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

古人最愛的運動——蹴鞠的興衰之路

由 小朱歷史 發表于 藝術2021-10-30

簡介到了唐朝,蹴鞠在民間已經非常流行,併成為宮廷中高雅的活動

蹴的五筆怎麼打

2004年7月15日,國際足聯主席布拉特先生在第三屆中國國際足球博覽會上向世界正式宣佈“足球起源於中國”。雖然中國不是足球的領頭者,卻是發明者。蹴鞠作為足球的“前身”,自從戰國起經歷了幾千年,在漢、唐、宋時期更是如彗星般耀眼奪目,卻在投身到清朝時期的水裡之後,僅僅化作一點泡沫,暗淡消沉了。

蹴鞠起源

蹴鞠,又名“蹋鞠”、“蹴球”、“蹴圓”、“築球”、“踢圓”等,“蹴”有用腳蹴、蹋、踢的含義。所以“蹴鞠”就是指古人以腳蹴、蹋、踢皮球的活動。

據《戰國策齊策》記載:蘇秦為趙合縱,出使齊國,對齊宣王說:

“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築、彈琴、鬥雞、走犬、六博、踏鞠者;臨淄之途,車轂擊,人肩摩,連衽成帷,舉袂成幕,揮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揚。夫以大王之賢與齊之強,天下不能當。”

可以看出,在齊國故都臨淄,蹴鞠就已經是一種娛樂方式,在民間也廣為盛行。齊宣王在位時是公元前319年——公元前301年,也就是兩千三百年前。那麼蹴鞠的誕生時間甚至更久遠。

蹴鞠興於齊國是有原因的,當時的齊國經濟繁榮,從君至民都尚武成風;文化思想也十分濃郁,齊國是先秦時期諸國中產生政治家、思想家、經濟學家、軍事家最多的國家;軍事力量也很發達,有“齊國兵學甲天下”之說。齊桓公時期是以武力征伐制霸諸侯的強國,戰國時期又是以兵強馬壯、英勇善戰而著稱。

《史記集解》引劉向《別錄》中說:

“蹹鞠,兵勢也,所以練武士,知有材也,皆因嬉戲而講練之。”

可見蹴鞠,最早是軍隊中習武之戲

古人最愛的運動——蹴鞠的興衰之路

全民蹴鞠

西漢初期,貴族和平民就喜愛蹴鞠,更是把蹴鞠視為“治國習武之道”。

桓寬的《鹽鐵論》中說:權貴人家以“臨淵釣魚,放犬走兔,隆豺鼎力,踏鞠鬥雞”為樂;而平民也是“裡有俗,黨有場,康莊馳逐,窮巷踏鞠”。當然,這和漢朝繁榮穩定,人民承平日久有關。

《漢書》中更是記載,漢武帝甚至在宮中經常舉行鬥雞、蹴鞠比賽,有所謂“雞鞠之會”。一來為父親劉太公解乏,二來自己也滿足自己的喜好。

漢朝葛洪《西京雜記》中說:

“太上皇徙長安,居深宮,悽愴不樂。高祖竊因左右問其故,以平生所好,皆屠販少年,沽酒賣餅,鬥雞蹴鞠,以此為歡,今皆無此,故以不樂。”

三國時期的曹操也很喜歡蹴鞠。

《魏略》中說:“孔桂,字叔林,好蹴鞠,太祖愛之,每在左右”。這裡太祖指的就是曹操。

到了唐朝,蹴鞠在民間已經非常流行,併成為宮廷中高雅的活動。唐朝不僅改進了造球的工藝,也改變了踢球方法。漢朝分隊是直接對抗,雙方接觸就像打仗一樣,而唐朝加入了球門的概念,分隊後以射門多者勝。

唐朝誕生了女子足球,女子的踢法不用球門,以踢高,踢出花樣為佳,就是怎麼好看怎麼踢,稱為“白打”。

唐代康姘的《劇談錄》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次,軍隊的幾個小夥子在踢球,一個傳球沒接住,卻被路旁一個十七八歲的貧家少女接住了,並一腳勁射,令球飛數丈之高,引來圍觀者無數。可見唐朝女子蹴鞠技術的高超。

古人最愛的運動——蹴鞠的興衰之路

蹴鞠在宋朝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宋朝的踢法和唐朝一樣,有用球門的比賽也有不用球門的“白打”。不同的是宋朝蹴鞠由射門比準轉向了靈巧和控球技術方面。

宋朝自宮廷到民間都有蹴鞠高手。宋太祖趙匡胤、宋太宗趙光義等,都以擅長“白打”蹴鞠而聞名。由於皇帝的提倡,甚至出現了將善於蹴鞠者升官,高俅因此發跡就是個典型的例子。

宋朝還出現了專門的蹴鞠社團組織,並且有嚴格的社規。南宋的周密在《武林舊事》中,把民間球會稱為“齊雲社”或“圓社”。南宋陳元靚曾言:“若論風流,無過圓社”,“齊雲一社,三錦獨爭先。”

球社的誕生,一是因為蹴鞠技術需要專門學習和長期訓練,二是因為蹴鞠人數的增多,需要蹴鞠運動行業化,組織化。

宋朝整個社會都熱愛蹴鞠,上至帝王下至百姓,都樂此不疲。

蹴鞠沒落

到了元朝和明朝,蹴鞠的普及性和社會性大大縮小。元朝薩都刺《妓女蹴鞠》散曲中說:“畢罷了歌舞花前宴,習學成齊雲天下圓”,蹴鞠變成了妓女娛客的手段。明太祖朱元璋更是下聖旨禁止軍人踢球。蹴鞠也從全民普及的正面形象變成了放蕩淫樂的負面形象。

清朝隨著西方現代足球的傳入,中國傳統的蹴鞠活動完全被現代足球取代了。在史籍上關於蹴鞠的記載更是寥寥無幾。

古人最愛的運動——蹴鞠的興衰之路

流行了數千年的蹴鞠的興衰,或許正符合了人類社會發展變化、新陳代下的歷史規律。跨越時間的歷史距離,消亡的古代蹴鞠又在新盛的現代足球中獲得了新生。

Tags:蹴鞠中說足球齊國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