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

同一書法作品中的字型大小有何規律?

由 存希書法 發表于 藝術2021-07-01

簡介”這段話說的就是把字寫得大小一致的弊端,鍾繇的弟子這樣寫受到鍾繇的訓斥,說明古人是忌諱把字寫得一樣大小的,所以歷代書法家的書法裡,不管是楷書還是行書還是草書,同一書法作品中字的體積大小都是不一樣的,這樣才顯得字字生動不呆板

同一筆畫怎麼排

“同一書法作品中的字型大小有何規律?”

誠然,似乎除了篆書之外,其他的書體在同一篇書法作品中字的體積大小都是大小有別、參差錯落的,那麼這裡面有沒有規律呢?字的體積大小首先要看筆畫的多與少;其次要根據字形的美觀程度來決定字的大小;最後要看書法家表情達意的需要。

書聖王羲之在《題衛夫人〈筆陣圖〉後》中說:

“若平直相似,狀如運算元,上下方整,前後齊平,便不是書,但得點畫耳。昔宋翼(鍾繇弟子)常作此書,繇乃叱之,遂三年不敢見繇,即潛心改跡。”

這段話說的就是把字寫得大小一致的弊端,鍾繇的弟子這樣寫受到鍾繇的訓斥,說明古人是忌諱把字寫得一樣大小的,所以歷代書法家的書法裡,不管是楷書還是行書還是草書,同一書法作品中字的體積大小都是不一樣的,這樣才顯得字字生動不呆板。

同一作品中字的體積大小安排是有一定規律,以上我舉出了三個規律,一一來舉例說明。

第一個規律:字的體積大小首先要看筆畫的多與少

一般來說,字的體積大小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字大字小,我們看古代書法家的書法作品字字大小相間,參差錯落,顯得和諧有致,其實遵循的第一個規律便是筆畫的多寡。

筆畫多的字筆畫要細小輕巧而字形就要相對寫得大些,本著“因字就形”的原則,本身筆畫多的字不可人為地寫得很拘謹,這樣反而失去了字本身的形態。

相對應的,筆畫少的字筆畫應該適當寫粗壯一點,但是字形不要寫大了,如果把字寫大了整個字就會結構鬆散,神氣全無了。

古人始終貫穿著這個規律,我們可以在他們的作品中找到證據:

同一書法作品中的字型大小有何規律?

【歐陽詢楷書】

例如我們看歐陽詢的楷書,在歐陽詢的《九成宮醴泉銘》這塊碑板中,就可以很明顯地看出字的大小安排規律來。

我們看圈出的“日”“下”“千”等字,筆畫相較於其他字而言是很少的,所以這幾個字歐陽詢將筆畫寫得相對粗壯,字形因其筆畫少兒顯得小一些,筆畫也比較實在,而除此之外的其他字,筆畫都特別多,所以因其筆畫多的特點字形也就顯得大一些,但是筆畫卻很細小了,有些筆畫完全是虛筆了,這是為了適應其筆畫較多而形成的。

透過筆畫的多少來安排字型積大小的這個規律能很好地調節通篇的氣韻,筆畫少的字筆畫粗壯一些,反而不顯小,而筆畫多的字筆畫細小一些,反而不顯其大,因此通篇就和諧了。

其實不獨歐體如此,其他書體也是如此,例如我們看褚遂良的楷書作品。

同一書法作品中的字型大小有何規律?

【褚遂良楷書作品】

褚遂良的楷書儘管字字都將虛實結合運用到了極致,然而它的字的體積大小還是根據筆畫的多少來決定的,其中一些筆畫少的字明顯就要比筆畫多的字型積要小。只是透過筆畫的虛實、長短、粗細來進行調節,不會使得字與字之間大小懸殊過大罷了。

因此,同一篇書法作品裡字的體積大小有別遵循的第一個規律就是根據筆畫的多與少來安排字的大小,這個規律不僅能使單字好看,字與字搭配好看,而且還會增強整篇字的氣韻。

第二個規律:根據字形的美觀程度來決定字的大小

根據字的美觀程度來決定字的大小這個觀點和規律是我第一次提出,具體來說就是字形美觀程度高的字就寫得大,字形美觀程度低的字自然就要寫小了,在古人的書法中這種規律確實屢屢出現的。

同一書法作品中的字型大小有何規律?

同一書法作品中的字型大小有何規律?

【蘇東坡行書《黃州寒食詩帖》】

我們拿蘇東坡的行書《黃州寒食詩帖》來作為例子,這是這篇書法作品的區域性,相信大家都看出那兩個字型積明顯比其他字大了,因為字形大總是最引人注目的,在這兩個區域性裡,其中“年年欲惜春”的“年”字和“但見烏銜紙”的“紙”字型積是最大的。

為什麼呢?這就是根據字的美觀程度來決定的,“年”字和“紙”字為什麼美觀程度高呢?就是因為它有豎畫,而且是懸針豎,

正所謂“意盡用懸針,意不盡則用垂露”,

這裡用的是懸針豎,可謂是筆但意盡了,這一豎似有千斤之力,

蘇東坡的這兩個豎好似衛夫人所說的“如萬歲枯藤”。

兩個豎蒼勁有力,直接給兩個字增添了美觀程度,所以說這兩個字能不美嗎?

