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農業

肅順與恭親王的矛盾,咸豐帝的遺詔,為何能讓恭親王的遺詔成真呢?

由 常棣tandy 發表于 農業2021-05-29

簡介這個迴鑾方案對八大臣極為不利,兩宮太后先期回京,可與奕訢等人安排發動政變

趙光文的字多少錢

我是棠棣,一枚歷史愛好者。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談古論今,縱論天下大勢。君子一世,為學、交友而已!

一、肅順與恭親王的矛盾

英法聯軍離開北京後,奕訢終於沒有看到咸豐帝的迴鑾,卻見到了他的遺詔,等來了他的死訊。遺詔是咸豐十一年七月十七日發至北京的,頭一天得知其病危的訊息,並見到咸豐帝的兩件諭旨,一件是立載淳為皇太子的諭旨,另一件是宣派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右瀛為贊襄一切政務顧命大臣的諭旨。

肅順與恭親王的矛盾,咸豐帝的遺詔,為何能讓恭親王的遺詔成真呢?

同日還接到咸豐帝的另一道諭旨,即安排咸豐帝的喪儀,其中明言奕訢不必前往熱河奔喪,只派陳孚恩前往行在。

七月十八、十九兩日得到的幾道諭旨,使奕訴失望而憤恨。

這些諭旨究竟出自咸豐帝還是肅順等人,奕訢是表示懷疑的。如果說立太子、派顧命的諭旨是咸豐帝所擬,而安排喪儀的詔書就肯定不會是咸豐帝之授了。

既然肅順等敢以皇帝之名擬喪儀之詔,那麼安排顧命等折不是他們的矯詔也一定是他們的參與或攛掇。作為咸豐帝的血親,未列顧命都是不合常理的,況且遺詔幾乎不提奕訢的好處,只言隨扈大臣“和衷共濟”的功勞。

更讓他惱恨的是,他曾懇切地要求去看望病中的皇兄即久離京師的皇帝,而被再三拒絕,如今皇帝逝世了,他連前往奔喪的資格也被剝奪了。

肅順與恭親王的矛盾,咸豐帝的遺詔,為何能讓恭親王的遺詔成真呢?

如此顯眼的問題,誰都看得出。幾天後熱河便有人向奕訢密報,遺折是肅順等顧命大臣“承寫”的。接著就有不少流言,皆說肅順等人作了手腳,排斥了恭親王。

奕訢明白,排斥他的自然也包括咸豐帝,但他如今恨的是肅順,皇帝已死,愛恨皆無所謂了。

二、慈禧和慈安的被逼結盟

恭親王奕訢與咸豐帝、肅順等反覆齟齬爭鬥的同時,熱河行宮內的另一位發動政變的主角葉赫那拉氏更是焦急不安。

咸豐帝死後,顧命大臣控制了政局,對她來說是一個致命的打擊。她心裡很明白,如果肅順一夥真正執掌政柄,不僅沒有她的政治地位,恐怕連生命安全亦無保證。誠然,當今天子是她親生的,也是她和咸豐帝惟一的兒子。

她曾因生此子母因子貴,被晉為貴妃。但她更清楚,肅順等人卻非賢良溫和之輩。

她曾風聞咸豐帝生前,肅順曾建議咸豐帝仿行漢武帝殺母留子的鉤弋故事,免得日後皇太后專權。據傳,鉤弋故事因咸豐帝的側隱之心沒有重演,但咸豐帝死後肅順掌握了政柄,這對她的威脅之大,是可想而知的。

為了日後的政治權利,更為了眼前能保住生命,她決心和肅順集團以死相搏。

以肅順為首的政敵是強大的,以一女子要打敗強大的對手根本不堪聞問。眼前的盟友是慈安太后,但慈安太后生性安靜、隨和,毫無政治慾望。肅順等人非常跋扈,自咸豐帝死後他們出入禁宮,不把兩宮皇太后放在眼裡,使慈安太后極為不滿。

加上慈禧太后的極力拉攏,慈安太后也不知不覺地被捲進了這場驚心動魄的權力鬥爭中。

肅順與恭親王的矛盾,咸豐帝的遺詔,為何能讓恭親王的遺詔成真呢?

