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

楚漢風雲:從落魄公子到行刺之人,最後到謀聖,張良經歷了什麼?

由 一個人的歷史 發表于 藝術2021-12-07

簡介——《史記·留侯世家》隨著劉邦兵進咸陽,在咸陽宮做起了現成皇帝,他人生中的第一次危機也慢慢到來了,樊噲意識到了這樣做的危險,但對於樊噲的直諫,劉邦表現的不屑一顧,張良於是便對劉邦說道:“沛公能夠到咸陽來,並不是因為你有足夠強大,而是因秦人無

張良是怎麼死掉的

張良,漢初三傑之一,被很多人稱為謀聖,也有人把他和陳平說成是陽謀的謀主和陰謀的謀主,但是張良這個“運籌帷幄之間,決勝千里之外”的名頭是劉邦說的,還是在一次宴會上,在此之前,你說張良有多牛,很多人可能還不知道,但是劉邦這個天子都說他牛了,於是很多人就隨聲附和的說他牛了。張良到底牛不牛呢?他為什麼會成為謀聖?今天就讓我們來一起來一探究竟。

楚漢風雲:從落魄公子到行刺之人,最後到謀聖,張良經歷了什麼?

張良的身份在不斷的轉化,從最初的落魄公子到後來的刺客,再到藏匿於下邳的仁俠,然後才逐漸成為劉邦身旁的重要謀士,一直演化成劉邦口中的“漢初三傑”和後世人景仰的“謀聖”。

落魄公子:五代韓相,生而顯貴,一朝落魄,無人問津。

最開始的張良就是一個紈絝子弟,他是六國貴族後裔,可以說從小就在蜜罐中生長,你說他有什麼能力我是不相信的,但說他有什麼毛病,我卻是確信的,那個腐朽沒落階層的人,身嬌肉貴貪得無厭,如果秦不滅韓,估計很多人還能繼續紙醉金迷的生活,但是秦滅韓,他們的一切幻想都破滅了。

良年少,未宦事韓。韓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財求客刺秦王,為韓報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韓故。——《史記·留侯世家》

楚漢風雲:從落魄公子到行刺之人,最後到謀聖,張良經歷了什麼?

張良是韓國世家子弟,其祖輩多人在韓國擔任丞相,張氏家族的勢力在韓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如果沒有發生什麼意外的話,張良最起碼也是朝堂上的高官,抑或是韓國的宰相,但秦滅六國,讓張良家族一落千丈,除了有些錢財之外,政治權力全都被剝奪。秦滅韓的時候,張良年幼還沒有擔任什麼職務,他家裡的僕從就有三百多人之多,張良的弟弟死去,張良並不為弟弟發喪,而是把家裡的錢財全部都拿出來,用於去網羅天下刺客。你說這時候的張良有多大的智慧,那是不可能的。他唯一的想法是用掌控的資源錢財,去收買那些具備刺殺能力的人刺秦,準確的來講就是殺死秦王政,來為國家報仇,為自己的家族雪恨。你說他有國家大義,我倒不認為,私恨可能是最主要的原因,因為家道中落給張良帶來的身份落差,什麼叫一落千丈?張良的遭遇就叫做一落千丈,這股對秦的仇恨是無法泯滅的。

刺客任俠:覓力士博浪沙刺秦,中副車終成遺恨,隱姓名下邳為任俠。

張良最開始的想法比較直接了當,他想用財富去找到刺客,直接殺了秦王政,這樣一了百了,可以最直接的報仇血恨。因此他可是四處網路刺客,以完成自己刺秦的夙願。

東見倉海君。得力士,為鐵椎重百二十斤。——《史記·留侯世家》

有錢能使鬼推磨,張良用家族積累的財富,尋覓到了叫做滄海君的力士,這位力士可以揮動兩百多斤的鐵錐,正是刺秦的最佳人選。

秦皇帝東遊,良與客狙擊秦始皇博浪沙中,誤中副車。——《史記·留侯世家》

楚漢風雲:從落魄公子到行刺之人,最後到謀聖,張良經歷了什麼?

