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

殘缺美或許更美......

由 芭莎藝術 發表于 藝術2021-07-14

簡介COMME des GARÇONS,1982-1983FW川久保玲作為20世紀時裝界頗具代表性的設計名家,她在受到本民族文化和審美觀念——殘缺美的影響的同時,也從西方解構主義中提取靈感,創造出了對後世影響巨大的破洞裝

殘缺美是什麼意思

殘缺美或許更美......

Regardt van der Meulen《Weathered》,鐵,180×280×100cm,2015年

美的定義是什麼?長久以來,美一直在被定義和被突破中

踽踽前行,審美角度和對於美的選擇更是複雜紛繁。如今,在提倡

多元

審美的潮流之下,

膚色和種族已不再是認知美麗的絆腳石。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代表高階審美趣味的“殘缺美”為何卻依舊乏人問津?

審美能力不單單是一個人對客觀世界的看法,同時也是自身品位和情趣的體現。審美意識所具有的獨特的個體性更是促進了多元審美的發展。最近,關於某歐美品牌選用“醜”模特的新聞鬧得沸沸揚揚。那麼選用“醜”模特的深層原因又是什麼?

殘缺美或許更美......

殘缺美或許更美......

Qizhen Gao,Qizhen Gao‘s post on Instagram

3月3日,某時尚雜誌官方Instagram分享了一位女孩的照片。這個叫做qizhen gao的女孩以極寬的鼻樑,細小而分散的雙眼和不太立體的臉龐立即引發了多方關注。其實不止qizhen gao一人,前段時間在外國社交媒體紅極一時的華裔模特tsunaina,也引起了不少大眾對於美的討論。

殘缺美或許更美......

tsunaina,tsunaina’s post on Instagram

相較於Qizhen Gao來說,tsunaina的面龐則擁有更加“不尋常”的特徵:細小的雙眼、寬闊的瞳距、小翹的鼻子卻擁有極寬的山根,高聳的顴骨、豐厚的嘴唇和遍佈在臉上的痣,這些都將tsunaina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殘缺美或許更美......

殘缺美或許更美......

tsunaina,tsunaina’s post on Instagram

經由這幾位模特引起的討論,不禁讓我們想起這樣一個問題:究竟什麼是美?不同於一般審美觀念的事物又該如何理解?關於這個問題,時尚芭莎藝術今天將以一個全新的視角帶你欣賞和解讀“殘缺的藝術”。

×××

她們連頭都沒有!

殘缺美或許更美......

《米洛的維納斯》(Vénus de Milo),大理石,高2。2m

若要談起殘缺的藝術,斷臂維納斯無疑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這尊高2。2米的大理石雕像現藏於巴黎盧浮宮。由於雕像部分殘缺,“她是誰”一直是討論的焦點。然而,多位學者從雕塑外形姿態的刻畫和豐腴優美曲線的展現中判斷出,這位神秘的女神就是美神阿弗洛狄忒(Aphrodite)。

殘缺美或許更美......

《米洛的維納斯》(Vénus de Milo)背面,大理石,高2。2m

臂膀的殘缺非但沒有影響維納斯向世人展現她的風采,反而還給人留以無限遐想。同樣作為盧浮宮鎮館之寶的勝利女神像,也體現出殘缺的美感。雕像的頭部和雙臂雖然已經損壞不能復原,但這絲毫沒阻擋她散發出強烈的生命力。

殘缺美或許更美......

《薩莫色雷斯島的勝利女神》(Victoire de Samothrace),大理石,高3。28m

雕像的面部輪廓和淡定自若的形態,都與公元前五世紀的審美觀相契合,這個時期也被美術史學家稱為古典主義時代;而對其髮型及玲瓏曲線的精緻刻畫,又令人想起公元前四世紀古希臘著名雕塑家普拉克西特利斯(Praxiteles)的那種細膩溫柔的風格。

殘缺美或許更美......

《薩莫色雷斯島的勝利女神》(Victoire de Samothrace)側面,大理石,高3。28m

殘缺的頭部和雙臂彷彿融於雕像存在的立體空間,給觀者留下了無盡的想象。倘若當初尋回了雕像的殘缺部分,勝利女神如今也不會如此打動人心,展現出位於審美頂端的高階感。

殘缺美或許更美......

奧古斯特·羅丹(Auguste Rodin)《伊里斯,眾神的使者》,青銅,82。7×69×63cm,1895年

著名雕塑家羅丹的作品中同樣包含著殘缺美的體現,由於伊里斯雕像頭部的缺失,使得觀者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於作品中央。正是殘缺的個性增添了作品的象徵意味,也進一步激發出觀者的思考。

殘缺美或許更美......

