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

甲骨文的“文”原來起源於這一古老儀式,不是描述筆畫

由 趣聞歷史紀文 發表于 藝術2021-06-11

簡介“文”的含義和字形演變事實上,“文”字從整體來說是對人的象形描述,而裡面的東西是人胸上的刻紋(也就是現在的紋身),所以其最初的創意就是描述一個人的胸上有刻畫的花紋狀

住筆畫怎麼寫

現如今,我們經常稱書寫的字為“文字”,關於“字”的起源,小編在之前一篇文章有過介紹(西周就有百日宴了?這和金文中“字”的起源有關),看過這篇文章的可能已經發現,最早的“字”其實是一種命名儀式,與所謂的文字沒有太大關係。

那“文”最早的含義又是怎樣呢,是否也同“字”一樣,與現今常用的含義有所不同呢?而“文”的含義又與吳越地區紋身習俗有什麼關係呢?

“文”的誤解

大部分人可能認為

“文”是對交錯筆畫的象形描述

,這種看法似乎合情合理,看上去非常完美地描述了“文”為何用於指代文字,也符合漢字是象形文字的定義。

“文”

不只是我們現代人持這種觀點,

2000多年前東漢的許慎

也在其著作

《說文解字》

中這樣解釋“文”的創字意圖:

文,錯畫也,象交文。凡文之屬皆從文。

但如果看下甲骨文、金文中的“文”,這種解釋就有點問題了。

甲骨文中“文”字的一個字形

相信很多讀者看到這張圖就要問了,“文”裡面是個什麼東西?並且,整個字emmm好像和人有點像?

“文”的含義和字形演變

事實上,“文”字從整體來說是對人的象形描述,而裡面的東西是人胸上的刻紋(也就是現在的紋身),所以其最初的創意就是

描述一個人的胸上有刻畫的花紋狀

到西周時,

金文中的“文”沿用了甲骨文的“文”

,只是人越來越胖(時代在進步,人類在長肉),胸前的花紋越畫越漂亮。這也給後人造成了不少麻煩,因為

其字形與後來的“文”相差太大,以至於後世不認識

,像周文王經常被以為是周寧王。

金文中“文”字的一個字形

聰明的人們也逐漸發現,

字漂亮雖好,但寫起來太麻煩了

(與漂亮比起來,還是喜歡懶)。所以到許慎寫《說文解字》時,“文”已經簡化成了這幅模樣(篆字):

《說文解字》中的“文”

後來,“文”就基本定型,成為了現在人們熟悉的樣子。

紋身與太伯奔吳

“文”字形的演變大家已經明白了,那“文”又是如何演變出今天的含義和用法的呢?這就與“文”描述的胸前刺紋的古老儀式有關了。

現代人紋身多是為了美、帥、酷,可是在古代不是這樣的。

胸前刺紋原是古代葬禮的一種儀式,古人相信靈魂藏於血中,透過用刀在胸前刻畫放血,可以讓靈魂得到釋放以再次投生。

所以,

“文”最早用於指代經過這種儀式的高貴死者

,如我們現在還常用的詞:文考、文妣等。

在此基礎上,“文”才逐漸衍生出了高貴、值得稱頌、華美、修飾的意思

,如文采、文字、文章。

說到這,便引出了歷史上

太伯奔吳

的典故。

據記載,周文王的爺爺古公亶父看上了自己三兒子季歷的兒子姬昌(也就是後來的周文王),便想將王位傳給三子季歷,但老大太伯、老二仲雍還在。

老大老二聽說後,便決定顧全大局,放棄王位,離開周原,到了吳越地區。

《史記·吳太伯世家》記載道:

於是太伯、仲雍二人乃餎荊蠻,文身斷髮,示不可用,以避季歷。

太伯奔吳

這就有點奇怪了,“文身斷髮”為何就表示“不可用”呢?

一般的解釋認為,“文身斷髮”是吳越地區標誌性的習俗,而當時人將吳越地區視為蠻荒之地,排除於主流文化之外,所以太伯、仲雍透過“文身斷髮”,表明自己已是蠻荒的吳越人,自然不能繼位。

不過,這種解釋是有點問題的。先秦時期中國範圍內有紋身習俗的只有吳越地區,太伯、仲雍兩兄弟怎麼會剛巧分別投奔到這兩個地區?透過對前面“文”的解讀,小編更贊同下面的解釋。

“文”指代的“文身”是一種死亡儀式,所以太伯、仲雍想透過“文身”表明自己已是死人,死人當然是不能繼承王位的

。而太伯、仲雍來到吳越地區後,帶來了很多先進的文化成果,

吳越地區的人們出於對這兩人的尊敬和崇拜,效仿他們二人在胸前刺紋,逐漸形成了後來紋身的習俗

Tags:太伯吳越紋身仲雍文身斷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