,要從“行為”入手

一、理解分數的意義,首先,得知道分數是怎樣產生的

1

.來源於古代測量需要

數學書第45頁的第一幅插圖,表現了

古人度量物體長度

時遇到的困惑。他們用一根打了結的繩子測量石頭的長,每兩個結之間的一段表示一個長度單位。測量發現這塊石頭長2段多一點。於是在旁記錄的人提出疑問:剩下的不足一段怎麼記?這個情境

比較形象地揭示了在測量物體的時候,由於得不到整數的結果,產生了把一個單位等分成若干份再量的需要。

有了需要,人們就開始想方設法用符號或數字來表示。3000多年前,古埃及就有了分數記號,人們藉助橢圓形表示分子為1的分數;2000多年前,中國用算籌表示分數;後來,印度用阿拉伯數字表示分數,這種方法和現在的類似,只不過沒有分數線;公元12世紀,阿拉伯人發明了分數線,這種方法沿用至今。瞭解了分數的起源,學生對分數的認識會有更加完整的認識。

學習分數,不從“定義”開始,要從“行為”入手

2

.來源於實際生活需要

實際生活中,人們在進行測量、分物或計算時,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數的結果,例如數學書第45頁第二幅插圖,是兩個小朋友分一個西紅柿、一塊月餅和一包餅乾的情境。由於2人分1個西紅柿或1塊月餅,肯定分不到1個整體(不能用整數表示),在這種情況下就產生了另一種數——分數,如:1/2等……有了分數,這些結果就能準確地表示出來。這個例項指出了:

分數是為了適應客觀實際需要而產生的。

從而提高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學生對分數的意義的理解。

學習分數,不從“定義”開始,要從“行為”入手

3

.來源於數學內部發展需要

從數學的角度來看,分數的引入是為了解決在整數集合裡,除法不是總能實施的矛盾。比如2÷3在整數範圍內不能計算,引入分數就能記作2÷3=2/3。又從分月餅等例項中,抽象出分數與除法的關係,使學生初步感悟:

利用分數,可以解決整數除法除不盡的矛盾。

從引入分數拓展數域範圍的作用來看,實際上是從數學內部發展的角度,揭示了分數的來源。

知道了分數的產生之後,就該從“行為”入手,以學生熟悉的日常事務與活動為模型,建立分數概念,進一步瞭解分數的意義。

學習分數,不從“定義”開始,要從“行為”入手

二、透過“平均分”和“測量”兩個重要途徑來認識分數的意義。

1

.平均分。

例如把一個月餅平均分成兩份,其中一份是1/2個;把一張紙平均分成4個份,其中一份是1/4。這裡的“一個月餅”和“一張紙”都可以看作一個整體,一個整體可以用自然數1來表示,即單位“1”。而把這個整體平均分成若干份,這樣的一份或幾份都可以用分數來表示,如上面的1/2及1/4。在教學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動手分一分小棒、圓片、物體等,或者可以畫一畫。實際體驗把一個“整體”平均分成幾個部分的過程,逐步理解分數的概念。

學習分數,不從“定義”開始,要從“行為”入手

2

.測量。

例如用一根單位長的木棒或尺子,去量一條線段的長,量了3次還有一段剩餘。要更精確一些,就必須把度量單位等分成更小的單位,來度量餘下的那條線段,比如把1米一分為四,則每等份叫做“四分之一”米,記作1/4米。假如使用度量單位1/4米去量剩餘的線段,量了3次恰巧量盡,那麼剩餘的長就是“3個1/4米”,記作3/4米。這個例子和前面“古人測量”的例子如出一轍:分數正是為了比較精確地測量這類需要分割的量而引入的。

學習分數,不從“定義”開始,要從“行為”入手

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重視概念的形成過程。注意由具體到抽象,由個別到一般,適當展開概念形成的過程,幫助學生構建概念的意義。

Tags:分數測量分成整數月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