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農業

【山海經】常山是哪個朝代的?山海經對中國歷史文化發展有何影響?

由 常山樵夫 發表于 農業2021-05-27

簡介石階路是新修的,這石階路,全是由規則的長條方塊大理石鋪成的,從山底,一直修到山頂,並且是兩條,西側和南側各一條,我心裡一直在驚歎,三十多年前,我爬常山,連一條正兒八經的山路都沒有,全是走稍稍平緩的地方,穿樹叢,過草地,到山上,衣服上全是樹枝

常山屬於什麼市

2017年3月5日下午,我獨自一人登常山。

常山,位於諸城市城南十公里處的皇華鎮,山不甚高,僅二百九十七米,東西走向,是諸城著名的人文歷史景點。蘇軾《雩泉記》有“東武濱海多風,而溝瀆不留,故率常苦旱。禱於茲山,未嘗不應。民以其可信而恃,蓋有常德者,故謂之常山”句,方知常山名由來。

對常山,我並不陌生。還是三十多年前在諸城師範學校讀書時,五四青年節,學校裡組織登山比賽,登的就是常山,那是我第一次登常山,因為是比賽,上山下山都是匆匆忙忙,只是到了常山,爬上了常山,但對常山卻知之甚少。第二年,為了探秘古蹟,追蹤先人,和同學一起,用了接近一天的時間,遊覽了常山,對常山才有了大致的瞭解。不過,那時的常山,沒有路,也沒有任何建築,植被也沒有,光禿禿的,山上的平地,還種著莊稼。爬山的人幾乎沒有,差不多就只有我們兩個人。遠遠望去,空山孤寂,只有鳥兒偶爾飛過。後來來城裡工作了,爬常山的次數也就多了。

車停在常山腳下,這是新修的停車場。因為是週日,登山遊覽和鍛鍊的人特別多。這也反映了新社會百姓的生活,日子好了,有時間和精力遊玩了,也知道鍛鍊身體了。上山遊覽,客人要登記,打火機、火柴等火種物品是絕對禁止帶上山的,因為是春季,防火是大事,不能馬虎。

我沿著山西側的石階路,拾級而上。石階路是新修的,這石階路,全是由規則的長條方塊大理石鋪成的,從山底,一直修到山頂,並且是兩條,西側和南側各一條,我心裡一直在驚歎,三十多年前,我爬常山,連一條正兒八經的山路都沒有,全是走稍稍平緩的地方,穿樹叢,過草地,到山上,衣服上全是樹枝和雜草,還有不少的破洞,鞋子,也磨破了。現在的大理石路,石頭要提前預做好,一階一階背上去,再修好,這要耗費多少經費,再看看東側的常山文博苑,不禁感嘆,不是經濟迅猛發展的今天,和勤勞聰明的人民,是無論如何也做不到的。

石階路兩側,是茂密的松樹以及我不知名字的雜樹。山上水澆條件差,植物完全依靠雨水生長。只見有的松樹,屈曲盤旋,有的形狀怪異,但都旺盛生長,表現出頑強的生命力。在半山腰的東側,有一塊平地,地面全是突出的石頭,靠近懸崖邊,從石縫裡長出一棵松樹,有七八米高,樹幹微微向東傾斜,樹冠朝向東南,枝葉自然分成四層,不懼風吹日曬,在夕陽照耀下,巍然挺拔,聳立雲端。我上次登常山,就敬佩此樹,拍了照片,做了我微信的頭像。聯想到我們自己,也應該如松樹這樣,不懼困難,堅強勇敢的活著。

隨著不斷的登高,視野不斷開闊,遠遠望去,常山及周圍的景物逐漸清晰。常山下面,一條柏油公路,環繞山腳修建,汽車和行人可以環山而行;兩條上山的水泥路,分別從山正北側和東側,如綵帶一般,綿延曲折通到山頂,這兩條道路可以通汽車拖拉機,便於往山上運送物資,農民也由此運輸肥料和莊稼;兩條石階路,分別從西側和南側,直修至山頂,主要供遊人登山、鍛鍊;石階路東側,是高大宏偉的常山文博苑。近幾年,諸城的經濟飛速發展,政府有了錢,又有戰略眼光,就著手發展文化旅遊產業。這從常山的規劃建設上可明顯看出來。常山文博苑於二零零四年規劃,由民營企業投資數億元,歷經十年建設,於二零一三年十月落成。文博苑由大榮博物館、石雕藝術館、民間藝術品研究院等組成,是集文物和藝術品鑑賞為一體的大型文化旅遊觀光勝地,整個建築群依山傍水,採用宮殿式造型,秉承明清時期科學而完美的建築工藝,結構嚴密,錯落有致,由下至上共九個層面。整個文博苑建築面積九萬二千餘平方米,以收藏曆代佛像為主,兼藏其它文物,藏品數量驚人,號稱民間收藏第一館,建築規模、設計水平、和館藏文物,名聞齊魯。