有了人手就要等待機會,秦始皇喜歡出巡四方,這給張良提機會,在秦始皇一次東遊時,張良提前和滄海君等一干刺客埋伏在博浪沙,準備狙擊秦始皇。但當秦始皇出行的隊伍經過時,張良傻了眼,那裡面車馬眾多,根本看不出哪一個是秦始皇所坐的車馬。怎麼辦?機會一縱即逝,不能有任何的猶豫。於是張良選擇了其中一個最為華麗的車馬,令滄海君動手,兩百多斤的鐵錐把馬車擊的粉碎,同時張良和其他刺客手中的弓弩萬箭齊發,將這輛馬車中的人射成了刺蝟!“有刺客!抓刺客!”的聲音不絕於耳,張良和滄海君等人撤退了,但不久就傳來訊息,滄海君擊中的並不是秦始皇的車馬,而是隨從的車馬,這意味著張良的行動失敗了。

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賊甚急,為張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史記·留侯世家》

秦始皇大怒,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竟然有些六國的遺老遺少敢對自己下手,於是釋出詔書,詔告天下捉拿刺客。各郡縣的人都行動起來,都是為了捉拿張良這個幕後的元兇。張良沒有辦法,只好隱姓埋名藏匿在下邳,做起了任俠。

居下邳,為任俠。項伯常殺人,從良匿。——《史記·留侯世家》

楚漢風雲:從落魄公子到行刺之人,最後到謀聖,張良經歷了什麼?

任俠是幹什麼的呢?簡單將就是利用自己的資源,為天下反秦義士提供幫助的。張良有什麼資源呢?當然還是家族積累的財富了,項羽的叔父項伯殺人,也逃到下邳尋求張良的庇護,可見張良這個任俠做的有聲有色,自己就是被通緝之人,還可以幫助他人藏匿。

旦日視其書,乃《太公兵法》也。良因異之,常習誦讀之。——《史記·留侯世家》

知識可以改變人的認知,透過學習張良發生了變化。張良的下邳藏匿的時候,最重要一件事就是遇到了黃石公,並得到一本叫做《太公兵法》的書,當然這個過程寫的過於神奇,就像神話故事一樣並不足以為信。但在藏匿的過程中,張良學透過學習實現自己認知學識的進化,卻是不爭的事實。否則他的身份不會是謀聖,而只是一個出名的刺客,留在歷史的記憶之中。

反秦之人:秦失其鹿,群雄並起,張良遇到了劉邦。

史書上只記載了張良幫助了項伯,實際上張良在十年間幫助了很多反秦義士,不僅為自己博得了任俠的美名,也為自己日後反秦積累了資源,張良透過做任俠,將自己的財富轉為了可用的人力,這是資源的一種轉換。

後十年,陳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餘人。——《史記·留侯世家》

在下邳做了十年任俠,機會終於來了,陳勝在大澤鄉起兵,天下皆反,張良也聚集了百餘人,開始了自己的反秦事業。

景駒自立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從之,道遇沛公。沛公將數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屬焉。——《史記·留侯世家》

楚漢風雲:從落魄公子到行刺之人,最後到謀聖,張良經歷了什麼?

但張良的這點人馬實在是成不了什麼氣候,剛好景駒自立為楚王,就在留縣附近一帶活動,於是張良帶領自己的幾百號人準備去投靠。但在半路上遇到了劉邦,劉邦當時手下有幾千人,剛好到下邳西邊攻城略地,於是張良這幾百號人便被收編了,成為了沛公劉邦的手下。

良數以《太公兵法》說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從之,不去見景駒。——《史記·留侯世家》

張良把《太公兵法》上的一些謀略說給沛公劉邦聽,劉邦十分讚賞張良的才華,常使用《太公兵法》中的謀略。張良於是對很多人說:“沛公簡直是天神下凡,我跟別人說的時候,他們都不知道我在說什麼,而沛公則一點就透,簡直是天之子!”因此張良不再去見景駒,而是留在了劉邦的身邊跟從。

及沛公之薛,見項梁。項梁立楚懷王。良乃說項梁曰:“君已立楚後,而韓諸公子橫陽君成賢,可立為王,益樹黨。”項梁使良求韓成,立以為韓王。——《史記·留侯世家》

楚漢風雲:從落魄公子到行刺之人,最後到謀聖,張良經歷了什麼?