Wanda Bernardino《嚴肅的思考》,布面油畫,127×127cm,2015年

殘缺美或許更美......

Wanda Bernardino《沒有理由說不》,布面油畫,66×81cm,2016年

殘缺美不只存在於立體雕塑中,藝術家Bernardino在畫作中也呈現了她的表達。她用粗糙的白色筆觸將畫中人物的面部掩埋,殘缺的面龐留給觀者的只剩下對於畫作本身的思考。

殘缺美或許更美......

Wanda Bernardino 《孤獨意識》,布面油畫,180×160cm,2015年

畫中人物缺失的面孔強迫大眾接受深藏時間的身份謎團,這種充滿了殘缺感的畫面正是她藝術實踐的敘述。至於藝術家對身份和時間的追問,也只能等待她自己來回答了。

×××

“不完美”才是完美

在日本獨特的審美意識中,“完美”並不是他們所追求的,些許的殘缺和遺憾恰好成為了藝術作品中的點睛之筆。日本對殘缺美的崇拜和獨有的侘寂美學使日本在藝術創作上別具一格。

殘缺美或許更美......

殘缺美或許更美......

茶碗,陶瓷,17世紀

金繕い(kintsukuroi)是日本傳統的陶瓷修復法,這種工藝將碎瓷片經過特殊的方法粘合之後重獲新生。日本美學觀念尤為欣賞殘缺美,獨特的侘寂美學受本國物哀論的影響,讚美時間流逝後的寧靜和事物的凋零。它以超越時間的審美角度去審度事物,給人帶來一種清寂且真實的感動。

殘缺美或許更美......

COMME des GARÇONS,1982-1983F/W

川久保玲作為20世紀時裝界頗具代表性的設計名家,她在受到本民族文化和審美觀念——殘缺美的影響的同時,也從西方解構主義中提取靈感,創造出了對後世影響巨大的破洞裝。

殘缺美或許更美......

殘缺美或許更美......

COMME des GARÇONS Spring Ready-to-Wear,1997年

破洞裝透過改變服裝結構,帶給人一種全新的視覺感受,也對後世的設計產生了深遠影響。其實,除了破洞裝之外,川久保玲還透過創造變形的全新輪廓來挑戰完美。她將不規則、不對稱的審美風格當作利劍向歐洲傳統制衣風格發起挑戰。破洞裝也正是川久保玲的侘寂美學在時尚領域的延伸和探索。

殘缺美或許更美......

川瀨敏郎花道作品

川瀨敏郎雖與川久保玲一道繼承了日本的侘寂美學,但川瀨敏郎的花道作品所體現出的則是人看破時空後所悟出的超越生死的意義。花道傳遞的正是感嘆時間太短、怕來不及擁抱的哀思愁緒。

殘缺美或許更美......

殘缺美或許更美......

川瀨敏郎花道作品

日本人將賞花稱為花見(hanami),本意是春日賞櫻的意思。因為櫻花的花期短暫,通常只有七天時日,敗落時又紛紛猶如吹雪,強調日本人看到櫻花時的歡樂之情。但恰恰是這短暫的生命,才印證了一場時間的殘缺。花開花落,盛衰無常,用瞬間的凋零擁抱永恆的自由。

殘缺美或許更美......

Regardt van der Meulen《Dematerializing》,鐵,182×167×70cm,2017年

殘缺美或許更美......

Regardt van der Meulen《Disintergrating》,鐵,230×60×120cm,2014年

和日本沉寂清寡的審美趣味不同,南非對於殘缺的表達則顯得直抒胸臆了很多。雕塑家Regardt van der Meulen以鐵為原料,透過殘缺的半實體形象傳遞出對時間、記憶和死亡的思考。也許這一尊尊鐵像就是日夜行走在鋼鐵森林中的我們,用越來越堅不可摧的驅殼保護著越來越空虛的心。

殘缺美或許更美......

Regardt van der Meulen《Unravel》,鐵,240×160×60cm,2016年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也許審美也是這樣。今天的我們極力倡導多元審美並肯定殘缺的意義,就是為了保護每個人心中的純真和自由。完美,無異於是烏托邦般的存在,殘缺才是你我在人間的真實寫照。既然如此,那又從何處尋美呢?正如羅丹所說:“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

精彩回顧:

陳晗:我描繪困惑的生活

藝術天才是怎樣煉成的?

除了盧浮宮、大都會,這些博物館你此生必去!

[編輯、文/趙子琛]

Tags:殘缺審美美的tsunaina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