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農業

感動海南丨吳達程:為了那些特殊的“家人” 感動海南2022

由 身邊24小時 發表于 農業2022-11-29

簡介住在建新街一巷的韓阿婆、在醫院工作的琴姐,她們的年齡不同、收入不同,殘疾程度也不同,可是在吳達程的心裡,她們都是同樣需要幫助的街坊,都是值得拿出時間、用心關愛的特殊的“家人”

老黃牛有什麼樣的品質

感動海南丨吳達程:為了那些特殊的“家人” 感動海南2022

今年4月,吳達程送別偏癱十年的父親。這十年裡,吳達程和姐姐、母親一起,照顧偏癱的父親,為他擦身,喂他吃飯,直到父親安靜地臥在房間裡,走完這一生。

事實上,吳達程與父親之間,並沒有直接的血緣關係。“家人”這個詞,在吳達程看來,從來也不僅僅依靠血緣來維繫,對父親如此,對社群的46位殘疾街坊也是如此。

感動海南丨吳達程:為了那些特殊的“家人” 感動海南2022

吳達程。賀立樊 攝

屬於海口市秀英區秀海社群的46位殘疾街坊,是秀海社群殘疾專管員吳達程每天的工作重心。住在建新街一巷的韓阿婆、在醫院工作的琴姐,她們的年齡不同、收入不同,殘疾程度也不同,可是在吳達程的心裡,她們都是同樣需要幫助的街坊,都是值得拿出時間、用心關愛的特殊的“家人”。

藏在表格裡的關愛

第一次見到愛容阿姨,是幾年前的一個上午,吳達程為愛容阿姨的丈夫慶清叔辦理新的殘疾補助申請。慶清叔雙目失明,行動不便,只能由愛容阿姨代為送交材料。

愛容阿姨個頭敦實,普通話不太利索,見到吳達程,不知道該說什麼,只好一個勁地說“謝謝”,把手裡的材料全部遞給吳達程。

接過材料只是一瞬間的事,吳達程後來才知道,慶清叔失明之後,夫妻倆搬回老家村子居住,為了送交這份材料,愛容阿姨需要倒幾趟車,來回兩個多小時的路程。

人戶分離,並不是個例。“整個秀海社群共有46位殘疾街坊,其中10位街坊已經在外地居住,但是戶口還在秀海社群。”2014年,吳達程成為秀海社群殘疾專管員,日復一日與殘疾街坊的接觸中,他漸漸明白各項殘疾補助的重要性。

針對殘疾學生的專項補助,每人每學年大約可以領取2000元至3000元左右,對於患有智力殘疾的11歲男孩小恆(化名)一家而言,這是一筆能夠救急的補助。

幾年前,在吳達程的幫助下,小恆領取殘疾學生專項補助,進入特殊教育機構就讀。這些年裡,小恆的情況得到明顯改善,脾氣不再暴躁,甚至還能與吳達程進行簡單交流。

除了殘疾學生專項補助,還有殘疾困難家庭補助、重度精神殘疾補助等專項補助。每一項補助,都需要家屬攜帶材料到社群進行辦理。

“這些補助很重要,看似不是鉅款,一筆一筆積少成多,能夠真正幫助到殘疾街坊。”每一次,愛容阿姨風塵僕僕地趕來,嘴上不說辛苦,吳達程看在眼裡,心中百感交集。

那時,吳達程還在照顧偏癱的父親。照顧一位殘疾人、照顧一位失去自理能力的家人,這種滋味,吳達程深有感觸。

每一位殘疾家庭都需要關愛,可是規定不能更改,路程無法縮短,面對這10位不住在社群的殘疾街坊,吳達程能為他們以及他們的家人做些什麼?

吳達程的大學專業是會計學,曾經做過行政工作,與一份份文件打交道。做起電子表格輕車熟路的吳達程,突然意識到,答案也許就在這張表格裡。

殘疾補助的申請材料分為殘疾人情況表、監護人情況表、殘疾情況說明等,吳達程把46位殘疾街坊的紙質材料全部輸入電腦,花了好幾個星期的時間,終於將材料電子化。

愛容阿姨再也不必為了一般補助的申請來回奔波,10位居住在外地的殘疾街坊,以及這背後的10個家庭,省去了路程和精力。

然而,吳達程的工作變多了。相關的材料每年都得更新,吳達程只能一次次家訪、一次次錄入,把相關政策背得滾瓜爛熟,就連秀海社群黨支部書記、主任林梅也豎起大拇指:“社群殘疾街坊補助政策這方面,大家都得請教吳達程。”

一次又一次的更新與錄入,既是工作,也是在幫助46位特殊的“家人”。

感動海南丨吳達程:為了那些特殊的“家人” 感動海南2022

吳達程。賀立樊 攝

以“家人”的名義

身為秀海社群殘疾專管員,吳達程不必親自上門照顧殘疾街坊,他的“照顧”更深層次,代表著社會對於特殊群體的關愛。

“自上而下,貫徹各級政府和團體對於特殊群體的扶助;自下而上,反饋特殊群體的切身需求。”渠道的兩端,都是相互的關愛,吳達程在這其中,感受更深。

琴姐是一位下肢殘疾的街坊,在一家醫院從事護理工作,收入有保障,平時使用一臺電動輪椅。今年初,琴姐聯絡吳達程,想要申請一臺輪椅。吳達程很疑惑:“您不是有一臺電動輪椅嗎?”

