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

印章發展的兩個重要時期:東漢璽印和新莽璽印

由 學書法畫國畫 發表于 藝術2021-06-14

簡介從上述東漢前期印可以感覺到,同西漢晚期、新莽時期的印文風格是一脈相承的,印章呈正方形,印文為規範的繆篆,字形不論長短皆方正,筆畫勻齊工整,鐫刻精緻,風格平正厚重,有漢以來中興氣象而未見衰頹之表現

郭延年書法怎麼樣

東漢從建武元年(公元25年)劉秀稱帝,至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曹丕代漢為止,歷十二帝,享祚195年。劉秀立國,除三公之官不廢莽制外,一切典章制度皆復西漢故事,印製也應棄莽制而復漢家舊儀,重新釐定百官印信,這在《東觀漢志》、《後漢書·輿服志》中都有表述。但與西漢相比,很少有武帝元狩四年、太初元年那樣對印章作制度上的規定,印文風格、鈕式的分期標準也不十分明顯,羅福頤先生認為“這時期的官印無特殊標識,只有用印文官職,證以文獻的記載來斷定(時代)”。不過,近兩百年的時間跨度,仍會有其演變發展的痕跡,這裡將東漢大致分為前、後兩期。東漢前期從光武帝建武元年至章帝章和二年(公元88年),後期或可稱東漢中晚期,從漢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至漢獻帝末年(公元220年)。

(一)東漢前期

1.官印

東漢前期官印,首先要提到著名的“三金一銀”。所謂“三金”指的是1954年陝西陽平關出土的“朔寧王太后璽”(圖2。3-83)龜鈕金璽、1981年江蘇邗江甘泉出土的“廣陵王璽”(圖2。3-84)龜鈕金璽、1784年日本九州志賀島(今福岡縣誌賀海濱)出土的“漢委(倭)奴國王”(圖2。3-85)蛇鈕金印,這三枚金印都可與古代文獻相印證,“一銀”指的是現藏於故宮博物院的“琅邪相印章”(圖2。3-86)龜鈕銀印。

印章發展的兩個重要時期:東漢璽印和新莽璽印

“朔寧王太后璽”出於建武初年的割據政權,但製作精美,篆法純正,佈局得體,同新莽印風很接近;“廣陵王璽”與“漢委奴國王”皆可從文獻考證確切頒賜年代,“漢委奴國王”制於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廣陵王璽”僅晚其一年,二印

同為金質,大小相同,文字風格近似,連鈕上的鱗狀魚子紋格也十分相似,以致有人懷疑是同一工匠所造,遂有姊妹金印之說;“琅邪相印章”為東漢初琅琊孝王親的國相所用印,鈕制極為精巧,龜腹下穿一環,以便佩帶。這四方印所用質料為金銀,沒有鏽蝕,皆用刀刻而成,筆道刀痕極為清晰,連運筆的順序、運刀的方法都可分析得出。①

印章發展的兩個重要時期:東漢璽印和新莽璽印

東漢前期其他官印還有“強弩軍市長”(圖2。3-87)、“琅邪醫長”(圖2。3-88)、“太醫丞印”(圖2。3-89)、“槌官丞印”(圖2。3-90)等,其中“強弩軍市長”印,筆勢圓轉自然,但用筆方起方收,雖為軍中用印卻一絲不苟,已開東漢晚期方峻一路印風。

這裡還要提到漢時賜給少數民族的官印,西漢有“越青邑君”(圖2。3-91)、“南越中大夫”等,新莽所授少數民族印已見前文,東漢授少數民族的官印見於著錄和流傳的最多,尤以賜匈奴之印為大宗。由於匈奴無文字,故中原所賜印章也可反映漢朝印製及印章風格。現所見匈奴的璽印全部是東漢時賜給南匈奴的,主要

