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

詩仙李白用三首詩寫儘自己的一生也寫盡無常的人生

由 萬戶千門入畫圖 發表于 藝術2021-12-10

簡介公元719年,李白一十八歲,大唐失碎葉

李白一生寫了幾首詩

公元701年,李白出生於大唐安西四鎮之一的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小城托克馬克市)。

碎葉城,地處絲綢之路兩條主幹道交匯之處,出則控扼中亞,入則挾制大唐。公元679年,自西漢章帝以來,中央帝國經近千年努力,終於蕩平西域,並在此興建“小長安”。

開元初,大唐經“神龍”、“唐隆”、“先天”三次政變後,終於迎來難得的和平發展時光。此時,西域的突厥趁勢興起,不久,突騎施汗國佔領了碎葉城。開元初,李隆基為恢復大唐內政及經濟,不得不做出暫時割讓碎葉,以穩定絲路商道的決策。沒曾想,這顆戰略地位無比重要的西域明珠從此與中央帝國漸行漸遠,再未回到中華的版圖。武周時期,李白的父親李客攜家人自碎葉潛行回蜀,意在恢復李唐。因此,李客對於李白的教育極其用心,而李白也才情天縱,自視甚高。這一時期,蜀中大儒、縱橫家趙蕤對李白影響甚深。師徒二人名震當時,稱為“蜀中雙璧”。此間,趙蕤曾著帝王書《長短經》,想來不是趁興而為。後來,唐玄宗邀趙蕤入仕,被趙蕤拒絕,從此失去蹤影,成為史上懸案。而此後,李白也再未向外人提起師徒之事。由此可知,趙蕤的出現,絕非偶然,乃是衝著李白而來,當他將畢生所學所研傾囊相授後,便布衣歸隱,這也符合古代文人的理想信念。如此看來,少年李白之身世、才華,乃至理想追求,趙蕤應是第一知音。李隆基登帝位後,李客遂返回碎葉,不久發生突厥之變,碎葉李氏一脈被屠戳殆盡。在此情形下,李隆基面臨兩難選擇,在內,政局未穩,經濟不興;在外,突厥作亂,逞威邊境。最後,作為政治家的李隆基選擇了暫時放棄碎葉來化解與突厥的對立,以爭取時間來肅清國內敵對勢力。公元719年,李白一十八歲,大唐失碎葉。不久,李白出蜀,仗劍雲遊,結交東南大隱,暗暗為助力大唐收回碎葉而儲備力量。這一時期的李白,最為瀟灑、飄逸,充滿豪情。他就像一位絕世俠客,心中充滿正義的力量,更懷著崇高的理想,且彷彿領受了莫大的使命,要默默地修煉並且靜候時機。這段時間的經歷與他心中的豪情,在他的長詩《俠客行》中展露得淋漓盡致:

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閒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將炙啖朱亥,持觴勸侯嬴。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眼花耳熱後,意氣素霓生。救趙揮金槌,邯鄲先震驚。千秋二壯士,烜赫大梁城。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誰能書閣下,白首太玄經。

此詩作於天寶二年左右,此時的李隆基沉迷玄學,苦釋道經。“誰能書閣下,白首太玄經”,這飛來一筆,看似寫揚雄,實為勸玄宗。勸他不要沉迷玄學,而忘了帝王之業。但李白詩的最妙之處尚不在此,而在它的一語三關,一詠三嘆。這首詩最後兩句才是李白想要表達的真意,看似違和,實是高妙。是寫揚雄,為實贊;也是寫玄宗,為暗諷;更是寫李白自己,乃是悲嘆——我李太白,怎也就成了只能獨善其身、皓首窮經之人?讀李白的作品,要充分考慮他的身世、背景和他所處的時代,他之所以被稱為“謫仙人”,之所以被世人千古傳誦,之所以令人目眩神迷,無限神往,恰在於他的詩。王維的詩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恰似一副良藥,而李的詩,乃是“詩中有道,道中有詩”。他的詩,是穿越時空的存在,是跨越主體與客體的神品,是人類精神的燭火。李白是如此的才情天縱、曠古絕倫,所以,其間雖然經歷了兩次向玄宗獻詩而未得重用,他卻毫不在意,只認為是機緣未到,仍然默默地等待時運的到來。然而,直到天寶初,這一年,李隆基已近六十歲,李白也四十有二,此時,李隆基自視“功業圓滿,賜樂天下”,也再未提及收回碎葉之事。但李白,經多年遊歷觀察,尤其在一次偶然的機會看到了安祿山練兵後,便已預料到大唐潛藏的危機。他知道,大唐邊境不安,各地藩鎮已逐漸坐大,正日益威脅中央帝國的安全。這一年,李白再度入長安,並經賀知章舉薦,見到了李隆基。他向李隆基敬獻了長詩《蜀道難》,提醒他要留意大唐邊患:

