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農業

古代墓葬形式識別指南

由 博物館看展覽 發表于 農業2021-12-08

簡介01豎穴土坑墓豎穴土坑墓這個名字聽起來很高冷,實際上它是中國古代最常見、現代人也最熟悉的一種墓葬形式

棺為葬具出現在什麼時期

能夠發掘墓葬,是考古工作最吊人胃口的地方之一。但關於墓葬形式的一些名詞往往晦澀難懂:亞字墓、中字墓、黃腸題湊墓……

這些墓葬到底是什麼樣子,為什麼叫這個名字呢?

不妨先來了解一下墓葬這個詞的意思。“墓”是指放置屍體的固定設施,“葬”則是指安置屍體的方式。在考古學上,二者常被合稱為

“墓葬”

我們比較熟悉的古墓葬,有很多采取的是土葬法。這種墓葬可以分為地上和地下兩部分:

地上堆土的部分稱作封土,簡潔一點的名稱叫“墳”。俗話說的“墳頭”“墳包”指的就是墓葬的地上部分。

古代墓葬形式識別指南

秦始皇帝陵的封土,十分壯觀

圖自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官網

相比地上的墳頭,更多考古學家願意關注墓葬的地下部分。雖然它是安放屍體的場所,有時會令人噁心或害怕,但體現了人們對“死亡”這件事的看法、態度,又能反映出文化傳統、精神信仰等更深層次的東西。

古代墓葬形式識別指南

宣化遼墓,張文藻墓後室,隨葬了一桌子食品

既然墓葬的作用這麼重大,它被分成那麼多形式、有那麼多稀奇古怪的名字,也是很正常的啦~接下來,小編就來帶您看看古代常見的墓葬形式。

0

1

豎穴土坑墓

豎穴土坑墓這個名字聽起來很高冷,實際上它是中國古代最常見、現代人也最熟悉的一種墓葬形式。有多熟悉呢?好朋友開玩笑,有時候會說:“挖個坑把你埋了。”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要把你埋到一個豎穴土坑墓裡:

古代墓葬形式識別指南

豎穴土坑墓,河南新鄭西亞斯東周墓地M240

圖自《新鄭西亞斯東周墓地》

首先,挖坑肯定要從地面往下豎著挖,這樣挖出來的坑,名字就叫“豎穴土坑”。

之後,把人(的遺體)放進豎穴土坑裡。

最後,將挖坑時候挖出來的土再回填、夯實,把坑埋上。

這三步做出來的,就是一個最簡單的豎穴土坑墓。

古代墓葬形式識別指南

鄭州大河村遺址,豎穴土坑墓

有條件的人們,還會把遺體先放進棺材裡,再把棺材放進坑裡埋葬。棺材是裝殮遺體的用具,專業的說法叫“葬具”。木棺、石棺、童話裡的水晶棺,乃至現代常用的骨灰盒,都可以被稱為“葬具”。