印章發展的兩個重要時期:東漢璽印和新莽璽印

有兩類,一類是音澤的匈奴語官號,格式是:漢匈奴+部落名+官名,如“漢匈奴惡逋姑夕且渠”(圖2。3-92)、“漢匈奴呼盧訾屍逐”、“漢匈奴姑塗黑壁耆”等,其中“且渠、屍逐、耍耆”為匈奴官名,如“且渠”是匈奴二十四長之一的異姓大臣,“姑夕”是部落名,“惡逋”是左、右之類修飾“姑夕”的詞;另一類是漢語官名,如親漢君、率善、率眾、破虜等長書法愛網www。shufaai。com,以及邑長、仟長、佰長等,如“漢匈奴歸義親漢長”、“漢匈奴破虜長”等。其他少數民族賜印有“漢保塞烏桓率眾長”(圖2。3-93)、“漢鮮卑率眾長”(圖2。3-94)、“漢率善羌長”(圖2。3-95)等。這些少數民族賜印,一般字數較多,豐富了漢印的風格品類。①參見刪曉陸:《“漢委奴聞王”璽與“廣陵王璽”的鑄、雕比較》,《東南文化>1992年第2期。

印章發展的兩個重要時期:東漢璽印和新莽璽印

從上述東漢前期印可以感覺到,同西漢晚期、新莽時期的印文風格是一脈相承的,印章呈正方形,印文為規範的繆篆,字形不論長短皆方正,筆畫勻齊工整,鐫刻精緻,風格平正厚重,有漢以來中興氣象而未見衰頹之表現。在章法構圖上,已不同於西漢印文與邊框距離一般較遠的處理方法,而開始衝邊就筆構形,如“琅邪相印章”。一些常用印文如“王”字,不同於西漢的上面兩橫靠得較近,而是三個橫畫距離較為均勻,但中間一畫仍偏上;“丞”字的末筆橫畫開始平直作;“尉”字不同於西漢的下部火字四畫末端齊平,此期“火”字兩邊的短豎開始變短上提,並一直流傳到魏晉。

2.私印

現有譜錄中的東漢私印,多數屬於東漢後期,考古發掘所獲的東漢私印不多,能確定為前期的為數更少,這裡僅舉以下數例,“郭延年印”(圖2。3-96)銅印、“孟莞之印、孟凳、伯口”(圖2。3-97)銅質辟邪鈕三套印、“宋佘信印”銅印等。此期的

印章發展的兩個重要時期:東漢璽印和新莽璽印

私印一方面鈕制工藝提高,能鑄造工藝要求較高的三套印,另一方面印章的鐫鑿有些草率,篆法也有不太講究的趨勢,筆道也日見方直,圓渾厚重的比較少見。

下面說一說新莽璽印:

1.官印

王莽篡漢,建立了新朝,雖統治只有15年,但其“託古改制”,從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無不欲“革漢而立新”,影響廣泛。這些措施在新莽官印和封泥上均有充分的反映,歷來深受學者的重視。新莽官印遺存至今大概有一百七十餘方,王莽改革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印章產生了影響:

官名。王莽主要依據《周官》、《禮記·王制》等儒家經典來改易官制,方法有二:一是增加新官職,如中央設大司馬司允、大司徒司直、大司馬司若;地方上實行州、部、郡、縣四級制,州置牧副,部置監副等;二是改變原來官名,如中央更大司農為羲和,又改為納言,太常為秩宗,少府日共_[,執金吾為奮武等,地方上改太守為大尹,都尉為太尉,縣令長為宰等。

地名。王莽據《禹貢》將西漢十三州併為九州,西漢郡縣名稱幾乎全部拆散改變,如敦煌改為敦德,武威改為張掖等,人稱“莽州郡官名,改無常制,乃至歲復變更”,有時連官吏也不甚了了。

此外還有爵名、封地名和“新”字國號。《禮記》中的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王莽據此再依五服親疏來議定封爵授土之制,如“封王氏齊衰之屬為侯,大功為伯,小功為子,緦麻為男,其女皆為任,男以睦,女以隆為號,皆受印拔”,又將爵號如關內侯改為附城等。王莽還在始建國元年收回西漢賜給少數民族的印綬,而改為以“新”字開頭的印綬,並且改“璽”為“章”。

