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

遼博夔紋大瓦當展現大秦風範

由 遼寧日報 發表于 藝術2021-07-01

簡介當面的線條較圓潤、簡潔,夔紋反覆盤曲,除了形成自身的曲線美以外,同時使紋樣間的空隙部位,形成美麗多樣的空間,這種紋飾完全承襲了商周青銅器紋飾的傳統作風,給人以美的享受,是我國古代陶雕中出類拔萃的佳作

秦代葵紋瓦當用於什麼地方

在遼寧省博物館的“古代遼寧”展覽中,巨大的玻璃展櫥內陳列著一枚碩大的瓦當,它來自於姜女石秦行宮遺址,古樸的夔紋,遠大於人們日常所見瓦當的個頭,為人們帶來一股強勁的秦帝國風範。

遼博夔紋大瓦當展現大秦風範

展出的這枚夔紋大當瓦直徑54釐米左右,高44釐米左右,厚2。5釐米左右,瓦身長68釐米左右。如果將這組資料具體化,夔紋大瓦當的當面有成年男子的肩膀那麼寬,超過膝蓋那麼高,立起來瓦當有齊腰那麼長。

遼寧大學歷史學院考古學教授華玉冰介紹說:“從夔紋大瓦當出土的情況看,在遺址當中,這種夔紋大瓦當使用較為普遍,並不是僅僅使用於大型建築當中,在重要門址的兩側也常發現。”

考古報告顯示,這些夔紋大瓦當一般位於秦代宮廷建築的正脊兩側,這一位置在人們較為熟悉的現存古代建築上看,相當於鴟吻,也就是中式房屋屋脊兩端的獸形構件所在的位置。

夔紋,是商周時期青銅器上常見的一種爬行動物紋飾,其主要形態特點為:大口、卷唇、無角、一足、卷尾,並且常以兩兩相對的形式同時出現於同一器物之上。

《山海經·大荒東經》中記有,“東海中有流坡山,入海七千裡。其上有獸,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有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

東漢許慎編著的《說文解字》對夔的解釋是:“夔,神魅也,如龍一足。”

據介紹,夔紋大瓦當在製作時,當面與瓦筒分別完成,最後人工粘接到一起。當面的製法是先劃出紋飾輪廓,再用平刀加以斜平淺淺的陰刻,陰陽分明。當面的線條較圓潤、簡潔,夔紋反覆盤曲,除了形成自身的曲線美以外,同時使紋樣間的空隙部位,形成美麗多樣的空間,這種紋飾完全承襲了商周青銅器紋飾的傳統作風,給人以美的享受,是我國古代陶雕中出類拔萃的佳作。

瓦當面的背面比較平整,從上面至今可見的同心圓狀的修整痕跡看,當年似乎經過了輪修刮。

當年出土的部分夔紋大瓦當,同瓦當面銜接的瓦筒儲存基本完好,與當面結合緊密,幾乎成為一體,仔細觀察,可以看到瓦筒與當面接合處還留有刀割的痕跡,意在使接縫處更加嚴密。這種痕跡在瓦筒的其他部位看不到,秦代工匠們就這樣在兩千多年前留下了他們精心製作夔紋大瓦當的印記。

華玉冰說:“在此之前,在秦始皇陵曾經出土過夔紋大瓦當,從目前夔紋大瓦當的出土地點分析,秦代皇家使用夔紋大瓦當的建築可能與祭祀活動有關。目前留下的一些史料說,秦始皇東巡碣石,想要入海求仙,但從碣石文告等種種跡象看,更可能是為了祭祀海洋,宣誓與強化一統的帝國意識。”

如需轉載,請與遼寧日報聯絡。未經遼寧日報授權,嚴禁轉載或映象,違者必究。

Tags:瓦當當面瓦筒紋飾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