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

佛聖寺在哪裡,佛聖寺在哪裡,佛聖寺的往事,佛聖寺的故事,看過嗎

由 秀容小夥 發表于 藝術2021-07-03

簡介由當朝皇帝宣宗李忱來做寧公遇修建佛光寺背後的金主,所有關於東大殿的疑惑就都可以解釋了

佛聖寺在哪裡

往事佛光

藍之音

佛聖寺在哪裡,佛聖寺在哪裡,佛聖寺的往事,佛聖寺的故事,看過嗎

每逢西天遲暮

就不由得想起

佛光寺

那黃昏

站在層林陌陌的山崗上

遠眺山前落霞古塔

炊煙五里

轉息又會猜想

再過一會兒清風來拂

明月相照

這寂寞古老的禪院

任天地靜靜消磨

私底下怎樣的浮世清歡?

又是怎樣一個

細水長流

風光暗遣?

忻州西崗的桃花謝了

佛光寺那裡

山坡上的雪也早已化了吧?

好想放下所有的心事

沿著荼蘼花招搖的路徑

再去探訪佛光寺那唐時的斗拱屋簷

和那些

玲瓏而又溫暖的往事……

佛聖寺在哪裡,佛聖寺在哪裡,佛聖寺的往事,佛聖寺的故事,看過嗎

去年晚秋一個微涼的晴日,約了海焰和老西兒去訪佛光寺。正午過後,辭別童年故地巖頭小鎮,收拾心情,沿著小河驅車向東南,在大山的峽谷裡逶迤。

陽光漸漸西斜,不知何時,路邊的小河已折轉向他處。快到豆村,向東有一條灑滿羊糞蛋兒的鄉村小路,路口立著佛光寺的路牌,開車上去,漸入幽境。小路只有一車之寬,略帶起伏地穿過曠野丘陵和頹圮的土坯村舍。不遠的坡梁下,偶爾一座土黃色的古老磚塔,孤兀在悠曠深處,一眼看到,不經意地,輕輕撥動路人的心絃。

佛聖寺在哪裡,佛聖寺在哪裡,佛聖寺的往事,佛聖寺的故事,看過嗎

道路逐漸升高,鬥折近到山前。山坡上密密生長著松樹林,林深處,佛牆幽幽,山寺隱約。停車緩步尋寺而去,但見古樹蔭中,青磚紅楣的大佛光寺山門被高高的石砌露臺托起,莊重而溫暖。門前一道影壁,兩旁三五老松俯仰生姿。獨有一株橫臥在地,蒼龍一樣,向西探向露臺下的山谷。未入山門,似已置身方外,陽光透過樹林照射在門頭古樸的匾額上,說不出的靜謐安詳。

佛聖寺在哪裡,佛聖寺在哪裡,佛聖寺的往事,佛聖寺的故事,看過嗎

邁入大佛光寺高高的門檻,四面佛堂環伺,中間一個寬綽平整的院子,有青磚小徑連通後面和兩邊的院落。

佛聖寺在哪裡,佛聖寺在哪裡,佛聖寺的往事,佛聖寺的故事,看過嗎

小徑旁邊孤孤矗立著一座尖頂的石刻經幢,形制挺拔,高瘦頎秀,古意斑駁。經幢立於唐乾符四年(877年),距今已有一千一百餘年。1937年,林徽因和梁思成來尋佛光寺,身形纖瘦的林美人曾親自扶著梯子登上經幢去測量。那幅見證這一場景的黑白照片,深刻地印在許多人的記憶中。此刻與這經幢相對,恍如那,就發生在昨日。

後來,林美人這般的描述當時當事:

教書先生出來了,軍隊裡兵卒拉著馬過來了,幾個女人嬌羞的手拉著手,也扭著來站在一邊了,小孩子爭著擠,看我們照相,拉皮尺量平面,教書先生幫忙我們拓碑文。說起來這個那個廟,都是年代可多了,什麼時候蓋的,誰也說不清了。“年代多了吧?”他們驕傲地問。“多了多了。”我們高興的回答,“差不多一千四百年了。”(林當時估算的一千四百年是指佛光寺始建的北魏時期,重建已是唐代晚期,距今一千一百多年。)“呀,一千四百年!”我們便一齊驕傲起來……

佛聖寺在哪裡,佛聖寺在哪裡,佛聖寺的往事,佛聖寺的故事,看過嗎

一千一百年如夢亦如幻,這山後吹來的清風,這樹影間透出的光陰,輕撫經幢的年華歲月。清風光影裡,海焰獨站在經幢下抬頭仰望,像孩子一樣專注。沒法洞悉她的思想,卻彷彿,前世來生也就像她這樣,這樣地靜靜地看過了,才恍然這般親切,這般熟悉。