典型的新莽官印有“奮武中士印”(圖2。3-71)、“常樂蒼龍曲候”(圖2。3-72)、“麗茲則宰印”(圖2。3-73)、“敦德尹曲後候”(圖2。3-74)、“漢氏文園宰”(圖2。3-75)、“新保塞鳥桓更犁邑率眾侯印”(圖2。3-76)金印、“新五屬左佰長印”(圖2。3-77)等,以上官印除體現王莽改制對官印的影響外,最典型的特點就是印文多數為五字或六字,不見四字印,符合王莽所信奉的“土德”①之說。另外,印文章法整齊

x

印章發展的兩個重要時期:東漢璽印和新莽璽印

①按“三統五德”,漢自稱是“土德”,而新莽卻稱漢為“火德”,而自居“土德”。對這一問題及“三統五德”之說請參看顧頡剛的《西漢的方士與儒生》一書。

勻稱,五字印分三行排列,末字佔一行;六字印亦分三行,行各兩字。印文是標準的繆篆,很規範,不像典型西漢官印那樣圓勁,也不像東漢官印那樣方正,字形稍長,筆畫圓潤、勻稱,肥瘦適中,結體嚴謹工整,端莊秀麗。常用印文中特點最強的莫過於“丞”字了,此字最下一筆的兩端上翹甚高,西漢“丞”字的下一筆雖翹而短,東漢以後的“丞”字下一筆則多已寫成一橫了。

王莽熱衷於改名,以表明漢朝“火德銷盡”,而為“土德將興”的“新”所取代,可由於“名諱屢更,苛碎煩賾”,以致“吏民昏亂,莫知所從”,加劇了社會危機,也導致了新莽政權很快滅亡。但王莽曾“博徵天下工匠”,新朝的銅器無不鑄造精良,有口皆碑,莽印也不例外,王獻唐先生曾贊日:“印為國家重器,尤刻意求工,今傳新莽官印,鈕制鍊冶,俱皆華妙,印文書刻之工,遠邁秦漢,更無論魏晉。昔戴醇士謂莽泉為一絕,餘謂莽印亦為一絕,篆刻至莽,殆摹印之極規矣。”①評價甚高。如“新五屬左佰長印”不過是匈奴降國中“佰長”之印,據《史記·匈奴傳》,匈奴有“諸二十四長,亦各置千長、佰長、什長”,可見新莽換印至於佰長,可見當時朝廷所制印章數量之驚人,而刻_T卻仍一絲不苟,未見草率,當時工藝與技藝之精湛令人驚歎。

2.私印

新莽時期的私印最著名的是羅福頤《古璽印概論》中著錄的四方印,即“高鮪之印信”、“杜嵩之信印”(圖2。3-78)、“姚叟之印信”(圖2。3-79)、“座隆之印信”,這四方私印尺寸同官印,印文用五字,很明顯是據官印判別出來的。新莽墓葬中出土,據考證為新莽私印的有數十枚,如“黃晏”(圖2。3-80)、“封信願君自發”、“傅褒私印”(圖2。3-81)、“郭慶私印”等②,與上述四方新莽私印在尺寸、字數、風格方面存在不小的差異,其中或是新朝統治太短的緣故。

印章發展的兩個重要時期:東漢璽印和新莽璽印

①王獻唐:《五鐙精舍印話》,齊魯書社出版社1985年4月版,第337頁。②“黃最”、“傅褒私印”二印見《湖南省博物館藏佔璽印集》,上海書店出版社1991年版。

另外,利用王莽的“改名癖”及其國號“新”,也可從傳世印譜中找到一些新莽私印,如“新成左祭酒”(圖2。3-82)、“新成日利”以及著名的鳥蟲書印“新成甲”等。

Tags:官印新莽私印東漢匈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