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

清朝戲曲的“花雅之爭”,傳統戲劇興衰反映了清朝的商業發展曲線

由 正史解密 發表于 藝術2021-08-16

簡介四、清朝社會對商人態度的轉變與商品貿易的發展對曲藝的傳播的積極作用商人階層的壯大和商業資本的活躍強烈地衝擊著傳統“重農抑商”的封建價值觀念,商人在經濟生活中顯示出的強大力量迫使一些思想家、文學家重新審視這一群體

雅部是指什麼意思

引言:

中國戲曲發展歷史上最為關鍵的時期是從乾隆十三年到乾隆四十二年,這前後長達三十年的歷史時期。

在這三十年裡中國戲曲史上的各種戲曲紛紛登上歷史舞臺,這些風格或是相近,或是截然不同的戲曲爭奇鬥豔,蓬勃發展。

呈現出一幅百花齊放之勢。而中國戲曲史上著名的花雅之爭就在這三十年裡轟轟烈烈的展開了。

要弄明白什麼是“花雅之爭”,首先就要知道“花”和“雅”分別代表著什麼。

“花”又稱花部,指的是地方戲,多為野調俗曲,以聲腔花雜不純而得名。

“雅”又叫雅部,指崑曲正戲,士大夫一直視崑曲為正音,認為其是大雅。

而乾隆年間的“花雅之爭”實際是明末以後各種地方聲腔與崑腔爭勝消長的延續,只不過到了清代乾隆前後才發展到白熱化狀態。

同時“花雅之爭”的又和清朝這一時期的商業發展狀況和商人活動有分不開的聯絡。

一、曲高則和寡,興極而衰的“雅”

清乾隆中期是崑曲發展的一個黃金時期,這一時期崑曲的發展除了得益於一大批優秀作家和作品的出現外。

清朝戲曲的“花雅之爭”,傳統戲劇興衰反映了清朝的商業發展曲線

乾隆

還與當時商品經濟的繁盛、城鎮的繁榮以及家庭戲班、職業戲班的發展等等有著直接的關係。

崑曲甚至走入宮廷,日益成為宮廷演出的主要劇種,進一步向人們展示崑曲綿延不衰的無窮魅力。但是走入宮廷之後,崑曲的發展卻走向了一個死衚衕。

在中國古代社會,戲曲是唯一較為正式且高檔的群體娛樂活動。到了清朝初期則更是如此,像節日宴會、親友往來、紅白喜事都少不了請戲班來唱戲。

而當時的戲曲班子往往都是富貴家庭培養的昆班,所以這一時期崑曲得到了較好的發展。

但是到了雍正朝崑曲的發展情況卻急轉而下,這是由於雍正帝以康熙朝官員畜樂的危害為鑑。

下詔禁止外官畜養優伶,甚至說“家有優伶,殊非好事”

而乾隆皇帝也在乾隆三十四年禁止官吏家中私蓄家寶。在這樣的狀況下,官僚家庭的昆班銳減,崑曲發展也受到不小的衝擊。

更糟糕的是長期以來官僚家庭畜養昆班,導致昆班被打上了貴族趣味的標記。

當時的崑曲受眾只侷限於官僚家庭以及富貴人家,崑曲在民間幾乎沒有立足之地。

清朝戲曲的“花雅之爭”,傳統戲劇興衰反映了清朝的商業發展曲線

崑曲

顯然百姓們認為崑曲是官僚地主階級獨享的,而崑曲班子架子又大,演出費用又高,一般百姓高攀不上。

所以他們索性就不搭理崑曲,轉而接受其它的一些地方戲。

在失去了民間土壤的同時,就連崑曲賴以依附的貴族階級也日漸對崑曲不滿起來。

因為任何一種東西都是會存在審美疲勞的,崑曲歷經數百年的發展之後已經趨於“完美”。一切都顯得制式化,毫無新意可言。

而且由於一味的追求完美,崑曲發展到最後簡直令人不知所云。就連士大夫們也欣賞不來這種過分高雅的藝術了。

戲曲原本就是一種脫胎於群眾生活的藝術,應當是紮根於社會土壤裡的,但是現在崑曲既不被底層社會所接受,就連上層社會也開始嫌棄它。

它完全背離了人民群眾,陷入了一個裡外不是人的尷尬境地。而脫離了群眾基礎的藝術,是必然會走向衰亡的。

二、大俗即大雅,枝繁葉茂的“花”

就在崑曲越來越不被人民群眾所接受的時候,被士大夫所嫌棄的俗劇也就是地方戲卻逐漸佔領了民間舞臺。

清朝戲曲的“花雅之爭”,傳統戲劇興衰反映了清朝的商業發展曲線

黃梅戲

地方戲以它獨特的魅力吸引了大量的平民百姓,各種不同的劇種在全國各地四處開花。

花部諸腔的興起使得雅部崑曲黯然失色,儘管這些地方戲仍被一般文人雅士認為是俚俗難入耳目。

但正是因為它的粗糙與強健、不成熟與不精巧和低微又不乏實力的自身優勢。才使得它能夠與雅部相抗衡,並逐漸壓倒雅部。

戲曲是一種為觀眾而表演的藝術,它存在於觀眾之中,在觀眾中形成和發展。任何一種戲曲,只要獲得了廣泛的觀眾,就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反之,則會消亡。花部的興盛與雅部的衰落便是這一規律的最好體現。花部爭取到更多的觀眾,也就意味著它具備更大的發展潛力。