十八日,在舉行完皇帝大殮奠禮後,以6歲的小皇帝名義尊稱葉赫那拉氏為皇太后(前一天已尊鈕祜祿氏為皇太后)。接著。

八大臣依禮見兩宮皇太后時,提出關於以後詔書的處理方式。肅順提出奏章皆由八大臣共同處理,不呈太后閱覽;諭旨由八大臣擬定,請太后鈐印,但無“硃批”權,不得更改。這就是說,太后無任何處理奏摺和諭旨的權力,僅僅是掌印工具而已。

兩宮太后不同意,堅持奏章由八大臣呈進太后批閱,諭旨亦必須由太后認可,而後方可鈐印生效。經過一番爭論,八大臣方認可。

既然奏章和渝旨的審批權由太后分得了一半,而諭旨上又得加蓋“御賞”和“同道堂”兩方大印才可生效。

“御賞”在咸豐生前已賜予鈕祜祿氏掌握;“同道堂”賜予皇位的惟一繼承人載淳。慈禧太后深知這顆印章的分量,因此在咸豐帝死後立即把屬於兒子的“同道堂”章抓在自己手裡。兩宮控制了大印,這就使八大臣的權力受到了有力的鉗制。

而經過爭議,諭旨與奏摺又要由兩宮皇太后與顧命八大臣共同處理,實際上在熱河行宮已產生了顧命與垂簾的雙重體制。

肅順與恭親王的矛盾,咸豐帝的遺詔,為何能讓恭親王的遺詔成真呢?

肅順等人以為即使放點權給慈禧太后也沒什麼了不起,當時她只有27歲,而慈安僅僅25歲。這兩個年輕女子不諳政事,肅順等人不放在眼裡。然而,由於他們判斷的失誤,造成了永難挽回的後果。

三、慈禧、慈安與恭親王的結盟

慈禧太后知道,僅靠她與慈安太后的力量,確實難與八大臣等抗衡,她們必須有強有力的援助結為同盟,才有推翻肅順集團的可能。

她知道首先能結為同盟的便是恭王奕訢,必須設法與恭王密商,議成大事。但是,八大臣一直阻撓恭王前往熱河,這就必須推翻八大臣的阻擋,使恭親王前來熱河。

一是因為兩宮皇太后的抗爭,再是八大臣權力再大,總不讓恭親王依禮前往熱河弔唁異母亡兄咸豐帝是不可能的,這是違反君臣禮制和親情的,八大臣只好同意了恭王前往熱河行宮。

七月二十五日(8月30日),恭親王奏準赴熱河叩謁梓宮。

八月初一日(9月5日),恭親王到達熱河,在“伏地大慟”之後,又獲得兩宮皇太后單獨接見之機會。

肅順等原想阻止,恭王自請由載垣、端華等與他一起入見,反而讓八大臣放鬆了警惕,遂給了親王與太后密謀之機。

這次密謀對辛酉政變的發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召見了“一時許”,即兩個小時左右,這麼長時間的密謀,已把將來推翻八大臣,發動宮廷政變等計劃謀定了。

肅順與恭親王的矛盾,咸豐帝的遺詔,為何能讓恭親王的遺詔成真呢?

其內容從兩宮皇太后方面說,揭露肅順集團的跋扈情形,要求恭王聯合京內大臣,誅滅肅順及其黨羽。她們的表示及切齒控訴,給恭親王發動政變下定了最後的決心。而恭親王則向她們交待了逮捕肅順等人的大體計劃和成功的可能性。

最終,恭王認為下手的地點必須在北京,因為恭王的力量和佈置全在北京;再是向她們說明北京的外國人不會干預阻撓他們逮捕肅順,更不會對她們有什麼冒犯行為。

奕訢信誓旦旦向兩宮太后表示:“外國無異議,如有難,唯奴才是問。”奕訢留熱6天。在這6天中,他力圖給肅順等人平和之感;而暗中卻在偵察肅順集團的虛實。總之,奕訢來熱河謀定了政變計劃,卻給肅順等人“所行均愜人意”的印象。

