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

十二個理念型攝影秘訣,幫助你在攝影的路上得到更大的收穫

由 每天學點攝影技巧 發表于 藝術2021-09-19

簡介但是修圖給了我們一個好玩的動力,讓我們慢下來,”浪費”大把的時間研究自己拍過的東西,藉著調整那些奇形怪狀的按鈕和曲線滑桿,來探索視覺屬性和情感之間的聯絡,讓我們對攝影有更深刻的認識,進而提升我們的攝影水平有些很厲害的攝影者,可能平時不修圖,

觀念攝影能拍什麼

作者微博:@宋恩庭

嗨,和你一起每天進步一點點,我是宋恩庭。

搜尋“攝影秘訣”等關鍵字,出來的大部份都是瞭解光圈、快門、ISO,如何曝光,如何對焦,如何構圖,如何拍得又高又瘦等技術型知識。

在這個系列裡面我將分享十二個理念型的攝影秘訣,是我在攝影路程中沉澱出來的一些想法,幫助你在攝影的路上拍出更多好照片,得到更大的收穫。

因為一次十二個真的有點多,所以我把這個系列分成三集。下面,就是前四個你一定要知道的攝影秘訣:

秘訣一:拿掉,再拿掉

對我來說,攝影者最大的價值不在於他的技巧或他拍攝的題材,而是屬於他不可取代的獨特風格。一張照片,是否可以讓人一看就知道是他拍的,並且打進一個人的靈魂深處,這就是一位攝影者的價值。

我們經常放眼望去,看到一陣一陣的潮流,五花八門花樣繁多,但是卻什麼也聽不進去,什麼也記不住。

這個人的東西受歡迎,我們就模仿這種風格;那個人的東西我們喜歡,我們就做那樣。那我們自己呢,我們到底是誰?

我們希望能多說一點,希望能有更多人聽我們說的,但是,我們究竟想說什麼?

我們是誰,我們究竟想說什麼,我覺得是最難回答的兩個問題,但是也是最重要的兩個問題,因為這就是創作的本質。

要避免花了一堆時間,結果做出來的東西被人短暫地消費了新鮮感後,就被遺忘在一堆相似的作品當中,我們就必須拿掉多餘的噪音,專注迴歸創作本質。

這些顏色真的是我想說出的故事嗎?這些鏡頭轉場除了酷炫,是如何描繪了這個地方的靈魂?我放入取景框的這些東西,它們每個都有存在的必要嗎?拿掉這些東西,是否會妨礙故事的呈現?

作創意很大一部份的時間不是花在產出,而是削減:我要如何用最少的元素,最少的話,更精簡地表達出我想表達的東西?

法國野獸派畫家亨利·馬蒂斯(Henri Matisse)曾說過一句話:一丁點的紅比一桶紅還要紅。

這句話適用於藝術,也適用於生活:一句擊中要害的話,遠比十句差了一點點的話來得有力量。

所以不要怕逆行,不要怕不一樣。雖然擺在眼前的聲聲色色是一條更容易暫時引起人注意的路,但是像剝洋蔥一樣,只有經過一層層地捨棄,我們才會逐漸發現那個深處最真實的自己。

十二個理念型攝影秘訣,幫助你在攝影的路上得到更大的收穫

秘訣二:學習後期能迅速提升攝影的眼睛

比起其它視覺藝術,攝影更容易依賴於直覺,因為呈現一張照片是一個如此簡單、直接的過程,無論是經過了多少規劃,從無到有,也就是按一下快門的事兒。

這意味著一張照片總是可以在隨意而不經過思考的情況下產出,因此,它也經常被這麼對待。

但是修圖給了我們一個好玩的動力,讓我們慢下來,”浪費”大把的時間研究自己拍過的東西,藉著調整那些奇形怪狀的按鈕和曲線滑桿,來探索視覺屬性和情感之間的聯絡,讓我們對攝影有更深刻的認識,進而提升我們的攝影水平

有些很厲害的攝影者,可能平時不修圖,但是他已經對光線、顏色、線條、故事等之間的互動相當熟悉,所以他在拍攝的那一刻,就已經把需要調整的元素“修”好了。因為他知道他想要的是什麼,如果需要,他照樣能借著後期調出他想要的東西。

從我自己的經驗,修圖的過程讓我更珍惜自然發生的事物,因為那種自然光線的揮灑、眼神流露出的情感、詭異天氣帶出的碰撞,是很難在軟體裡被複制的。

從修圖的過程,我慢慢學會觀察,學會如何在攝影的當下發現故事,留意光線、顏色和線條的互動,更準確的衡量一個畫面的潛力,也瞭解到後期的侷限。

我在這篇短文裡描述了我是如何藉著修圖拍攝出更好的作品。

這時,有些人就心中有疑問,既然後期是改變已經捕捉下的畫面,那後期算是攝影的一部份嗎?我們稱後期過的照片為照片,是否有不誠實的成份在裡頭?

