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農業

出門看夥伴,夥伴皆驚忙一一“打火”、“打夥”與夥伴

由 睿媽線上001 發表于 農業2021-12-14

簡介五、結語:“夥伴”是“打火”與“打夥”的延伸,既與人有關,也與火有關,大家一起打火,做飯,一起作戰,最後就成了親密的夥伴

出門看火伴的夥伴是什麼

昨天,在單位值班查完晚休後,已經是晚上十點半了,於是我對同事說,“我們打夥走吧!”同事笑笑說“打夥”這個詞很長時間沒有聽說了,沒想到你也這麼說。小時候在農村,大家常說“打夥”這個詞,但是自從工作後,已經很少說這個詞了。

但在古代作品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打火”一詞,僅僅一部《水滸傳》就至少出現了一百次。同時,“打夥”、“夥伴”也常見,下面我們來看一下這幾個詞的來源。

一、“打火”的來源

在古代,古人最早從儲存“天火”開始使用火,從此開始了食用熟食。再後來,古人從鑽木取火開始漸漸擺脫了懵懂狀態。在沒有火柴的時代,古人發明了陽燧取火,再後來開始用打火刀敲擊火石摩擦起火,以此來點燃木材或者其它易燃物,達到取火的目的,這就是“打火”的詞源。

出門看夥伴,夥伴皆驚忙一一“打火”、“打夥”與夥伴

從宋朝開始,人們出遠門是經常的事情,短則幾天,長則幾十天,幾個月。乾糧可以自己帶,但是燒熱水,做熱乎的飯菜,就要藉助店家的貴地了。為了適應這種需求,店家就提供打火,做飯的場所和機會,滿足落腳的人們的需求。

“打火”一詞,最早的就是把火打著的意思,元代作品《黃粱夢》有這樣一句話:

“兀那打火的婆婆,央做飯與我吃。”

這裡面的“打火”就是指用打火刀敲擊火石以取火,燒火。

膾炙人口的古典名著《水滸傳》中記錄宋江軍隊“

自有引火的藥頭、火刀、火等藏在身邊”

,其目的就是為了“打火”時使用。而《水滸傳》第五三回寫道:

“到五更時分, 戴宗叫李逵起來打火,做些素飯吃了。”

這裡的“打火”就是把火打著,然後開始做飯。可見,這頓造反,李逵做的是素飯,不是葷菜,看來早飯也比較簡單。

出門看夥伴,夥伴皆驚忙一一“打火”、“打夥”與夥伴

“打火”後來又演變成為旅途中做飯或者吃飯,投宿,例如元代《西廂記》第四本第四折:

“天明也,喒早行一程兒,前面打火去。”

這裡說去前面打火,自然是打火做飯的雙層意思,要不只打火不做飯為何要打火呢?

《水滸傳》第二回:

“不妨,如今世上人,那個頂著房屋走哩!你母子二位,敢未打火?”

這裡的“打火”指旅途中吃飯和投宿。

到了明代,《邯鄲記·入夢》:

“他家往來歇腳在我店中,也有遠方客商,來此打火。”

也是把“打火”也是延伸為吃飯住宿。《水滸傳》中“打火”一詞基本涵蓋了上面的幾層意思。

出門看夥伴,夥伴皆驚忙一一“打火”、“打夥”與夥伴

在當代,“打火”也指把機器發動起來的意思,同時也有把森林火災打滅的另一層意思。比如《掛起了防火旗》:

“他想起去年以後, 李大娘說過:‘以後風天誰弄火,非牽著他遊街不行。’”

二、“打火”與“打夥”

後來,“打火”還作“打夥”用,在中國古代,特別是北魏到唐代,軍中有種這樣的制度就是十人為一夥,

“十人為夥”

,稱為“火伴”,大家一起生火做飯,一起吃飯。這樣一起吃飯,一起協作的過程中,關係更加親密,情同兄弟姐妹,慢慢就成了“夥伴”。

出門看夥伴,夥伴皆驚忙一一“打火”、“打夥”與夥伴

《古今小說·楊謙之客舫遇俠僧》

:“你既與眾人

打夥

不便,就到我艙裡權住吧!”這裡“打夥”是結伴,合夥的意思,同樣的意思也體現在

茅盾《右第二章》:

“你也是打夥兒謀害阿祥的!你也有份,你不要賴!”