我們可以相信蘇東坡在寫到這兩個如此美的字的時候,他的心情和動作,因此,這兩個字自然就寫得大了,其他字就自然寫得小了。

我們在寫字的時候往往會有這種感覺,那就是平平正正、四四方方沒有撇捺和豎的字就覺得難寫而且寫出來也不漂亮,而一寫到有豎的字便覺得寫得很瀟灑,這就是由字的本身的特點決定了它的美觀程度。

蘇東坡正是看中了這兩個字的美觀,所以特意把這兩個字寫大了,顯得瀟灑自然,毫無違和感。

這種因字形美觀而決定字型大小的規律在古代書法作品中比比皆是。

同一書法作品中的字型大小有何規律?

【懷素狂草《自敘帖》】

我們看懷素的狂草書《自敘帖》,其中的“佛”字,“人”字和“國”字,字的體積明顯要比其他字大,就是因為這三個字在字形上特別美觀,寫出來更好看,將它寫大,自然會給全篇增色,一個字中有主筆,一篇字中也有主字,毫無疑問,這些字形美觀的字便是主字了。

所以,根據字形美觀程度來安排字的體積大小是一個很普遍的規律,在各種書體中都有所體現。

第三個規律:字型的大小根據書家表情達意的需要

這個規律主要表現在行草書方面,因為行草書的表情達意功能更強。在書寫行草時,往往字會越寫越大,情緒也隨之起伏,所以字的體積大小也隨著表情達意的需要而決定了。

來看一個例子:

同一書法作品中的字型大小有何規律?

同一書法作品中的字型大小有何規律?

【顏真卿行草書《祭侄文稿》】

被譽為“

天下第二行書

”的顏真卿《祭侄文稿》便是根據表情達意來決定字型大小的一個典型。

這篇文字是顏真卿為了紀念在戰火中犧牲的顏杲卿、顏季明而作的,顏真卿強忍悲痛下筆,剛開始情緒還比較平穩,字也比較小而嚴謹,但是隨著情感的跌宕起伏,前緊後松的章法佈局開始形成,字也越寫越大,字跡也越來越潦草。

值得注意的是,這篇作品中有一個字是最大的,那就是“父”字,兩次提到“父”字,第一處是“爾父”,第二處是“父陷子死,巢傾卵覆”,這兩個字顯得異常得大,為什麼呢?因為文中的“父”指的是顏季明的父親顏真卿的兄弟顏杲卿,顏真卿怎能不悲痛欲絕呢?所以情之所至,況且顏氏父子是因“孤城圍逼”援軍不力而犧牲的,所以顏真卿滿懷悲憤,都從把這個“父”字寫大中表現出來了。

這不是一個字型大小因書家的表情達意而決定的一個絕好的範例嗎?這種規律我們還可以看到很多。

同一書法作品中的字型大小有何規律?

【張旭狂草《肚痛帖》】

我們看張旭的狂草書法《肚痛帖》寫的內容為:

忽肚痛不可堪,不知是冷熱所致,欲服大黃湯,冷熱俱有益,如何為計,非臨床。

這似乎是張旭在描述自己肚子痛的情況,幾句簡單的話用草書書寫,成為了書法史上的傳世傑作。

在最後的三個字“非臨床”的處理上,張旭突然把這三個字寫得很大,這又是為什麼呢?這就是張旭在書寫狂草時,筆盡而意未盡的意識,只有透過這種張狂的字型來表達,自然小字是體現不出的,所以就寫成了大字。

這個規律普遍適用於行草書當中,一般書家的平穩則會娓娓道來,字型大小相差無幾,而一旦有了情感上的起伏,那麼字的大小也隨之變化了,例如王羲之的《蘭亭序》是在心情舒暢的時候書寫的,所以給人感覺如涓涓細流,字字大小相間,平緩流淌。

同一書法作品中的字型大小有何規律?

同一書法作品中的字型大小有何規律?

【《蘭亭序》書者心氣平和,字字如涓涓細流,大小相差無幾】

總結起來,同一篇書法作品中字的體積大小安排是有規律的,具體總結為三點:第一則是筆畫多的字自然大,反之筆畫少的字就小;第二是根據字形的美觀程度來決定字的大小,美觀的字因其表現力強所以寫得比較大;第三是字的體積大小根據書家的表情達意來決定,心氣平和,自然字字大小相差無幾,情緒起伏,字的大小也隨之而變。

事實上,只要根據這些規律來安排字的體積大小,也就符合了清代書法家劉煕載對於書法章法的要求了:

書之章法有大小,小如一字及數字,大如一行及數行,一幅及數幅,皆須有相避相形、相呼相應之妙。

字有大有小,自然就有相避相形、相呼相應之妙了。

Tags:筆畫大小美觀體積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