對於後期是否違背了攝影精神,我在這篇文章裡回答了這個問題。

十二個理念型攝影秘訣,幫助你在攝影的路上得到更大的收穫

十二個理念型攝影秘訣,幫助你在攝影的路上得到更大的收穫

秘訣三:手動模式不一定是最適合的模式

在我接觸攝影的這十幾年裡面,我聽過無數次”真正專業的攝影師都是用全手動模式”的論述。繼續細問下去,得到的迴應通常是,因為全手動才能更好地掌控相機和捕捉我們想呈現的東西。

手動模式能有效掌控我們想呈現的東西,但是並不代表其它模式不能更快更有效的呈現出一樣的效果,使用半自動的模式,我能把許多測量和計算的過程交給相機,讓我能更專注於捕捉當下的畫面。

有人會質疑,難道手動不能練到很快就能根據一個環境的改變而作出適合的調整嗎?

可以的,攝影到了一定程度,手動調整和自動其實沒有差太多,甚至手動還會方便一點,因為很多場合能比相機自己的計算更精準,例如長時間曝光、攝影棚拍攝、某種街拍方式、或其它光線和距離不會一直改變的環境。

但是,這是一個需要時間慢慢學會的過程,而在我們一開始學攝影的時候,我覺得更重要的是儘可能的把專注力放在眼前的畫面和自己想要說的故事上。

各種環境以及相對應的引數(ISO、光圈、快門這三者之間的關係),會慢慢滲透進我們的思維裡,像我們小時候學習我們的母語一樣,為的不是學語言本身,而是為了表達我們的想法,不知不覺就抓到感覺了。

但有人可能會說這不是攝影的精神。確實,如果我們追求的是拍攝體驗上技術的純粹,在乎的是過程而不是結果,那什麼能讓我們開心就怎麼拍。

但是對於其他人來說,現階段追求的是成果,是最終想要呈現出來的照片,而過程只是一種工具。就像是打字時不會刻意關閉自動矯正或自動提示功能以追求“更專業”的打字方式一樣,他們寧可選擇用最少的時間達到最好的成果。

我們不一定都要一樣,因為每個人攝影的目的本來就是不一樣的,所以用某種特定的過程來定義作品的本質,我覺得就是一種狹隘的立場,缺乏包容其它有可能使一張照片美好的原因。

十二個理念型攝影秘訣,幫助你在攝影的路上得到更大的收穫

秘訣四:光圈不是設定越小拍出來的照片就越清楚

一開始攝影時,我們都知道,光圈越大,例如開到f/1。8,焦平面就越窄,意思是能被對焦到的範圍就越小。換句話說,除了被聚焦到的物件以外,它背景和前景就會看起來很模糊。

相對的,如果我們把光圈開到f/9,比f/1。8還要小很多,那能被對焦到的範圍就越大,就會有更多的東西能被對到焦,所以畫面整體看起來就會比較清晰。

依照這種邏輯,如果我們要捕捉最清楚的照片,那使用最小的光圈f/22應該是最適合的選擇吧?錯了。

理論上,光圈越小景深越深,但是實際上,較小的光圈所帶來銳利度的增加是有限的,因為隨著光圈逐漸變小,相機會開始出現衍射現象。

衍射是由小光圈導致的光波彎曲,使得最銳利的焦點逐漸變得不那麼尖銳,哪怕景深是在逐漸地增加。

當我們開到f/22的時候,沒錯,這時景深是最深的,但是衍射會讓所有東西看起來都”幾乎要銳利“但是卻不是真正的銳利。

這是件很令人懊惱的體驗,明明對好焦了,明明避震了,明明把光圈開到最小了,但是東西卻總是差那麼一點點,相信經歷過的人都明白我在說什麼。

再者,一個原本在f/11所需要30秒的曝光,會因為光圈開到了f/22而需要120秒才能達到同樣的曝光程度。

120秒的曝光,很容易讓相機內的影象感測器快速過熱,形成噪點,所以即使f/22在理論上有著更深的景深,我建議使用f/9到f/11之間來最佳化長曝光的畫面清晰度。

十二個理念型攝影秘訣,幫助你在攝影的路上得到更大的收穫

十二個理念型攝影秘訣,幫助你在攝影的路上得到更大的收穫

十二個理念型攝影秘訣,幫助你在攝影的路上得到更大的收穫

Tags:攝影光圈我們照片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