奕訢回京前,勸兩宮“主持堅定”,早定回京日期。而在他回京之前已得到太后回京的大約日期,即為九月初或再晚一些。

四、奕訢在北京的謀劃與兩宮聽政的合理性

奕訢返京之前,已組織起了政變的班子。實際上,咸豐帝一死,繼位的載淳年齡尚幼,凡有一定地位的軍政大臣都在選擇著自己未來的立場。

而在親王中奕訢最有影響,肅順又很跋扈,所以多數都選擇了奕訢,“朝士不滿端、肅者較多”。在留京辦事的一年多里,奕訢已把一大批大臣團聚在自己的周圍,如桂良、文祥、寶黎、賈楨、周祖培、趙光、翁心存等。這些人或是大學士,或為總理衙門大臣,或為各部尚書侍郎,皆朝中舉足輕重者。而在軍隊方面有手握京畿兵權的勝保,他曾為肅順等人所打擊,屢上奏摺對肅順等予以攻擊不遺餘力。

肅順與恭親王的矛盾,咸豐帝的遺詔,為何能讓恭親王的遺詔成真呢?

如今不待朝命即率兵回京,屯駐京郊密雲,把軍隊向熱河延伸佈置,顯然把矛頭指向了肅順等人。其他如刑部尚書綿森、兵部尚書沈兆霖等,以及一大批軍機章京,無不站在奕訢一邊,都想推倒肅順集團。

在奕訢即將離熱之際,大學士周祖培囑託門客李慈銘檢索歷代賢后臨朝先例進呈,這是政變發動的序幕,明顯是要為太后垂簾聽政找根據。

李慈銘遂列舉出漢代和帝皇后、順帝皇后、晉代康帝皇后、遼代景宗皇后、興宗皇后、宋代真宗皇后、仁宗皇后、英宗皇后,計8位臨朝皇后的事蹟,書其名曰《臨朝備考錄》,以影射今日政局亦當實行垂簾。

隨之,周祖培又示意董元醇直接上書,請求“太后垂簾,親賢夾輔”,明顯是要求太后垂簾,由奕訢輔政。

初七日,即奕訢回京離開熱河那天,八大臣宣佈次年建元“祺祥”詔令,以此抑制董元醇的奏摺;同時明發上諭,把不待君命即離開直隸北上熱河的勝保“交部議處”;卻向僧格林沁發去一函,示意他也可模仿勝保,例外地前來熱河(咸豐病死後,曾發過不許帶兵大員奔喪的廷寄),這又顯然是拉攏僧格林沁,以對抗勝保。

董元醇的奏摺是這場宮廷鬥爭的引線。初九日,董折遞上,兩太后得此折留中不發;肅順等催要董折,兩太后扣住不放。

八月十一日(9月15日)兩宮太后攜幼帝特召八大臣舉行贊襄政務王大臣會議,明確表示準備接受奏摺要求,實行垂簾制度,於是,雙方開始了短兵相接。

肅順等聲稱“本朝無太后垂簾故事”,“祖制不可違”,主張嚴加批駁董元醇的奏摺。

肅順與恭親王的矛盾,咸豐帝的遺詔,為何能讓恭親王的遺詔成真呢?

載垣等直言:“臣等系贊襄幼主,不能聽命皇太后,請皇太后看折亦為多事。”杜翰也毫無顧忌地言稱:兩宮若聽信垂簾之言,“臣不能奉命”。在這事關生死的爭鬥中,八大臣根本不把寡母與孺子放在眼裡,亦不顧人臣之禮數。

慈禧太后聞言見狀,只氣得“手顫不已”。肅順等人更加恣意咆哮,“聲震殿陛,天子驚怖,至於啼泣,遺溺後衣”。

小皇帝嚇得把尿撒在慈安太后的衣服上,八大臣依然毫不留情,仍逼迫兩宮擬寫諭旨,明發上諭痛駁董元醇。慈禧太后只好發下董折,讓八大臣擬旨。

初稿由軍機章京擬出,八大臣閱後認為尚未達意,乃由焦瀛修改重擬。焦稿措辭凌厲,咄咄逼人,一層仍申祖訓,強調垂簾之非;二層批駁簡派親王輔弼,違反咸豐帝遺詔,“是誠何心?所奏尤不可行”,把矛頭直接指向奕訢。

