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農業

河蟹養殖池塘底質要求及前期改良方法

由 吉山花瑤 發表于 農業2021-06-08

簡介有機質含量土壤中過多的有機質會引起水產養殖池塘淤泥過多,水中有機質也多,大量的有機質經細菌的作用氧化分解,消耗大量的氧,往往使蟹塘下層水中本來不多的氧消耗殆盡,造成缺氧狀態

翻耕深度多少最適宜

河蟹養殖池塘底質要求及前期改良方法

邢紅平等

長期以來人們把河蟹養殖的要素歸納為“水、種、草、餌”,往往忽視土壤對河蟹生長的重要影響。在生產實踐中,同一區域不同的片區、相同的氣候條件與水源,若土質不同,河蟹的產量與品質會出現較大的差異,這充分說明土壤對河蟹養殖的好壞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筆者根據多年的養殖實踐經驗,就河蟹養殖池土壤(底質)的前期改良作一探討。

一、底質的作用

1。河蟹棲息地

河蟹是底棲生物,池塘底部的生態環境直接影響著河蟹的棲息、攝食、蛻殼與生長。池塘底部淤泥過厚,溶氧較低,就會滋生大量病原微生物,抑制河蟹的攝食與生長,嚴重的會導致疾病產生;池塘底部長期酸化,會導致河蟹爪尖發紅,河蟹體質下降;亞硝酸鹽與硫化氫等有害有毒物質超標,會嚴重影響河蟹的生長與生存;底質的好壞還直接影響河蟹的品質與品相。

2。供氧作用

池塘底部土壤含有大量的氧化態礦物質,具有電子受體和氫受體的功能,因此,池塘底部土壤相當於一個化學“氧庫”,對養殖過程底部環境氧化還原電位具有強烈的緩衝作用。

3。儲碳作用

由於水體中的溶氧比較難以到達底部,各種有機物質沉澱到池塘底部後難以快速氧化分解,底部有機碳的積累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儲存水體中的溶氧供養殖動物呼吸,也為池塘積累了大量碳源。沉積在池塘底部的有機物通常被分解為無機碳並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輸送到水中。

4。儲存微量元素

養殖前期,當池塘進水後,底部土壤透過營養交換作用向水體釋放大量的微量營養素,具有肥水作用;在養殖過程中,未被蟹消化吸收的飼料礦物質以及藻類在生長過程中所吸收的微量元素,並隨著食物鏈最終成為糞便和屍骸又彙集到池塘底部。儲存在池塘土壤中的物質透過離子交換、溶解和分解而釋放到水中。

5。營養轉化場所

池塘底部沉積的大量有機碎屑營養豐富,生物群落密集,是池塘生態系統中物質迴圈、資源再利用的場所。未被河蟹與魚蝦利用的碳和氮等營養元素透過微生物經腐生生物鏈重新轉化為飼料蛋白質,重新被養殖動物所利用。

6。水草的生長場所

土壤是水草生長的場所,土壤的營養水平、土壤結構、底部的溶氧狀況直接決定水草生長的好壞。

7。底棲生物的生長場所

底部的水蚯蚓、螺螄及其他底棲生物,大部分是河蟹的優質天然餌料。

8。細菌、真菌的生活場所

底部環境的好壞決定底部菌群的數量與種類。

河蟹養殖池塘底質要求及前期改良方法

二、河蟹養殖對底質的要求

1。質地

池塘原始底部的土壤按分類系統可分為壤土(顆粒大小分佈)、沙土(沙粒>70%)、黏土(黏粒>50%)、粉土(粉粒>80%)等,主要由礦物質組成。不同土壤具有不同的物理和生物化學特性,適合養蟹的土壤條件是有較好的保水性,有一定的透氣性、團粒結構和無機膠體。蟹池的土壤最好是壤土,其次是黏土,再次是沙土,總之,以池底黏土含量25%~55%為適宜。

2。 pH

土壤pH對水體pH影響很大,適宜的土壤pH可促使池塘底部有益菌的繁殖,呼吸作用增大,同時可提高底部的氧化還原電位。養殖池塘底泥的適宜pH為6。5~7。5。

3。有機質含量

土壤中過多的有機質會引起水產養殖池塘淤泥過多,水中有機質也多,大量的有機質經細菌的作用氧化分解,消耗大量的氧,往往使蟹塘下層水中本來不多的氧消耗殆盡,造成缺氧狀態。在缺氧條件下,厭氧性細菌大量繁殖,對有機物質進行發酵作用,產生較多的還原性中間產物,如氨、硫化氫、甲烷、有機酸、低階胺類、硫醇等,這些物質大多對蟹有害。另外,淤泥過多易使水質惡化,酸性增加,病菌易於大量繁殖。但適度的有機質不但能向水中輸送豐富的營養物質,還能與底泥中的礦物質形成膠粒,對水體中的一些營養鹽產生吸附作用。底泥是養殖水體有機物質的“貯存庫”,是有機物的“生物加工廠”,適度的有機質對提高水體的穩定性和為水體提供營養源發揮重要作用,池底適宜的有機質含量為2%~5%。