天上突然出現兩隻小鷹,在天空中迎風翱翔。細看,樹叢裡不時有小鳥飛過。仔細向樹林看去,很多樹上掛著小木屋,那是護林人員為保護鳥兒建的人工鳥巢。人類保護鳥兒,鳥兒就多,反過來鳥兒滅蟲,又使樹木免遭蟲害。人與自然的和諧,在這裡表現的如此簡單,也間接說明了政府重視生態文明。

不一會,來到了山頂廣麗亭。這是一個六角小亭子,木瓦結構,最早建於北宋天聖年間,傳說蘇軾登常山時寫下了《登常山絕頂廣麗亭》,詩云“西望穆陵關,東望琅琊臺,南望九仙山,北望空塵埃……”廣麗亭,以及常山,因此名揚四海。當然,原建築早已損毀,這是新修建的,很是粗糙,不管怎樣,也是平添了一個景點。

登常山,不得不說蘇軾。蘇軾在北宋神宗朝中為官時,因反對王安石變法遭排擠,於熙寧四年(1071)被命通判杭州,熙寧七年(1074)改知密州郡州事。政治上的落魄並沒有讓他頹廢,他深愛密州的山水風光,許多成為他筆下的生動素材。“漫說山東第二州,棗林桑泊負春遊”“半城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前瞻馬耳九仙山,碧連天,晚雲間,城上高臺真個是超然”等詩句,生動地描繪了密州美好的自然景色。蘇軾在諸城任職期間政績顯著,時諸城土地貧瘠,境內扶淇河經常鬧水患,百姓生活艱辛。蘇軾上任後,在城南修了大堤,解決了水患問題。次年秋,蘇軾和同僚一起去黃矛岡打獵,因擔心西北邊境之危,湧起了“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報國豪氣,寫下了千古絕唱《江城子·密州狩獵》,從此宋詞誕生了一個新的流派——“豪放派”。第三年秋,在城西北角修建超然臺,閒暇之時,常登臺遠眺。中秋佳節,登超然臺,思念親人,寫下了《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這首詞表達了詩人的苦悶與超越的意識,成為流傳千古的名篇。後,離開諸城。蘇軾為諸城增添了亮色,而諸城的山水也為造就曠古的豪放派詞人做出了貢獻。

再往東走,接近山頂,道路相對平坦,山北坡平緩,但山南坡,卻是陡峭的山崖,低頭看去,山如刀劈斧削一般,筆直到底,令人驚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路南側,有一個石碑,寫著“洞賓道”,背面碑文大意是,神仙呂洞賓從此道登常山,賞識讚歎常山美麗,此道因此得名。對此,我不以為然,疑之。各地景觀,初建時,為吸引遊客,增強神秘性,多以此道宣傳推介,家鄉人也簡單重蹈了一下舊轍罷了。

山的最高處,有一座安華塔,基座兩層,塔十三層,我不懂佛道,沒有細看,但塔層間,填滿了遊客亂扔的石頭,甚至還損壞了塔的鬥角,致使安華塔毫無美觀可言,我的反應是,我們很多人的素質,與文明社會是極不相稱的。

在山上,聽工作人員說,北坡山腰處,當年還有雩泉亭。雩泉,乃常山北坡澗中一古泉,泉水很旺,“汪洋折旋如車輪,清涼滑甘,冬夏如一。餘流溢去,達于山下……”當年,蘇軾執密州時,逢旱年,會率吏來此為百姓祈雨,多靈驗,就寫了《雩泉記》,後鑿井修池,水為民用,修建了雩泉亭。歷經滄桑,今亭已無存,但雩泉尚在,仍作水井。因為山路陡峭,我沒有下去親眼觀看雩泉,但我為當年蘇公的行為感動。一千年前封建社會的一個官吏,能時時處處為百姓著想,留下千古美名,這讓我們時代的人深思、汗顏。

山上風大,氣溫低,加上天色已晚,遊人多數下山了,我也隨著人群,慢慢走下山來,歸家,仍然浸潤在登山的興致中,以一首五律《春遊常山》(新韻)紀念。常山坐正南,古密臥濰川。東望海濤湧,西聞麥黍鮮。蘇公圍獵地,呂氏靜修庵。莫論興亡事,疾身築夢篇。

2017年3月6日

Tags:常山諸城蘇軾文博苑石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