張良跟著沛公劉邦到了薛地,見到了楚軍的領袖項梁,此時項梁已經立楚懷王,於是張良對項梁說:“君既然已經立楚國的後人熊心為王,韓國諸公子中韓成也很賢德,可以立為王,以增加反秦力量。”項梁於是讓張良去找到了韓成,並把他立為韓王,由此可見,這個時候的張良從骨子裡還是想恢復六國舊制的。

以良為韓申徒,與韓王將千餘人西略韓地,得數城,秦輒復取之,往來為遊兵潁川。——《史記·留侯世家》

韓成知恩圖報,委任張良做了申徒,也就是司徒,這可是高官。張良和韓成帶著幾千人在韓國的舊地攻陷了很多城池,但這並不是因為張良的軍事指揮才能突出,而是因為那裡的群眾基礎要好,畢竟是韓國舊地。但是秦軍反攻時又被奪走,他們只好在潁川附近打起了遊擊,由此可見,張良實際領兵帶隊的能力一般,不具備很強的軍事指揮才能。

沛公欲以兵二萬人擊秦嶢下軍,良說曰:“秦兵尚強,未可輕。臣聞其將屠者子,賈豎易動以利。願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為五萬人具食,益為張旗幟諸山上,為疑兵,令酈食其持重寶啖秦將。”——《史記·留侯世家》

劉邦率軍西入關中,張良跟從在身側,面對秦軍劉邦打算用兩萬人強攻,張良並不贊同,他對劉邦說:“秦兵還很強大,不能輕敵。我聽說秦軍的主將是屠夫的兒子,對於這樣的人,要用利益去誘惑,他們就會順從,請沛公先不要動,準備五萬人的糧食器具,在山上插滿旌旗作為疑兵,然後讓酈食其帶上重金去遊說秦將。”

秦將果畔,欲連和俱西襲咸陽,沛公欲聽之。良曰:“此獨其將欲叛耳,恐士卒不從。不從必危,不如因其解擊之。”沛公乃引兵擊秦軍,大破之。——《史記·留侯世家》

楚漢風雲:從落魄公子到行刺之人,最後到謀聖,張良經歷了什麼?

秦將果然同意了劉邦的請求,準備和劉邦一起向西進攻咸陽,劉邦想按照他的計劃行事。張良又說:“現在只不過是秦軍的主將想背叛,但恐怕他手下計程車卒不會聽他的,想和他們一起攻打咸陽,必然不太保險,可能會導致危機,不如趁現在他們軍心不穩,防備鬆懈的機會一舉擊敗他們來的妥帖!”劉邦按照張良的辦法,立即發動了對秦軍的進攻,一舉擊潰了秦軍而兵進咸陽。張良的能力不在於軍事的指揮才能,而在於政治上的敏銳度和對人心的把控,對人性弱點的瞭解。

良曰:“夫秦為無道,故沛公得至此。夫為天下除殘賊,宜縞素為資。今始入秦,即安其樂,此所謂‘助桀為虐’。且‘忠言逆耳利於行 ,毒藥苦口利於病’,願沛公聽樊噲言。”沛公乃還軍霸上。——《史記·留侯世家》

隨著劉邦兵進咸陽,在咸陽宮做起了現成皇帝,他人生中的第一次危機也慢慢到來了,樊噲意識到了這樣做的危險,但對於樊噲的直諫,劉邦表現的不屑一顧,張良於是便對劉邦說道:“沛公能夠到咸陽來,並不是因為你有足夠強大,而是因秦人無道,你才有的這個機會。我們的目標應該是為了禁暴除害,而進咸陽後,你如今的作為和秦人一樣,這就所謂的‘助紂為孽’,儘管樊噲說的話不中聽,但是‘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藥苦口利於病’,希望沛公能聽從樊噲的建議,離開咸陽還軍霸上!”張良說話很有分寸,他並不想把事情歸功於自己,而是讓劉邦聽從樊噲的建議,樊噲不過是個屠狗之輩,沒有張良背後的指點,怎麼會有這種智慧和見識呢?

楚漢風雲:從落魄公子到行刺之人,最後到謀聖,張良經歷了什麼?

鴻門宴上表現最驚豔的不是半路上尿遁的劉邦,不是留下來打圓場的張良,更不是義氣用事的項羽和老謀深算的范增,而是這個武夫樊噲,他在鴻門宴上的表現不僅有勇氣而且有智慧。字字句句都說到了項羽的心坎上,令項羽不敢動手,也不能動手,從而把鴻門宴上僅有的一點波瀾也化險為夷,你說這是樊噲的智慧?不!在我看來,這是張良的刻意安排。

氣度格局:謀聖不僅有非凡的智慧,也要有過人的胸襟。

楚漢爭雄,劉邦數次敗於項羽之手,他有點洩氣,便問身邊的謀臣勇將,有什麼辦法能擊敗項羽?誰可以和我一起達成這個目標呢?很多人並不答話,只有張良為劉邦分析了天下大勢。

良進曰:“九江王黥布,楚梟將,與項王有郄;彭越與齊王田榮反梁地:此兩人可急使。而漢王之將獨韓信可屬大事,當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則楚可破也。”——《史記·留侯世家》

楚漢風雲:從落魄公子到行刺之人,最後到謀聖,張良經歷了什麼?