4。鹼度與硬度

由於甲殼動物蛻殼時需要鈣與碳酸氫根,養殖甲殼動物的池塘底質總鹼度與硬度必須達到50毫克/升或更高。

5。營養素

土壤中要求常量元素與微量元素豐富,含量適宜。一種物質在土壤中的濃度和在水中的濃度存在著平衡,如果在水中的濃度提高,土壤就會吸附這種物質直到平衡重新建立,相反,如果水中的濃度降低,土壤中該物質就會解析直到水中的濃度再次達到平衡。因此,土壤中營養素的含量直接影響水體中營養素的含量。淡水養殖池塘土壤中化學變數相對丰度如表1所示。在江蘇的養蟹池塘中,鈣、鎂、磷往往是最重要的限制性營養素。

表1 淡水養殖池塘土壤化學變數相對丰度

河蟹養殖池塘底質要求及前期改良方法

三、前期底質改良的主要措施

1。沉澱物去除

隨著養殖年限的增加,池底的沉澱物會越積越多,大部分養殖戶會透過清淤來清除過多的淤泥。其實沉澱物中含有的豐富有機質和微量元素是穩定池塘水質的重要物質基礎,可以透過曝曬、鹼化、翻耕等措施來改善底泥的性質,變廢為寶。

2。乾燥與翻耕

(1)乾燥。當池塘排幹水、底部暴露於空氣中時,好氧過程對有機物的分解速度提高。乾塘的最佳時間取決於乾燥條件與溫度,70%的呼吸出現在前16天。使用氫氧化鈣、碳酸鈣和硝酸氮都能有效地提高土壤呼吸作用。微生物快速處理有機物質的最適水分是12%~20%。

(2)翻耕。當土壤乾燥時,土壤的表面形成裂縫,並深入到土壤10~100釐米。空氣可以穿透裂縫而改善氧化作用,但空氣不能穿透裂縫之間的土壤團塊。翻耕可以打破乾燥時形成的硬殼與團塊,大大改善深層土壤的乾燥和增氧條件。土壤翻耕最有效的工具是旋耕機,翻耕深度以5~10釐米為佳。底部翻耕後,保持 1~2 周的時間再上水。來不及翻耕的土壤,也可使用土壤調理劑對土壤進行改良,可以起到疏鬆土壤、改善土壤團粒結構、調節土壤酸鹼度的特殊作用。

3。鹼化

乾塘的目的是使土壤增氧和加速無機化合物和有機化合物的氧化。有機物分解的最適 pH 為7。5~8。5,如果土壤與水(質量比1∶1)的混合物pH低於7,應用石灰進行鹼化處理。石灰的用量根據pH的高低確定,一般用量為1~2噸/公頃。

4。施肥

主要施有機肥、無機肥和礦物肥。

(1)有機肥。許多人認為,養蟹池塘不需要施用有機肥,因為有機質過多會嚴重耗氧。但投放適度的有機肥,除了有“營養庫”和“生物加工廠”的作用外,還能穩定土壤團粒結構,調節土壤中“水、肥、氣、熱”狀況和可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學特性,從而提高土壤的吸收效能、緩衝能力和抗逆性。因此,淤泥較少的塘口,尤其是新開塘口,必須施入一定數量的有機肥作基肥,一般投放數量為1。5~3噸/公頃。施入的有機肥一定要充分發酵,最好與複合肥一起使用,使用市場上供應的農用生物有機肥和微生物菌肥效果更好。

(2)礦物肥。研究表明,礦物肥料對土壤改良具有明顯的效果,一方面礦物肥本身所含的微量元素可以對土壤養分進行補充,另一方面對土壤的物理性質進行了改良,從而有助於土壤養分含量平衡和土壤性質穩定。與常規施肥相比,施加礦物肥能使土壤容重降低,孔隙度增加,有效矽、有效鉀含量及土壤酸鹼度提高,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產品的品質。目前農業種植與水產養殖上都研製出了適合不同品種的礦物肥料,可以選擇使用。

以上是河蟹養殖池塘前期底質改良措施,養殖期間主要是透過增加溶氧、使用化學和生物底改產品、定期攪動池底、殺菌、套養底棲魚、控制水深、種植水生植物等方法對底質進行調控。

Tags:土壤池塘河蟹養殖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