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

漢武帝的推恩令為何是陽謀,諸侯為什麼不反抗,一招解決王國問題

由 縱橫於史海 發表于 藝術2021-12-07

簡介首先,以古代薄弱的避孕技術和並不發達的醫學手段,大量諸侯王的子弟會產生,也會因為各種天災人禍而早早夭折,諸侯王為了死後有人繼承,也不得不讓嫡長子和庶子並存,這正與推恩令不謀而合,越多的子嗣意味著諸侯王的土地被分割得越細碎,越容易被中央分化,

王國問題是什麼意思

唐朝的安史之亂大家都並不陌生,公元755年,節度使安祿山發動叛亂,成為了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是地方權力和中央的一次大對抗

其出現的

重要原因

是節度使在政治上有較大的自主權,經濟上控制著財權,軍事上可自由招兵買馬,這樣,軍隊便聽命於節度使而不忠於皇帝。

漢武帝的推恩令為何是陽謀,諸侯為什麼不反抗,一招解決王國問題

而漢武帝面臨的問題同樣是這樣,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之間的大矛盾。

猖狂的王國勢力的由來

漢朝開國之初,就曾經為地方到底是實行分封制和郡縣制產生過大矛盾,有大臣認為要吸取秦亡的教訓,安撫地方;有大臣則認為郡縣制能集中權力,便於掌控。在各方勢力的爭論中,最終選擇了

郡國並行制

漢武帝的推恩令為何是陽謀,諸侯為什麼不反抗,一招解決王國問題

經過不斷髮展,王國勢力愈發強大,他們大量的佔有土地,憑藉手中的力量奪取農民,壓迫商販,土地兼併嚴重,人們“幾無立錐之地。”同時,王國強大的軍事實力也開始威脅到中央的安全。

削藩與晁錯之死

終於在漢景帝二年,宰相晁錯向皇帝提出了削藩的建議,他極力陳述各諸侯犯下的罪過,認為今日不除,以後必為大患。在信任之下,景帝頒佈了削藩的詔令:

削奪趙王、

膠西王

、楚王和吳王的多個郡縣,諸侯譁然,開始兵變。

漢武帝的推恩令為何是陽謀,諸侯為什麼不反抗,一招解決王國問題

七國之亂示意圖

趙等七國聯兵謀反,諸侯王打著“誅晁錯,清君側”的口號向西進軍,一路攻城略地,景帝大為慌張,於慌亂中聽信小人讒言,騙殺晁錯,腰斬與東市,並派人與諸侯求和。然而諸侯叛亂之心早已有之,吳王劉濞揚言:“我已為東帝”不肯退兵,在周亞夫等一眾將領的奮戰之下,七王皆死,消滅這一次反叛勢力。而它也讓中央政府堅定和加強了解決王國問題的決心。

漢武帝登基與推恩令

漢武帝

,公元前141年登基,展現出了驚人的執政天賦,他開創了漢朝的盛世,北驅匈奴,南並百越。為加強中央集權,武帝接受大臣主父偃的建議,頒佈推恩令,而它也成為最有效、最方便、損失最小的解決諸侯尾大不掉的策略。

漢武帝的推恩令為何是陽謀,諸侯為什麼不反抗,一招解決王國問題

漢武帝

推恩令展開來說,它規定諸侯王死後,嫡長子繼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為列候,列候由郡縣統轄

首先,

以古代薄弱的避孕技術和並不發達的醫學手段,大量諸侯王的子弟會產生,也會因為各種天災人禍而早早夭折,諸侯王為了死後有人繼承,也不得不讓嫡長子和庶子並存,這正與推恩令不謀而合,越多的子嗣意味著諸侯王的土地被分割得越細碎,越容易被中央分化,瓦解。

其次,他利用了庶子的心理。

古代規定嫡長子繼承製,土地和人口只能由長子繼承,這決定了諸侯王后代內部將產生矛盾,而非長子想要繼承財產,就不得不站在中央一側,支援中央。

最後,這是一個溫水煮青蛙的陽謀。

推恩令往往要經過好幾代之後才能見效,諸侯王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內部產生的矛盾上,而當諸侯王意識到之後,王國也已經越分越小了。它假借推恩的名頭,委婉的將兵、財、人事權收歸中央,諸侯也不敢反抗,否則,不僅中央有了出兵的由頭,他的兒子們也會反對。

結果

武帝以後,王國轄地不過數縣,雖然地位相當於郡,但沒人再認為諸侯實力強大了。這樣,諸侯王難以控制的問題,就得到進一步的解決。在這一法令實施過程中,沒有動用一個兵馬武力實施。漢武帝也得到了行仁政的名聲。不得不說是歷史與金刀計聞名的陽謀。漢朝也成為當時世界上有名的強國之一。

漢武帝的推恩令為何是陽謀,諸侯為什麼不反抗,一招解決王國問題

漢武帝的推恩令為何是陽謀,諸侯為什麼不反抗,一招解決王國問題

Tags:諸侯王推恩諸侯晁錯漢武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