康乾時期地方戲的興盛與當時政治經濟生活的變化也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絡。

經濟是文化藝術發展的基礎,從整個封建社會歷史看,康、雍、乾三朝還是一個相對安定的時期,農業經濟逐步得到恢復與發展,甚至一些地方出現了農業商品化的趨勢。

這為各種地方戲的持續發展提供了更為廣大的空間,鄉村集鎮的演戲活動也不斷增多。

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市民階層的壯大,帶有資本主義萌芽性質的城市工商業也有了長足的發展。

清朝戲曲的“花雅之爭”,傳統戲劇興衰反映了清朝的商業發展曲線

南北貿易日益繁榮,這一切必然會影響到各地的文化交流,許多工商業發達的城市成為戲曲薈萃的中心。

各地商人在大中城市幾乎都設有商業會館,會館是各地商人在異地經商的地域性組織,帶有濃厚的地方色彩。

而商人一般都愛看自己的家鄉戲,所以一些戲班就隨著本地商人的活動而在各地流動演出,各種地方戲曲之間的交流與發展逐漸展開。

三、康乾時期商品貿易的興盛為曲藝發展打下了深厚經濟基礎

康乾時期雖然清朝內外危機四伏,但依舊阻擋不了經濟的發展步伐。傳統工業的規模日漸擴大。

絲、棉、水果等一些農副產品也不僅僅是種植者的自我消費,而且是逐漸走向商品化。

清朝戲曲的“花雅之爭”,傳統戲劇興衰反映了清朝的商業發展曲線

胡雪巖

商品流通範圍逐漸廣闊。隨著交通和人們生活需求的不斷髮展,商品流通幾乎遍及全國各地。

蘇州的棉布名揚四方,佛山的鐵器亦被各地商人販運全國,整個經濟呈現一派欣欣向榮之景。

雖然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作為社會階級最底層的中國商人一直處在重農抑商的氛圍之中,然而不管中國封建社會的各朝各代如何“重農抑商”,卻不能從根本上阻遏民間商潮的流動。

商業的發展是社會的需要,歷史的必然。尤其是當資本主義萌芽於封建經濟母體內時,這種發展更是呈現出難以遏制的強勁勢頭。

商人的一系列成功除了極大改善自身經濟狀況外,更多的是引發了社會價值觀的異動。

不僅是社會下層民眾對那些富商投以羨慕的目光,不少文人也開始對商人的行為和觀念進行重新思考與評價。

封建王朝的統治者也開始認識到王權穩定、社會矛盾的緩和離不開商人,無論國家還是地方都需要商人。

於是商人的社會地位在清朝後期得到了空前的提升,商業也越來越被人所重視。

四、清朝社會對商人態度的轉變與商品貿易的發展對曲藝的傳播的積極作用

商人階層的壯大和商業資本的活躍強烈地衝擊著傳統“重農抑商”的封建價值觀念,商人在經濟生活中顯示出的強大力量迫使一些思想家、文學家重新審視這一群體。

清朝戲曲的“花雅之爭”,傳統戲劇興衰反映了清朝的商業發展曲線

清朝生活

他認為商人財富是歷盡千辛萬苦得來的,毫無可鄙之處。

黃宗羲則徹底否定工商未來的觀點,認為商農皆本。

他說:“世儒不察,以工商為末,妄議抑之。夫工固聖王之所欲來,商又使其願出於途者,蓋皆本也。”

這些哲學家、思想家竭力為商人平反。緊接著文人作家的作品也大量記載商人的思想言行,除了文人筆記、史傳、墓誌銘等記載商人情狀之外。

清朝的許多小說家也紛紛將目光轉向商人,不吝筆墨地描寫商人群體的種種外在行為與內心體驗,對他們的地位和價值進行重新肯定與認可。

同時商品經濟的流動促成了區域性戲劇文化的流動,戲曲的發展乃經濟使然。

文化需要雄厚的經濟基礎做後盾。只有以繁榮的經濟為前提,才能有文化的發展。戲曲是舞臺藝術,演出成本高,必然對經濟有更大的依賴性。

城市商品經濟的繁榮無疑是康乾時期戲劇發展昌盛的決定性因素。

清朝戲曲的“花雅之爭”,傳統戲劇興衰反映了清朝的商業發展曲線

崑劇

清朝時期,大凡是商業繁盛、商人集中的地方,也多是戲曲藝術興盛的地方。藉助商品貿易這一橋樑,戲曲也在全國各地廣為傳播。

結語:

這部戲有著悠久的歷史,深厚的基礎,本該問鼎全國,成為戲曲行業的霸主。

但是在清朝由於朝廷政策的打壓,以及本身發展道路的錯誤,反而逐漸衰落下去。

而花部戲雖然本身的文化基礎比較薄弱,其自身的發展以及完善度還有待提高,但是憑藉著商品貿易的便利,以及紮根於人民群眾的發展道路。

在清朝時期,花部戲反而要力壓以正統自居的雅部戲一頭。

而如果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待花雅之爭,那麼我們可以說花雅之爭其實是逐漸興起的商人階級與逐漸沒落的官僚階級的一種鬥爭。

參考文獻:

《中國地方誌民俗資料彙編》

《皇朝經世文編補》

《清代燕都梨園史料》

Tags:崑曲商人發展戲曲地方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