佛聖寺在哪裡,佛聖寺在哪裡,佛聖寺的往事,佛聖寺的故事,看過嗎

前院北側,座落著氣勢恢宏的金代建築文殊殿。幾個京城來的遊客,喊了住在寺裡的文物管理人員來開啟殿門。開門的是一個文秀乾淨的女孩,大概見慣了,略帶不耐地依在大殿門口擺弄手機,並不多言。所幸京城遊客裡有一位是通曉古蹟的行家,老馬識途般帶著夥伴一邊參觀,一邊把許多暗藏的妙處一一指出。我們也就悄悄跟著,聽他娓娓道來,受益良多。

佛聖寺在哪裡,佛聖寺在哪裡,佛聖寺的往事,佛聖寺的故事,看過嗎

文殊殿面闊七間,進深四間,進門正中屋頂下又設一四角垂花圍欄的小軒,裡面擁簇著金裝彩塑的文殊和侍從雕塑。文殊高高騎著青獅,兩邊各站一位侍從菩薩。兩個相對矮小的崑崙奴力士在前面,一個牽著青獅開路,一個恭敬在側。另有一個皂衣皂帽的白麵長鬚員外肅立在角落,應是供養人。文殊漆了金面金身,略顯怪異。侍從菩薩面部像是撲了厚厚的粉,神情呆板。倒是異族力士不怒自威,供養人氣度安閒,神情動態都塑造得很是生動逼真。

佛聖寺在哪裡,佛聖寺在哪裡,佛聖寺的往事,佛聖寺的故事,看過嗎

殿頂是獨特的人字形陀梁結構,最大限度地加大了柱樑間的跨度,減少了立柱的設立,使大殿的空間得到了充分釋放。除文殊像所在的小軒外,大殿裡四下空落著,三面牆上繪了斑駁的大幅壁畫,刻畫著神態各異的五百羅漢。壁畫的色彩依舊鮮豔,羅漢衣袂間的流雲用純金絲鑲嵌勾勒,遙想當日,定是在燭光下閃著金光,襯托著整個壁畫流光溢彩。用貴重的黃金裝點壁畫,生平僅見與此,足見金代捐助修建者,定亦是誠心向佛之人。

佛聖寺在哪裡,佛聖寺在哪裡,佛聖寺的往事,佛聖寺的故事,看過嗎

周圍尚有伽藍殿等明清建築,氣勢不比文殊殿,伽藍殿裡坐著明代諸伽藍塑像,一個個栩栩如生,形態怪異,亦大有可觀之處。

佛聖寺在哪裡,佛聖寺在哪裡,佛聖寺的往事,佛聖寺的故事,看過嗎

前院盡頭數級臺階通向東面高處,低矮的假牆約略隔開,算做另一疏簡院落。妙的是銜接著的北面偏院,三株黃葉疏零的小喬姿態婆娑,樹後隱著一座青磚的二層閣樓,閣樓悠悠,不似尋常佛堂,名字喚作“香風花雨樓”,既暗合佛門曼妙之意,又獨具風雅。香風花雨樓建於明代,是寺廟的藏經閣,並不對外開放。往昔歲月裡,也不知哪個有緣,得以看守這藏經樓。想必住在香風花雨,每日松影聽禪,出入得瞻真如,任多麼紛亂的心,也一定會閒定下來了吧?

佛聖寺在哪裡,佛聖寺在哪裡,佛聖寺的往事,佛聖寺的故事,看過嗎

中院的東面有一排簡陋僧舍,正中間一個圓拱門,門內臺階陡直向上,透出一片半圓的佈滿松樹枝椏的天空。緩步拾階進去,狹小的天空隨著人慢慢登高,逐漸被巍峨的斗拱屋簷佔滿。

佛聖寺在哪裡,佛聖寺在哪裡,佛聖寺的往事,佛聖寺的故事,看過嗎

步出圓洞門,那梁思成所說“出簷深遠,斗拱碩大”的唐朝大殿就豁然矗立在眼前。在濃密的松蔭下,在漸昏的陽光裡,它是那麼的與眾不同,彷彿不光是一座無知覺的建築,而是一個具有靈魂的,活著的生命。很早就已聽過這佛光寺唐殿的聲名,當我第一眼見到它,沒有激動的狂喜,也沒有悵然地失望,只是很自然地在想:原來它一直等在這裡,它在這裡,就該是那樣的好啊,好得再怎麼出奇都是合情合理。我被它深深地吸引,心裡卻異乎尋常的平靜如水,目不轉睛地看著,甚而忘記了心跳和呼吸。“人生若只如初見”,該是最美好的吧?我能聽到它深沉的聲音,我能看到它臉上淡的笑容,我能猜出它靜澈寥落的思想。我心裡很清楚,縱使以後再與它無數次相見,還定然會是像現在這樣,宛若人生初見時。