而《紅樓夢》:“

只要環老三在大太太跟前那麼一說,我找邢大舅再一說,太太們問起來,你們打夥說好就是了。”

這裡“打夥”就是大家或者是全體的意思:如果太太們聞起來,大家一起說到一處裡就行了。

出門看夥伴,夥伴皆驚忙一一“打火”、“打夥”與夥伴

在現代,打夥還有兩個意思,

一是結伴,二是容易相處

,比如“你和我一組,我倆“打夥”一起做”,此處“打夥”就是“結伴”的意思。而“這個人是真好,非常好打夥,”此處“打夥”就是“容易相處”的意思。

三、陽燧取火與火柴的雛形

在春秋戰國,古人已經懂得了利用光學原理,用陽燧這種點火工具來取火,《周禮注》中記錄:

“陽燧取火、鑑鏡取水,莽草燻魚,”

《考工記》也記錄:

“今司宰有陽燧,形如圓鏡,以取明火”

。如今有一件陽燧就收藏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出土自河南陝縣。

出門看夥伴,夥伴皆驚忙一一“打火”、“打夥”與夥伴

古人已經懂得好好利用陽燧或者是鑽木取火所產生的點點火星,把這星星之火點燃成足可以生活做飯的大火。我們生活在農村的老百姓有經驗,即使在用火柴點燃木塊做飯的過程中,也要有引火材料,比如鬆軟的紙片,或者是麥秸等,然後才能用小火去引燃更耐燒的木料等其它物品燃燒,最後達到大火做飯的目的。

古人會把松木弄成薄片,這種樹木自身容易產生油脂,易燃。被做成薄片的松木更易燃。還有的小蟲,他們的翅膀也非常易燃,捉住這種小蟲後,古人會用薄薄的松木片再加上諸如“枇蚧”這種有易燃翅膀的小蟲,來引燃火苗。

在已經發明瞭火藥和硫磺的明朝,就有了火柴的雛形:那就是把松木條浸泡在硫磺裡曬乾備用,或者是售賣。

出門看夥伴,夥伴皆驚忙一一“打火”、“打夥”與夥伴

南宋時期,出現了出售火柴的雛形的小販,陶宗儀《輟耕錄》記載的是杭州的售賣火柴的雛形的情況:

“杭人削松木為小片,其薄如紙,鎔磺塗木片頂分許,名曰發燭,又曰焠兒。蓋以發火及代燭也”。

在1852年,瑞典人距塔斯脫倫姆發明了安全火柴。以磷和硫化合物為發火物,用石蠟或松香浸泡的易燃的松木或者是白楊木,在塗上紅磷等物質的火柴盒側面上摩擦生火,安全程度提高。自此,人類取火歷史登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出門看夥伴,夥伴皆驚忙一一“打火”、“打夥”與夥伴

四、“打火”延伸為“夥伴”

在當代,老百姓口中也常常提到“打夥”或者是“夥伴”,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在治安不好的偏遠的農村,剛結婚小媳婦在男人不在家的日子常常找人“打火”。她們會在晚上邀請一個沒有出嫁的十八九歲的女子陪伴自己,給自己壯膽,在自己家過夜。

那時候,十幾歲的孩子,也常常與自己的長輩打火,比如寡居的奶奶或者是姥姥,與他們一起睡,陪伴的成分居多。

在古代生產力低下,靠人多力量大的年代,人們相互協作,相互幫助,才能更好地生存下去,做出更多更大的成就。所以一起打火的人,慢慢就成了夥伴,且夥伴尤其顯得重要。

出門看夥伴,夥伴皆驚忙一一“打火”、“打夥”與夥伴

花木蘭劇照

花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深入人心,

一個性格堅毅,孝心可嘉的不是男兒,卻勝似男兒的形象躍然紙上。《木蘭詩》中有這樣幾句話,

“出門看夥伴,夥伴皆驚忙,同行12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這朗朗上口的幾句話,表現了女子裝束的木蘭見到夥伴,也就是一起行軍打火做飯的同伴時的戲劇性的場面。在見到木蘭是女子時,木蘭的夥伴表現出的是驚訝,是讚歎。

五、結語:

“夥伴”是“打火”與“打夥”的延伸,既與人有關,也與火有關,大家一起打火,做飯,一起作戰,最後就成了親密的夥伴。

參考文獻:

《水滸傳》

Tags:打火打夥做飯夥伴陽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