0

2

亞字墓、中字墓、甲字墓

這三種墓葬,博物館說明牌和考古科普節目裡經常見到。實際上,它們是豎穴土坑墓的三種特殊形式,在商周和春秋戰國時期大量使用。

亞字墓,土坑的形狀近似於一個

方形+四條墓道

,看起來像一個繁體的“亞”字,因此得名。

古代墓葬形式識別指南

湖北隨州發掘的戰國時期亞字形大墓

圖自《湖北日報》2013年1月19日

古代墓葬形式識別指南

繁體的“亞”字,知道這種墓葬為什麼叫亞字墓了吧

中字墓,就是一個

方形土坑+兩條墓道

,看起來像一個“中”字,因此得名。

古代墓葬形式識別指南

河南安陽武官村大墓俯檢視,為中字形墓

甲字墓的形狀更簡單,一個

方形土坑+一條墓道

,看起來像一個“甲”字,因此得名。

古代墓葬形式識別指南

河南安陽武官北地M260平面圖,為甲字形墓

豎穴土坑旁邊加的墓道,除了方便工人每天進坑挖土以及往坑裡運送隨葬品之外,還有一定的等級意義。

一般來說,亞字墓和中字墓的等級要高於甲字墓,甲字墓的等級又要高於沒有墓道的墓。

0

3

木槨墓

木槨墓,是在土坑中先用大型的木板或者木料建成一個“槨室”,再在槨室裡面放隨葬品、葬具等物品的墓葬。

通俗地說,就是先往坑裡放一個大棺材,大棺材裡再放小棺材,像俄羅斯套娃一樣把遺體套起來。

古代墓葬形式識別指南

一個槨室裡放了兩具棺材

圖自《甘肅永昌縣水泉子漢墓群2012年發掘簡報》

木槨墓在商代已經出現,主要流行於周代至西漢時期,東漢以後則比較少見了。我們熟悉的曾侯乙墓、海昏侯墓等重量級墓葬,都是木槨墓。

以曾侯乙墓為例,曾侯乙墓整體形似一個缺一塊的“卜”字。墓坑東西長21米,南北寬16。5米。整個槨室由底板、牆板、蓋板共171根巨型長方木製成。

古代墓葬形式識別指南

曾侯乙墓發掘時的場景

圖自《隨縣曾侯乙墓》

槨室裡還分成東、中、北、西四個小室。氣勢磅礴的曾侯乙編鐘,長7。48米,寬3。35米,高2。73米,被發現的時候,寬寬敞敞地放在曾侯乙墓的中室裡,旁邊還有一堆樂器。

古代墓葬形式識別指南

曾侯乙墓的槨室

圖自《隨縣曾侯乙墓》

怎麼樣,是不是對木槨的碩大規格有了新的認識呢?

0

4

黃腸題湊

黃腸題湊這種墓葬形式,僅出現在漢代。

“黃腸”的意思是

黃心的柏木

,“題湊”的意思是

在棺槨外面壘起一道牆

。因此,這種墓葬形式的特點就是在棺槨之外,還要再用黃心柏木圍上一圈。

黃腸題湊本來是天子專用的喪葬制度,但有的時候,漢代皇帝也會允許諸侯王或重臣使用黃腸題湊,作為一種榮寵的象徵。2011年榮獲全國十大考古發現的江蘇盱眙大雲山江都王陵之中,就出現了“黃腸題湊”的葬制。

古代墓葬形式識別指南

盱眙大雲山一號墓結構示意圖,外槨與迴廊之間那些貌似方形瓷磚的東西就是黃腸題湊

圖自《揭開江都王陵——盱眙大雲山漢墓發掘紀實》

一套合格的黃腸題湊,需要具備兩個特點:一是

黃腸木層層平鋪、疊壘

,不用榫卯(就是要顯排場!);二是

“木頭皆內向”

,四壁所壘築的木條全部與同側槨室壁板垂直,從四壁看都只能看見木條的端頭。

ََ北京大葆臺西漢墓一號墓,也採用了黃腸題湊,共用15880根柏木壘成,可以說是十分壕氣了。

古代墓葬形式識別指南

大葆臺1號漢墓的黃腸題湊

圖自《中國墓葬史》

然鵝,能夠用於擺闊的森林資源畢竟有限。由於西漢貴族寅吃卯糧,黃心柏木揮霍得太多,東漢的黃腸題湊被迫發生了變化。棺槨外面壘牆的材料從柏木改為石頭,被稱為“黃腸石”。

古代墓葬形式識別指南

河北定縣漢中山簡王劉焉墓,用黃腸石構築而成

東漢以後的三國兩晉南北朝,天下大亂,誰都沒有心思也沒有財力再整整齊齊地壘木頭、壘石頭造墓了。黃腸題湊這種墓葬形式,歷經一代輝煌,最終落寞地走進了歷史的深處。

0

5

土墩墓

上面介紹的幾種墓葬,都是先挖坑後填土。而流行於西周、春秋時期長江中下游地區的土墩墓則反其道而行之:先在平地上堆起一個巨大的土墩,再在土墩上挖洞,把遺體埋葬在土墩裡。

古代墓葬形式識別指南

土墩墓群遠景

還有一種方法更加簡單:把遺體放在平地上或淺坑裡,直接覆蓋泥土,堆起土墩。

有學者認為,長江中下游氣候溼潤、地下水位較高,為了延緩遺體的腐敗,這一地區的原始先民們才發明了土墩墓這種墓葬形式。

古代墓葬形式識別指南

土墩墓鳥瞰

圖自江蘇公共數字文化網

一個土墩裡可以只有一個墓,也可以有許多個。被評為2005年中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的江蘇句容、金壇土墩墓葬群,大多數為一墩多墓。墓葬數量最多的一例,在一個土墩中發現了44座墓!