佛聖寺在哪裡,佛聖寺在哪裡,佛聖寺的往事,佛聖寺的故事,看過嗎

斜陽淺照,將淡淡的松影投射在東大殿莊嚴幽閉的紅門上,也明暗參差了兵戈一樣向外探出的層層斗拱,和它們所託負著的格外幽深的屋簷。

佛聖寺在哪裡,佛聖寺在哪裡,佛聖寺的往事,佛聖寺的故事,看過嗎

屋簷上面,長長的廡殿頂屋脊兩面分別安放著巨大的綠色琉璃鴟吻,松枝半遮半掩裡,分外奪人眼目。殿門前立有一座八面經幢,底下臥著六個憨態十足的小石獅子,上面刻著經文和唐代修建時的年號人名,大約怕奪了大殿的氣勢,通體並不高大,也沒有高聳的尖頂。

佛聖寺在哪裡,佛聖寺在哪裡,佛聖寺的往事,佛聖寺的故事,看過嗎

正在幽邃的簷下徘徊,一個穿著毛衣皮褲的中年男子緩緩走來,招呼我們一聲,拿鑰匙開啟東大殿的大門。陽光照進東大殿的地上,裡面一片昏暗,隱隱坐著滿堂神佛。小心地踏進光影裡,隨著視覺慢慢適應殿裡的光線,一個幽閉起來的大唐佛國世界鮮活地呈現在眼前。隔著鐵柵欄,那高大的諸佛菩薩就宛如唐時的生人,體態豐腴,身姿婀娜,肌膚圓潤,神情嫻定。正中西方三聖,兩邊分別佇立四尊結著手印的侍從菩薩,前面蓮臺上還半蹲著兩尊手託佛寶的比丘。

佛聖寺在哪裡,佛聖寺在哪裡,佛聖寺的往事,佛聖寺的故事,看過嗎

三佛兩廂是文殊普賢兩大菩薩,乘著青獅白象,侍從菩薩由四名變為兩個,前面的比丘也換了韋陀和力士。再有就是金剛護法,昂藏著魁偉的身軀,惡形惡相,分列諸佛菩薩兩側,別具威儀。諸神佛中,還隱著兩尊凡人塑像,願誠和尚和寧公遇。看那神情樣貌,應是按真人所塑,概憑空捏造不來,難怪殿前大匾上會刻上“佛光真容禪寺”的字樣。這些雕塑惟妙惟肖,不說身體形態和衣著,甚而手指託物的姿態,手心裡的羅帕展開的樣子都那麼自然,顯示出極其高超的藝術水準。現在看來,那文殊殿金代的菩薩塑像完全是在模仿這裡的那尊,連佈局規制都有樣學樣,只是遠不如這唐代的精彩絕倫。

中年男子與文殊殿那個女孩的做派截然不同,我問唐代壁畫和林徽因發現的題記在哪兒,他就熱情地探身指給我看,並詢問我從哪裡看到的知識,很是盡責。可惜那些壁畫題記都隔著太遠,又沒有燈火,並看不太清楚。

佛聖寺在哪裡,佛聖寺在哪裡,佛聖寺的往事,佛聖寺的故事,看過嗎

林徽因在東大殿留了兩張影,一張是站在高大的菩薩像中間出神仰望的,還有一張是極認真端正地和寧公遇的塑像合影的。以後,她曾多次提到寧公遇的塑像,說恨不得也為自己雕一尊像,陪著這位虔誠的唐朝婦女,在肅穆中盤腿再坐上一千年。

佛聖寺在哪裡,佛聖寺在哪裡,佛聖寺的往事,佛聖寺的故事,看過嗎

寧公遇眉目清秀,一副唐代貴婦打扮。房樑上,和她一起署名的不是權侵朝野的大太監,就是主管工部的大員。再看寧所捐建的東大殿的形制和建設規格,擺明了絕不是民間和地方政府力量所能達到。關於她的真實身份,有很多說法,卻絕不會簡單。

《新唐書》中記載,唐宣宗李忱曾有意把永福公主許給士子於琮。但不久一次一起吃飯,永福公主不知因何生了氣,席間掰斷了筷子。李忱大怒,說這樣性情的女子怎麼可以為人妻,遂下旨改將別的公主指婚給於琮。古人極重名節,想必經過李忱皇帝這麼一折騰宣揚,天下間再沒有敢娶永福公主的人了。

