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

淺談日本美學,美到極致便是“物哀”

由 蘇爾京的思考 發表于 藝術2021-06-12

簡介由文學我們也可以說出對於物哀的一種理解,就是所謂的“真情流露”,如雖然種種花木生趣蓬勃看似美不勝收,但紫夫人依舊可以從小處感受到一種哀傷

本居宣長的長讀什麼音

時代輕語。

日本是一個許多人都會選擇的旅遊國家,有人喜歡櫻花、有人喜歡神社還有的人喜歡文化。

若說起日本的文化和美學,物哀、、幽玄這是最基礎的三種文化。

而這三種中尤以物哀最廣為人知且擁著眾多。

淺談日本美學,美到極致便是“物哀”

日本

然而,多數國人來說物哀這個詞只能從字面意思來理解,也就是對事物感到哀傷。但其實如果單純的從字面的角度分析根本無法體會這種文化。

物哀並不單純存在於文學,更是一種生死觀,甚至滲透入了整個日本社會中間。

物哀的最初產生源自於日本江戶時代的本居宣長提出的文學概念,這種文學中的最佳體現,也著作《源氏物語》中有了更加顯著的體現。

例如第四十回中的一段:

天色漸明,煙霞之間露出種種花木,生趣蓬勃,春景畢竟是牽惹人心的。百鳥千種鳴囀,美音不亞於笛。哀樂之情,於此為極。此時奏出《陵王》舞曲,曲終聲調轉急,異常繁華熱鬧。諸人都從身上脫下衣袍,賞賜舞人、樂人,彩色繽紛,在此時看來更饒佳趣。諸親王及公侯中長於音樂、舞蹈者,儘量施展技能。在座諸人,不問身分高下,無不興致勃發。紫夫人觀此情景,自念餘命無多,不禁悲從中來,但覺萬事都可使她傷心。

由文學我們也可以說出對於物哀的一種理解,就是所謂的“真情流露”,如雖然種種花木生趣蓬勃看似美不勝收,但紫夫人依舊可以從小處感受到一種哀傷。

雖然物哀並不僅僅代表哀傷,事實上在日語中物哀中的哀字代表著一切情緒的表達。但是從悲觀的情緒表達的角度上來說更容易讓各位理解。

淺談日本美學,美到極致便是“物哀”

日本美學

若是單純的從這個度去考慮難免有一種矯揉造作的觀感。

在日本人認為,物哀表達的亦是一種生死觀,所謂的物哀便是將最美的瞬間保留下來,甚至認為死亡才是永恆的美。

這種思想在許多地方都有體現,例如武士道精神以及日本的各種藝術表達上都有相似的展現。

不管是文學角度還是思想角度,其實上已經給我們表現出一種獨特形式了。它不同於我們國人的文化,我們觀看事物的視角。

中國人觀看的視角往往是宏觀的,往往是廣闊的,但日本人的視角卻是著眼於小處。就如同筆者之前說過的矯揉造作的感覺。

但矯揉造作就一定是壞的嗎?

我想不是的。

我們可以說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這是美的,當然也可以說無邊落木蕭蕭下,由此可見並不是大的才美,著眼於小處也是美。

物哀更提倡於著眼於身邊事物,身體力行的感受周圍的環境,感受情緒。這不僅不矯揉造作,甚至可以稱之為高階,某種形式上和佛學中的體悟擁有共同之處。

物哀的產生很複雜,以筆者淺薄的知識只能簡單聊聊。

淺談日本美學,美到極致便是“物哀”

物哀

首先從歷史的角度來看,自隋唐時期開始,日本便深受中國文化的薰陶,這種薰陶雖然讓日本格外向往我們的傳統和文化,但對於許多日本的有識之士來說卻並不是那麼美好,他們需要一種日本獨特的表達和獨特的審美體系。

但日本本身地緣狹小,資源也並不那麼豐富,他們無法體會到中原大地的遼闊壯麗,所以有別於我們的宏大,他們開始追求一種小而精緻的美。

加之雖然同屬東方文化體系,但不得不承認不同國家的民族情緒還是不同的,相比較自古都作為天朝上國的我們的自傲,日本人的民族情緒更緊一些。

他們的框架感更強,也更加可以感受到一種約束。

這也促使了物哀的產生。譬如馬未都曾經談起過的物哀,也恰巧說明了這一點,他們的物哀的文化是在一種框架和約束下的美麗。

我們去理解物哀,去感受物哀。

更多的則也是體會和發掘周邊那些約束下的情感,那些深層次的,主觀的,更加私人化的表達。

Tags:物哀日本矯揉造作一種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