噫籲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問君西遊何時還?畏途巉巖不可攀。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豗,(冰)崖轉石萬壑雷。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諮嗟!

在這首詩裡,李白第一次的長嘆“蜀道難”,那是真難,但第二次再嘆“蜀道難”,便不可再等閒視之了,他在文尾再嘆“蜀道難”時,乃是另有所指,這裡的“蜀道難”,此“蜀道”非彼“蜀道”,此“蜀道”乃是指的“絲道”,乃是代指“西域”。蜀中再難,終究是大唐腹地,難與不難,何用他一唱三嘆?而借詩言志向來是詩人的特權,李白更是字字如淵,深不可測。他在這裡所要呼籲的,乃是西域碎葉舊地之事。所以這後一句“蜀道難”,乃是說“絲路難”,這裡的“錦城”,指的乃是西方的“瑤池”,是當年周穆王拜見西王母之地,也是代指“碎葉城”。上古奇書《山海經》雲:凡得道授書者,必拜見西王母於崑崙闕。李白追隨趙蕤修道術,入至境,當有此體悟。所以,這裡的“蜀道”,當作求仙訪道之路解。綜上所述,便可明白,為何長安朝天,李白僅此一文,便讓賀知章“驚為天人”?

如此藏鋒露拙,筆力萬鈞者,除了李白,還有誰人?

賀知章才高位重,乃是初唐詩界“一花引得百花開”的扛鼎之人。他的鑑賞力豈是常人可比?正因二人皆非凡俗,所以才會“一見鍾情”,一生引為知已。

李白見李隆基,獻《蜀道難》,其目的在於喚醒他拓邊西域,銳意進取的豪情,然而,時光無情,美人嬌媚,李隆基早已失去年少時的鬥志,蛻變為歷史的絆腳石。李白在李隆基身邊待了兩年左右的時間便離開了,史書上記載為皇帝“賜金放還”,因為“不能容忍他的灑脫豪放的性情”。但只有李白心中明白,不是皇帝要他走,而是他不願留。因為,他終於明白,他心中的那個煌煌大唐再也回不去了,他的夢碎了。李白回到了江湖之中,呼朋喚友,推杯換盞,借酒澆愁。這一時期,他寫下了千古名篇《將進酒》: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他說“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他說“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

他說“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他以一曲《將進酒》,敬大唐,敬碎葉,也敬自己心中未了之夢。

然而,李白終究是李白。此文一出,尤其文尾一句“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整篇文章的意境立刻脫胎換骨、超凡脫俗,臻於至境。自此而後,天下文人,莫可與之爭者。奮鬥一生,奔走一生,原來道在酒中。一切都是我多慮了啊,世間之事自有其規律,盡人事,知天命,我雖然無法逆天改大唐的命,但老天也休想篡改唐人之命。盛衰成敗,都是自然規律,都是過眼雲煙,守住初心,每個人過好自己的人生才是最好的結局。

啊,原來,這就是道啊!原來這就是《長短經》(亦稱《反經》)的要義所在啊!罷了,罷了,我親愛的朋友們啊,來來來,廢話少說,喝酒就好。大唐不會湮滅,就像這美酒,只要我們心中嚮往,喝完了還可以滿上,大唐衰敗之後,也必將重生。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李白這三首詩,從一語三關,到一語雙關,到萬物歸一,直抒胸臆。一代詩仙,終於掙脫世事的束縛,從此登堂入室,神追仙履,守護蒼生。

這是大唐的李白,是人間的李白,更是永恆的李白。

Tags:李白碎葉大唐李隆基趙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