琴姐沉默了一會兒,小聲說:“我沒申請過輪椅,按規定應該可以申請。”確實是這樣,吳達程沒辦法,只好為琴姐申請一臺輪椅。

輪椅送到之後,吳達程卻一直沒有看見琴姐使用它。一次偶然,吳達程發現醫院裡的一位殘疾患者坐在這臺輪椅上。

“治病已經花了很多錢,用我的名額申請一臺輪椅送給人家,就當是幫個忙。”兩人並沒有血緣關係,琴姐卻能像家人一樣為對方考慮。一臺輪椅走過的路,成了全社會對於特殊群體的關愛之路。

2019年的中秋節,吳達程挨家挨戶給殘疾街坊送月餅。80多歲的德蘭阿婆笑著接過月餅,小聲地提出一個請求:能不能幫她申請一臺帶有坐便器的輪椅?

一臺帶有坐便器的輪椅並不便宜。德蘭阿婆行動不便,每次大小便,都得依靠家人幫忙。從輪椅上抬起來,抬到坐便器上,每次都是一番折騰,家人辛苦,德蘭阿婆更辛苦。

吳達程點了點頭,記在心裡。考慮到殘疾人群體的實際需求,每批次器材的申請時間比較靈活,並不定期。吳達程每隔幾天聯絡街道辦、殘聯等單位,最終確定申請輪椅的手續和時間。

幾個月之後,德蘭阿婆收到一臺帶有坐便器的輪椅,她終於能夠少一分折騰,家裡的經濟也能少一分壓力。

從那時起,每次家訪,德蘭阿婆總要向吳達程展示這臺輪椅,感謝他解決一個大煩惱。一年之後,德蘭阿婆安然離世,這臺輪椅,伴她度過了人生最後的時光。

“就像家人一樣,互相幫助。”琴姐常常詢問吳達程,工作上需不需要特殊群體幫忙?去年,秀海社群殘疾人協會成立,陪著吳達程忙前忙後的,是琴姐,是46位殘疾街坊和他們的家人們。

吳達程想謝謝大家,街坊們卻笑著說,都是一家人,何必這麼客氣。“家人”的概念從來不用血緣來界定——這是吳達程可以確定的事,只要互相關愛,就能成為家人。

世間唯一的家

最初只是為了找一份時間相對自由的工作,好讓吳達程可以分出時間製作模型——這是他的業餘愛好,最高月收入可以達到五、六千元,遠遠高於殘疾專管員的工資。

可是8年之後,35歲的吳達程早已沒有製作模型的時間。模型零件被束之高閣,落滿了灰,桌面上,殘疾街坊的資料檔案取而代之,心裡想的也不再是某個零件的拼裝方法,而是什麼時候該為街坊們申請補助、哪位街坊還需要器材、下次該去誰家家訪……

忙碌一天,吳達程回到家裡,也回到這段旅程最初的起點。

吳達程的姐姐是一位殘疾人,左眼失明。8年前,正是得益於一項照顧殘疾家庭的政策,吳達程成為秀海社群的殘疾專管員。

2012年,吳達程的父親出現中風,導致左側身體偏癱。2016年,父親二次中風,生活徹底無法自理。吳達程的母親患有腰部疾病,照顧二老的重任,落在吳達程和姐姐身上,而視力障礙的姐姐同樣需要關心。

為父親擦身,給父親餵飯,吳達程和父親之間,相差40多歲。喜歡模型的兒子,愛聽瓊劇的父親,兩人沒有太多共同話題。父親總是對他說:“做一個不偏不倚的人。”

兒時的吳達程,幾乎是一位“網癮少年”,沉迷網路遊戲。父親軟硬兼施,終於把他從網咖牽出來,牽回學校,牽進大學。成為殘疾專管員之後,無論幫助了多少殘疾街坊,吳達程也很少從父親那裡得到讚許。表揚很少,督促很多,父親還是那句話:“做一個不偏不倚的人。”

父親的變化,大概從去年冬天開始,吳達程漸漸發現,父親變得不愛活動,總是一個人坐在房間裡,說話很慢,動作很慢,整個人都變得很遲緩。吳達程陪著父親說話,擦身時講工作的故事,餵飯時講點街坊的見聞。父親只是默默聽著,靜靜看著吳達程。這目光直到今年4月,84歲的父親慢慢合上雙眼。

同住在建新街一巷,87歲的韓阿婆看著吳達程長大。2019年,韓阿婆突發腦梗,從此臥床不起。每次上下班途中,吳達程總要去看看韓阿婆,她是社群在冊的殘疾街坊,也是另一個沒有血緣的“家人”。

感動海南丨吳達程:為了那些特殊的“家人” 感動海南2022

吳達程與韓阿婆。賀立樊 攝

每次見面,韓阿婆叫他“阿程”,琴姐叫他“小吳”,小恆叫他“吳叔叔”,愛容阿姨還是一個勁地說“謝謝”。德蘭阿婆不在了,她和吳達程的父親一樣,活在他的記憶裡,每次想起他們,都能想到那些溫暖的事情。

那些溫暖的事,無關肢體的健全,無關活動能力,只關乎一顆溫暖的心。為世間唯一的家,增添更多溫馨。

【來源:南國都市報】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Tags:吳達程殘疾街坊輪椅阿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