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農業

從《人間失格》說關於“弱者和弱者”

由 雨中談當代文學 發表于 農業2022-11-28

簡介我想說的是,像《人間失格》這種只能讓某些讀者產生共鳴的作品,沒有多大意義

泡遺清效果怎麼樣

首先說明一下,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作品《悠悠歲月》,我就看了一章多一點,所以不能隨意下定論說這部小說寫得怎麼樣(比如寫得差還是好)。所以我之前的結論肯定不正確。

文學這件事,教“寫作”容易,但是評論一部小說好壞不容易。或者說,一部小說應該怎麼寫,才會更好——評論這件事不容易。有

朋友在我文章下面評論說,好的小說就是一個好故事,所以好小說不是教育大家,也不是教大家如何認識自己。

這種認識,當然是錯的。小說承擔著一種“教育責任”,但是好的小說要在“教育和不教育”之間做個平衡。作家既不能自以為是地教育讀者,但也不能徹底放棄教育的責任。

有人認為“小說不是教育大家”,只不過是人云亦云的教條主義。魯迅的小說難道沒有“教育”意義?《駱駝祥子》沒有教育意義?

我又重複那句老話:

大家之所以覺得文學沒什麼用處了,是因為過往的文學作品,只具有藝術價值,不具有當下的意義

。就比如有些人不明某些事情的真相,就用“人血饅頭”來嘲諷別人——

魯迅活在現在,得被現在的讀者氣死。

從《人間失格》說關於“弱者和弱者”

說回主題吧。太宰治算不算弱者,我不評論。葉藏算不算弱者,我也不評論。我想說的是,像《人間失格》這種只能讓某些讀者產生共鳴的作品,沒有多大意義。

弱者認為一部好作品就是要讓他產生共鳴。但是弱者與弱者之間的共鳴有什麼意義呢?

另外一個例子就是《少年的你》,也讓某些人產生了共鳴。

很多人所謂的共鳴,就是他經歷過的事情,你也經歷過。你們共同經歷過一件事,所以你們的痛苦是一樣的

。但其實這樣的共鳴,只能弱者自己更弱,不會讓弱者變得更好。弱者在一起無非就是訴苦,但是某些弱者很大程度上都沒有本事,有本事了還叫弱者嗎?沒有本事,無論在工作上還是在婚姻上,都會遇到挫折。但是強者絕對不會把自己的利益白白讓給弱者。

我能說這樣的話,自然是因為我是有某些體會的,而不是看了某本書而得出的結論。一個人得出某些靠譜的結論,靠的不是自己的想象,而是結合自己經驗加上自己的思考。

我遇到一些跟我有共同經歷的人,但我跟這樣的人並不能產生共鳴。弱者只會發牢騷,埋怨,發洩痛苦。他發洩痛苦是為了讓別人同情他(我自然也有這樣的經驗)。但其實這樣做,只會顯得自己懦弱無能,別人也看不起這個人。

別人可能會同情於你,但不會看得起你。

中國文壇上,現在的好作品,大部分都是寫以前的事情(二十一世紀以前)。因為以前的痛苦好寫,苦難就表現在表面上。你只需要把自己看到的事情放在一個故事框架裡即可。

現在呢,有什麼《心居》《消失的孩子》。據說作家盛可以的作品寫得也不錯,不過我沒看。我就看了看開頭,反正寫的是日常生活。好不好,好在哪裡,我當然也不知道。

至於反映弱者生活的作品,沒有好的

。大部分反映弱者的作品,都是哭哭啼啼的那種。比如《人間失格》啊,《房思琪的初戀樂園》啊(比《人間失格》強,但是也不是很好)。電影《少年的你》啊。等等。

Tags:弱者小說教育作品產生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