張良說:“九江王英布是楚國的勇將,但是他與項羽之間有矛盾,可以利用;而彭越和齊王田榮反對項羽,這兩個人可以用來驅使;你手下的大將之中,只有韓信可以擔當大任、獨當一面,只要你能拿出足夠多的本錢,用真實的利益去拉攏這三個人,則楚軍可破!”事實證明,張良的論斷非常正確,在最後垓下之戰中,指揮漢軍的正是韓信,而諸侯聯軍中出力最多的則是英布和彭越,正是靠了“漢初三將”的幫助,劉邦才徹底擊敗了項羽。

楚漢風雲:從落魄公子到行刺之人,最後到謀聖,張良經歷了什麼?

劉邦數次敗於項羽手下,於是他聽酈食其的建議,準備授予六國貴族後裔印信,讓他們各領其國,以分化瓦解項羽。張良知道這一訊息後,立刻對劉邦說:“這根本不是興國之論,而是亡國之言,你如果那麼做的話,權力就被六國貴族瓜分,到時候誰還會幫你?他們只會維護自己的利益,反過來還會和項羽連成一片,因為項羽本來就是六國貴族的代言人,而你不過是草根出身,現在又是新興地主勢力的代言人而已,你放棄了關中父老的支援,怎麼可能得有天下!”劉邦聽了張良的話以後,沒有按照酈食其的建議,去採取進一步的行動,才保住了自己的根基不動搖。

漢四年,韓信破齊而欲自立為齊王,漢王怒。張良說漢王,漢王使良授齊王信印,語在《淮陰》事中。——《史記·留侯世家》

楚漢風雲:從落魄公子到行刺之人,最後到謀聖,張良經歷了什麼?

漢四年,韓信在破齊後想自立為齊王,並且派使者讓漢王劉邦授予他假齊王的頭銜作為試探,開始的時候,劉邦很生氣並破口大罵說:“這個小子真是沒有志氣!”張良見勢不妙,趕緊示意劉邦不要那麼說,劉邦立刻改變了自己的語氣,繼續說道:“要做就做齊王,做什麼假齊王,跟了我這麼久,還是這樣沒有志氣!”隨後讓張良帶上印信,去齊地正式任命韓信做了齊王,從而化解了一場危機。

良曰:“始臣起下邳,與上會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計,幸而時中,臣願封留足矣,不敢當三萬戶。”乃封張良為留侯,與蕭何等俱封。——《史記·留侯世家》

天下已定,功臣們都開始爭論起誰的功勞大,誰應該有更多的封地,誰的官位應該更高,而張良卻始終沒有提及自己有什麼功勞,他知道恩重莫過於天恩,自己有沒有功勞,劉邦說了算!在劉邦讓他選擇封地時,張良說:“我在下邳起家,與陛下在留縣相識,這是上天給我的機會,把我交給了陛下所差遣,陛下用我的計策偶爾能夠獲得成功,這並不是我的能力,而是因為您的決策英明,三萬戶對我來講,實在太多了,我不敢接受,如果您一定要封賞,就把留縣封給我吧。”

上已封大功臣二十餘人,其餘日夜爭功不決,未得行封。——《史記·留侯世家》

楚漢風雲:從落魄公子到行刺之人,最後到謀聖,張良經歷了什麼?