兩宮閱後,拒不加鈐,諭旨仍是遲遲難得下發。鄭親王端華憤怒地面見兩宮皇太后,兩宮只說:“留著,明日再說。”第二天,兩宮仍舊堅持不加印。而八大臣便以集體罷職不辦事相威逼,封建政權的中樞機器停止了運轉。

慈安太后見事態嚴重,堅持到中午,只好勸說慈禧太后在諭旨上蓋了印。八大臣取得了第一回合的勝利,個個笑逐顏開。

五、肅順等人的大意

正當八大臣陶醉於勝利的喜悅之中時,奕訢與兩宮太后正作著發動政變,除掉他們的準備。

以後的一段時間,熱河、北京都出奇的平靜。

八月十四日晚間,勝保抵達熱河,叩謁梓宮,此前曾上折要求給予處分,承認自己違背體制。他既不要求見太后,亦未被太后召見。勝保是奕訢、慈禧太后發動政變的軍事後盾,尚如此順服,八大臣更是放心了。

回到北京的奕訢,也只談梓官即將還京,皇太后及新皇上聖體均甚健康,絕口不提垂簾之事。已退休的前大學士祁雋藻從保定寄來函件,申說垂簾不合清朝家法,奕訢也不予解釋,似乎是承認了要求垂簾的錯誤。

於是,京中臣工也開始談論垂簾之非,董元醇或將遭嚴譴。就連奕訢的身邊心腹也以為垂簾之事將罷,垂頭喪氣起來。

肅順與恭親王的矛盾,咸豐帝的遺詔,為何能讓恭親王的遺詔成真呢?

京城的平靜傳到熱河,八大臣心裡更踏實了,於是,便放手做回京準備。

九月四日,兩宮太后諭令端華補授工部尚書、步兵統領、熱河行在步兵統領。這個舉措可能意在進一步穩定八大臣而行韜晦之計。但端華受命後,卻與載垣、肅順面見太后,以所兼差務繁忙,要求減去兼職。

他們的本意在於自謙,或表功報苦,卻正好給了慈禧太后一個機會,她迅速明發上諭,同意肅順等人所請,免去端華的步兵統領、肅順的管理理藩院、載垣的套儀衛上虞備用處等職,而步兵統領當即由慈禧太后委任給奕譞,如此輕而易舉地奪回了京城禁軍的兵權。

八大臣已擬定了回京日期,為九月二十三日辰時。

迴鑾日期既定,嫉妃們陸續離開熱河,在他們向兩宮辭行時,兩太后曾哭著說:“若曹幸自脫,我母子未知命在何所?得還京師相見否?”這反映了慈禧太后等發動政變前的緊張心態,究竟鹿死誰手,確難預測。

人員由熱河的回京安排,是小皇帝與兩宮太后在承德麗正門外恭送梓宮登輿,然後由小道迅速回京,以便在京師準備迎接威豐帝的靈樞。

八大臣中的載垣、端華、穆蔭、杜翰亦隨小皇帝及兩宮太后先期回京,而肅順等隨扈梓宮緩行。

這個迴鑾方案對八大臣極為不利,兩宮太后先期回京,可與奕訢等人安排發動政變;而八大臣中的魁首肅順卻不得與載垣等一同返京,這就給慈禧太后、奕訢發動政變造成了極佳機會。

肅順與恭親王的矛盾,咸豐帝的遺詔,為何能讓恭親王的遺詔成真呢?

