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

初唐時期的雕刻藝術的代表:乾陵石刻群

由 觀一戰略 發表于 藝術2021-07-01

簡介乾陵——是初唐時期唐高宗李治與女皇武則天的合葬墓,是我國唯一的一座兩個皇帝的合葬陵寢和目前所知唯一沒被盜掘過的唐代帝王陵墓,它的保護、考古調查及研究,一再受到世人的關注

乾陵石雕是什麼時期

乾陵——是初唐時期唐高宗李治與女皇武則天的合葬墓,是我國唯一的一座兩個皇帝的合葬陵寢和目前所知唯一沒被盜掘過的唐代帝王陵墓,它的保護、考古調查及研究,一再受到世人的關注。

乾陵格局

乾陵位於陝西省乾縣北門外6公里處的梁山上,距西安市約85公里,是唐關中十八陵中儲存比較完整的一座陵墓。據史載,唐高宗生前選陵於好畸縣梁山,因其位居長安西北,即八卦的乾方,故稱乾陵。梁山地勢險要,東為豹谷,西為漠谷,從黃土高原的臺地上平拔而起,三峰聳立,氣勢雄偉。北峰最高,上摩煙霄,海拔1048公尺,是乾陵“玄宮”所在,南面二峰較低,東西對峙,為陵之天然門戶。

初唐時期的雕刻藝術的代表:乾陵石刻群

乾陵分內城和外城,內城總面積240萬平方米。城牆四面,南有朱雀門,北有玄武門,東有青龍門,西有白虎門。從乾陵頭道門踏上石階路,計537級臺階,其臺階高差為81。68米。走完臺階即是一條平寬的道路直到“唐高宗陵墓”碑,這條道路便是“司馬道”。道兩側的石刻作品有華表1對,翼馬、鴕鳥各1對,石馬5對,翁仲10對,石碑2道。東為無字碑,西為述聖記碑。有王賓像61尊,石獅1對,周圍還有17座陪葬墓。“唐高宗陵墓”墓碑,高2米,是陝西巡撫畢源為高宗所立,原碑已毀,現在這塊碑是清乾隆年間重建的。此碑右前側另一塊墓碑,是郭沫若題寫的“唐高宗李治與則天皇帝之墓”12個大字。

初唐時期的雕刻藝術的代表:乾陵石刻群

石刻的風格

華表,或稱神通石柱,刻胡桃形的柱頂,胡桃是摩尼寶珠,是一種從佛教演化出來的建築形式。華表是八稜形,多邊形柱身,方形的基座,柱身上下交接處均雕有蓮瓣,每個稜面都刻有精緻的蔓草。陵前置華表,是以陵墓象徵宮殿,遠望去巍巍矗立,襯托出壯觀、莊嚴、肅穆而宏偉的氣氛。

翼馬,又稱龍馬,其特點是馬的前肢有雙翼,做騰空飛起之狀,肌肉健壯,翼上刻有美麗的朵文紋,這顯然是是受希臘波斯藝術風格的影響。據說有作為的皇帝才能見到龍馬,表示賢君盛世,因雕龍馬置陵前。也有人認為是受昇仙思想的影響,帶羽之馬供神靈飛昇成仙。

初唐時期的雕刻藝術的代表:乾陵石刻群

翼馬

乾陵內城朱雀門前石獅一對,這對蹲獅高3。35米,形體高大,昂首挺胸,前肢挺拔,肌肉突出,巨頭、捲毛、突目、隆鼻、闊口、利齒、巍然蹲踞於陵前,雄風威武,令人望而生畏。

無字碑

武則天晚年,侄兒武三思把持朝政,政憲大亂。神龍元年(705年)正月,宰相張柬之發動政變,擁立中宗復位。同年11月,武則天病死於洛陽上陽宮,臨終遺囑去皇帝尊號,終年82歲。神龍二年(706年)5月,重新啟開乾陵墓道,將武則天與高宗合葬於乾陵。

武則天的無字碑通高7。53米,寬2。1米,厚1。49米,重約98。8噸。碑身雕有八條互相纏繞的螭龍,左右兩側各四條。碑身用一塊完整的巨石雕成,兩側各線刻高4。12米的“升龍圖”。碑座陽面線刻“獅馬圖”,長2。14米,寬0。66米。整個無字碑高大雄渾,雕刻精美,為中國曆代群碑中的鉅製。無字碑唐時立,但不銘唐人一字,留下諸多待解之謎。

初唐時期的雕刻藝術的代表:乾陵石刻群

從北宋崇寧二年(1103年)至明崇禎六年(1633年)的530年間有“往來登眺者題詠詩篇刊其上”,計39人42段。其中無字碑陽面正中的“大金皇弟都統經略朗君行記”題刻是用被稱為“二十世紀之謎”的罕見的契丹文字鐫刻的,史料價值彌足珍貴。

乾陵石刻可以說是初唐石刻藝術的總彙,儘管不少石刻作品已經被損毀,但是存世的作品依然可以一窺當時的雕刻藝術。

初唐時期的雕刻藝術的代表:乾陵石刻群

Tags:乾陵無字碑武則天華表石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