劉邦分封了很多功臣,但是還是有很多人沒有得到封賞,於是他們三兩成群聚集在一起竊竊私語,有抱怨、也有憤恨。這件事被張良發現,當劉邦問起的時候,他說:“這些人要造反?”劉邦說:“那可怎麼辦?”張良建議道:“陛下,你平時最恨哪個人呢?”劉邦想了想說:“是雍齒,這個人多次背叛我,但是因為他有功勞,所以我才沒有殺他!”張良說:“如果你不想讓部下背叛的話,就趕緊封雍齒為侯,其他人自然就沒有什麼怨言了。”劉邦第二天立刻封雍齒為什邡侯,那些有怨言的人聽說了以後,紛紛表示:“連雍齒都會被封侯,我們還有什麼可擔心的呢?”張良又替劉邦化解了一次危機。

留侯曰:“雒陽雖有此固,其中小,不過數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敵,此非用武之國也。夫關中左崤函,右隴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諸侯安定,河渭漕輓天下,西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也,劉敬說是也。”於是高帝即日駕,西都關中。——《史記·留侯世家》

劉邦得天下以後,定都是個很關鍵的問題,那麼都城究竟設在哪裡呢?很多跟隨他在沛縣起名的老部下,都希望把都城定的家鄉,而這時劉敬提出還是把都城定在長安比較好,因為這裡地處關中沃野千里,是定都的首選。在劉邦猶豫不決的時候,張良為他分析了利弊,張良說:“洛陽不是定都的好地方,因為它太小了,而且四面受敵,又沒有什麼物質資源來作為保障,根本不是用武之地。關中就不一樣,關中東面有崤山、函谷關,西面有隴山、岷山,肥沃的土地方圓千里,南面有富饒的巴、 蜀兩郡,北面有利於放牧的胡苑,關中可以依靠三面險阻來固守,只用東方一面控制諸侯。如果諸侯安定,可由黃河、渭河運輸天下糧食,往西供給京都;如果諸侯發生變故,可順流而下,足以運送物資。因此,劉敬說的是對的,希望您能夠採納。”張良再一次把功勞記在了劉敬的名下,但這絲毫沒有掩飾張良的智慧,劉敬是提出了定都關中的建議,但是這裡面的利弊得失卻是張良給劉邦說清楚的。

楚漢風雲:從落魄公子到行刺之人,最後到謀聖,張良經歷了什麼?

前車之鑑,後事之師。當初秦人能夠東出,進而一統天下的重要原因就是擁有關中之地,而戰國中最先崛起的魏國,則因身處四戰之地,既要面對來自西方秦國的威脅,同時又要顧忌東方齊國和南方楚國的威脅,加上與身旁的韓、趙兩國之間的關係融洽,最後變成了弱國。

留侯曰:“始上數在困急之中,幸用臣策。今天下安定,以愛慾易太子,骨肉之間,雖臣等百餘人何益。”——《史記·留侯世家》

在關於繼位的問題上,張良也表現出了足夠的智慧,劉邦想廢長立幼,很多人認為是對戚夫人和小兒子劉如意的寵愛,但在張良看來,這不過是為了打壓呂氏勢力的一種做派罷了。因此當呂后派人找到他時,他說:“陛下當年在很多次危難之中用我的計謀,雖然僥倖獲得成功,並不是我的功勞。今天天下安定,因為他自己想換太子,這是骨肉之情,是陛下自己的私事,我們做臣子的,就算有幾百個,也沒辦法改變陛下的想法呀!”在呂后的一再逼問下,張良才說讓他去請出“商山四皓”,用來鞏固太子在劉邦心目中的地位。商山四皓出山之後,劉邦在一次大宴中發現了這四個老者,當別人告訴他這是“商山四皓”後,劉邦不僅嘆息了一聲,無奈的對戚夫人說:“太子羽翼已豐,已經無法廢立了!”你說劉邦是害怕了“商山四皓”,當然不是!那四個行將就木的老者怎麼能讓劉邦恐懼呢?劉邦恐懼的是自己身邊所有的人,包括謀聖張良都已經背叛了自己,站在了呂稚的身側。如果自己不及時懸崖勒馬的話,恐怕就不僅是戚夫人和劉如意不會有什麼善終,連自己這個大漢天子,也會徹底成為孤家寡人。

楚漢風雲:從落魄公子到行刺之人,最後到謀聖,張良經歷了什麼?

有人說張良的最大智慧在於知道功成身退,同樣作為“漢初三傑”的韓信被殺,蕭何被猜忌。實際上張良做的可不是功成身退,而是順應時勢,他既然幫助呂雉鞏固了太子劉盈的地位和呂氏的勢力,呂雉又怎麼會對付他呢?

任何人的成長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張良從遭人唾棄落魄公子,到萬人敬仰的“漢初三傑”,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在經歷了滄海蹉跎和世態炎涼後,看透了世人,看清了世界,最終成就了自己。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Tags:張良劉邦侯世家史記項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