在京的奕訢也佈置好了一切,他以兩宮太后的名義,命令步軍統領、神機營統領、前鋒護軍統領進入戰鬥狀態,覆命勝保率兵迎駕。

九月二十三日,一切按預定計劃進行。

九月二十八日,肅順還伴隨著浩浩蕩蕩的扈樞車馬,蹣跚前進在熱河至京師的黃土大道上時,兩宮太后帶著小皇帝已抄小路安然抵達了京城。脫離險境的兩宮太后對著郊迎的京中諸臣涕淚滂淪,哭訴肅順等人跋扈不臣的種種罪狀。在京諸王、大臣聽罷兩宮哭訴,無不義憤填膺。

當週祖培問道“何不重治其罪”時,慈禧太后還假說:“彼為贊襄大臣,可輕予治罪乎?”其實,拿問肅順等人的方案,早由慈禧太后、奕訴等策劃妥當了。

咸豐十一年九月三十日(1861年11月2日),是慈禧太后與奕訢聯合發動辛西政變的日子,也是決定中國以後半個世紀歷史發展的日子。要說這次政變的影響,自然是深遠的。

其中最主要的方面,是慈禧太后從此登上中國歷史舞臺,由與奕訢的聯合執政,到後來的獨攬大權。在封建專制時代,執政者的個人思想、意志、作風等對國家起著決定作用。

所以,慈禧太后透過這次政變控制中國政權數十年之久,她的作風與作為對中國歷史發展的影響之大,是眾所周知的。

沒有這次政變和慈禧太后在政變中的勝利,中國以後的歷史,至少不會與慈禧太后統治時期一樣。

六、為何八大臣鬥不過慈禧

有人願把奕訢、慈禧集團與被推翻的肅順集團相比較,去分析辛西政變的影響。因為肅順集團尚未掌握政權就被推翻,如果他們執政究竟會怎樣,是說不清楚的。

肅順在朝時,是咸豐帝倚重的人物,他曾對封建政權中的腐敗和積弊,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清除,其作風之凌厲,執法之嚴猛,在當時是威震朝野的。肅順的懲治腐敗無論對鞏固封建統治,還是對風氣好轉,都有一定積極意義。

但肅順為人驕橫,擅作威福,執法過猛,他的舉措令朝臣惴惴不安,關係緊張。而奕後則精明強幹,但“舉止安詳,儀表清超”,沒有肅順那般咄咄逼人的氣度。然而慈禧太后貪婪的權欲,陰毒的手段,腐敗的作風都遠遠超過肅順。

奕訢集團與肅順集團之間最突出的不同之處,是對外政策和意識的相異。肅順集團所以攛掇咸豐帝逃往熱河而又拒不迴鑾,根本原因是他們代表了中國長期閉關鎖國的傳統。

他們認為中國的皇帝也是“統馭萬國”的天子,一切外國都是“僻居荒遠”的“化外”。外國人包括外國的皇帝、外國的公使與中國人不能平起平坐。因此在他們的思想中,完全沒有外交政策的基因,只要是外國,要麼是與中國不相干之國,要麼是向中國皇帝行叩拜禮的進貢之國。

肅順與恭親王的矛盾,咸豐帝的遺詔,為何能讓恭親王的遺詔成真呢?

馬克思當時曾評論過鴉片戰爭時的中國和外國,在《鴉片貿易史》一文中說:“在這場決鬥中,陳腐世界的代表是激於道義原則,而最現代的社會代表卻是為了獲得賤買貴賣的特權—這的確是一種悲劇,甚至詩人的幻想也永遠不敢創造出這種離奇的悲劇題材。

”馬克思所說的“這種離奇的悲劇”在於:“陳腐世界的代表”中國,遭受“最現代的社會代表”英國的侵略,“道義原則”卻是在“陳腐世界的代表”這一邊。而事實上,肅順集團便是擁有“道義原則”的“陳腐世界的代表”。

肅順與恭親王的矛盾,咸豐帝的遺詔,為何能讓恭親王的遺詔成真呢?

在侵略者面前,他們冷眼相視,表現出勢不兩立的“愛國”態度;然而,他們之所以成為“陳腐世界的代表”,又正好因為他們這種與外國勢不兩立的態度。

由於他們的偏見,造成了中國的封閉,造成了對外部世界的極度無知,而無知又強化了偏見,從而使他們產生了敵視一切外部世界的病態心理,他們雖然持有“道義原則”,在“最現代的社會代表”英法等國面前,只能被動挨打,只能氣得暴跳如雷,氣得避開而永不予相見。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關於歷史領域的話題或觀點可以【關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第一時間回覆。

Tags:肅順大臣咸豐帝熱河慈禧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