佛聖寺在哪裡,佛聖寺在哪裡,佛聖寺的往事,佛聖寺的故事,看過嗎

有人說,寧公遇其實是唐宣宗李忱的女兒永福公主假託之名,頗有幾分道理。寧公遇單獨留名寺內,顯然沒有夫家。看樣子已年過三旬,家境又好,何以獨身?東大殿的規制和工藝,必是國家傾力而為的,一個民間婦人怎麼能實現?宣宗李忱年輕時受佛門庇佑渡過劫難,當了皇帝就下令全國廣修佛寺,願誠和尚奏祈重修武宗時毀去的大佛光寺,李忱自然滿心向往地支援。由當朝皇帝宣宗李忱來做寧公遇修建佛光寺背後的金主,所有關於東大殿的疑惑就都可以解釋了。

有意思的是“寧公遇”這個看似奇怪的假名,廟堂下一個男丁,是為“寧”,寧公遇,此“丁”若與“公”主在廟堂相“遇”,或許亦可成其姻緣,此間是否就暗藏著永福公主深深的祈願?

又想,其實永福若終身不嫁,替父侍佛也是好的,唐代公主的姻緣大多沒有好結局。至少不必像一些生在紅塵的世俗女子,有心無意地化作紅粉骷髏,拿別人的靈魄來在指爪間玩弄,無端造了惡業;又或者像那些悲苦的,暗暗委屈自己,任無情踐踏羞辱。

佛聖寺在哪裡,佛聖寺在哪裡,佛聖寺的往事,佛聖寺的故事,看過嗎

從東大殿出來,夕陽迎面,整個佛光寺在晚霞中寂然無聲。寺裡沒有和尚,也就自然沒有鐘聲,沒有嫋嫋的誦經聲,靜得那麼純粹。下面的偏院升起了炊煙,極緩地,飄散在寺宇和樓閣上空,又逸出佛院,散向遠方山林。山林由近向遠,在暮光中慢慢晦暗成煙,成霞,成了瑰麗風景的彩色淡遠。

佛聖寺在哪裡,佛聖寺在哪裡,佛聖寺的往事,佛聖寺的故事,看過嗎

我站在那裡,不覺痴了心神,恍然間看見,松樹的枝椏慢慢佔滿殿前的天空;細雨一年年在碩大的斗拱上方迷濛;又看見有人結伴來了牽手而去,轉身再來卻已孤單了身影;也看見後山的一隻杜宇整個夏天都在屋簷上飛來飛去,卻在寒冬的月夜躲在廊下僵冷了翅羽肉身……

那些往事,有的分明在身邊發生過,想起來卻很恍惚,彷彿前生殘存的記憶,神虛飄渺。還有些雖只是隔著時空遠遠地聽說過,卻彷彿親身經歷了似得,偶爾尋得機會去印證,就像被層層剝開靈魂的外殼,熟悉的畫面,油然地,一一湧上心頭。

佛聖寺在哪裡,佛聖寺在哪裡,佛聖寺的往事,佛聖寺的故事,看過嗎

東大殿的簷下,涼涼的坐了許久許久,終還是起身來,在漸沉的暮色裡,穿過一重重禪房樹木,蕭蕭踱出佛牆。山門前,殘陽照著林間路徑,一種別樣的暄暖,離離希希。松風陣陣,聽濤聲起於那邊山谷,一直掠向山頂。不知怎麼,到了此際別離,心裡黯然得想要在風中化去此身,脫開自由的心神,去聽那天際禪綸。

暮色中輾轉下往紅塵,又見山下孤塔,煢煢暗了身影。車外的世界慢慢陷入昏暗,那屬於佛光寺和寧公遇的孤單岑寂,委委在心,怎也遣之不去。

我想,人本就是生而孤單的,註定沒有夥伴,也只有迴歸自己內心的孤獨,方才能夠清澈通透。晚霞千里,染紅佛光寺的寂寞,我心亦隨它寂然,隨它蒼涼,隨它漸漸消隕。只悄悄地,看過這美麗的世界,靜待流年,任下一刻來臨,再從容寂滅。

寫於2016年5月

佛聖寺在哪裡,佛聖寺在哪裡,佛聖寺的往事,佛聖寺的故事,看過嗎

附林徽因語:

終於明白,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那些邀約好同行的人,一起相伴雨季,走過年華,但有一天終究會在某個渡口離散。紅塵陌上,獨自行走,綠蘿拂過衣襟,青雲打溼諾言。山和水可以兩兩相忘,日與月可以毫無瓜葛。那時候,只一個人的浮世清歡,一個人的細水長流。

Tags:佛光寺大殿寧公遇李忱經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