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

哪個版本的《道德經》最接近老子的原意

由 早上八點半 發表于 藝術2021-06-28

簡介唯有道者"的區別:"孰能有餘而有以取奉於天者乎"指的是用"天下之道"的規律,將體內由極化調整為均衡健康,健康後精、氣、神就會充盈有餘,再將有餘透過煉精化炁取奉於元神,因為元神與自然之道是合一的,所以稱之為"取奉於天","唯有道者乎"就是隻有

什麼是天下之道猶張弓者也

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幾千年來《道德經》版本眾多,版本與版本都有不同程度的差異,因為無法將老子的原版還原,所以作者必然用自己的思維方式編排。

至於說哪個版本是對的?應該都沒有錯,只是角度不同,每個版本都是以作者自己所擅長的領域或行業角度編排的。但總的說可以分為兩大類:就是用於體內和體外,體內的:就是如何去病健身,如何長生久視及生命的昇華;身外的:包括統治、輔佐、創業、軍事、處世等等包羅永珍。如帛書甲乙本就是精通修煉者編寫的,晉

.

王弼注本的王弼就精通處世哲學。

哪個版本的《道德經》最接近老子的原意

例如帛書甲乙本第七十九章:"天下"之道,猶張弓者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故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而有以取奉於天者乎?唯有道者乎。是以聖人為而弗有;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見賢也。

.

王弼注本第七十七章: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哪個版本的《道德經》最接近老子的原意

這兩個版本有三個不同之處,第一句:"'天下'之道,猶張弓者也"與"天之道,其猶張弓與";第二句:"孰能有餘而有以取奉於天者乎?唯有道者乎"與"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第三句:"若此其不欲,見賢也"與"其不欲見賢"。其它句子只是字的差異,意思基本相同。

先說第一句的"天下之道"與"天之道"的區別:"天下之道"指的是身體內部的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細胞等等所有有形部分的規律;"天之道"指的是自然之道的規律。

哪個版本的《道德經》最接近老子的原意

再說第二句的"孰能有餘而有以取奉於天者乎?唯有道者乎"與"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的區別:"孰能有餘而有以取奉於天者乎"指的是用"天下之道"的規律,將體內由極化調整為均衡健康,健康後精、氣、神就會充盈有餘,再將有餘透過煉精化炁取奉於元神,因為元神與自然之道是合一的,所以稱之為"取奉於天","唯有道者乎"就是隻有身體與自然之道相符合的人,才能將有餘取奉於天。本章的"天下之道"的"天下"與第四十六章的"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的"天下"是一個意思;王弼的"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指的是領導者管理之道、經商之道以及老百姓的處世之道…。

最後說第三句:"若此其不欲,見賢也"與"其不欲見賢"的區別。"若此其不欲,見賢也",意思是:如果能做到在"取奉於天"的過程中無慾無為就能達到超凡入聖的境界;"其不欲見賢"就是功成名就者不想顯露自己的賢能。

Tags:孰能之道唯有天之道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