0

6

磚室墓

磚室墓指的是用磚(包括空心磚、實心磚等)建造的墓葬,是古代墓葬的主要形式之一。至遲在戰國晚期,已經出現了空心磚墓。到了漢代,磚室墓迅速普及。

古代墓葬形式識別指南

大同雁北師院北魏墓群M52,磚室墓

圖自《大同雁北師院北魏墓群》

磚室墓建造的基本方法,仍然要先挖一個豎穴。挖好一個豎穴後,在豎穴的底部再橫向開掘(有點像挖地鐵)。最後在橫著挖出來的洞裡砌築磚塊,建造墓室。

當然,也有的磚室墓就建在豎穴的底部,不再開橫穴。

兩晉時期的磚室墓中,開始出現磚砌斗拱、柱子等模仿木建築的結構。這種仿木結構的磚室墓在五代、兩宋時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

在墓室中用磚砌築出柱子、斗拱、窗戶等部件,施以彩繪,再配合各種隨葬品,讓墓室與現實生活中的房屋、居室越來越相似。人們認為,這樣一來,墓主在另一個世界也會享受到與人世間差不多的生活。

古代墓葬形式識別指南

白沙宋墓第一號墓前室斗拱

圖自《白沙宋墓》

0

7

石棺墓

石棺墓是以石棺為葬具的墓葬。它的分佈範圍非常廣泛,在中國、蒙古國、西伯利亞地區、朝鮮、日本等地均有發現。

古代墓葬形式識別指南

牛河梁紅山文化第二地點一號冢,編號為M26的石棺墓

圖自《牛河梁紅山文化第二地點一號冢石棺墓的發掘》

石棺墓流行於新石器時代至鐵器時代早期,棺材多以石板或石塊構成。在歐亞草原上使用石棺墓的,多為遊牧民族。晚至14世紀,仍然有一些民族採用石棺墓這種墓葬形式。

0

8

崖洞墓

崖洞墓是西漢諸侯王陵常常採用的一種墓葬形式。這類墓葬一般建造在丘陵地帶,選擇相對高度為五六十米的小山包,面對著小山包的山頂,向山體內部開挖洞穴,營建墓道和墓室。

古代墓葬形式識別指南

徐州獅子山楚王陵發掘現場

圖自《獅子山楚王陵》

從墓道的起點到墓室的後壁,整個墓葬的長度可達50—100米,更有甚者長200多米。墓葬內部除了前室、甬道、後室外,還可能有很多側室、耳室,模擬墓主生前的居所。

古代墓葬形式識別指南

滿城漢墓1號墓(中山靖王劉勝墓)平面圖

我們熟悉的徐州龜山漢墓、獅子山漢墓,河北滿城漢墓,都屬於崖洞墓的範疇。如果你去過這些漢墓考察,有沒有更直觀地認識崖洞墓的規模呢?

0

9

崖 墓

崖墓與崖洞墓僅一字之差,卻是兩種不同的墓葬形式。崖墓主要流行於巴蜀地區的長江、岷江流域,比如樂山、宜賓等地。

古代墓葬形式識別指南

崖墓遠眺

崖墓盛行於東漢至南北朝時期。通常的做法是沿著坡度比較平緩的崖壁開鑿洞窟,在洞窟裡放入葬具、隨葬品等。

與傳統的地下墓室相比,崖墓的墓室可以隨時開啟、進入,想要擴大原有的墓室規模也相對方便(在旁邊或者繼續往懸崖內部鑿洞就可以了),因此,一座崖墓常常是一個家族的合葬墓。

甕棺墓

顧名思義,甕棺墓就是拿一個大甕或大罐子做棺材的墓葬,一般用來埋葬小孩子或少年。這種墓葬形式流行的時間也很古早,在新石器時代至漢代。

新石器時代遺址的兒童甕棺墓,多數埋在居住區內的房屋附近,或乾脆埋在室內(看來那時候的爸爸媽媽沒有什麼忌諱)。在一些地方的遺址裡,也曾發現專門的兒童甕棺墓地。

懸棺葬

懸棺葬是中國古代葬式中比較奇特的一種。人死後,親屬殮遺體入棺,將木棺懸置於插入懸崖絕壁的木樁上,或置於懸崖的山洞中、崖縫內,或半懸在崖外。

古代墓葬形式識別指南

懸棺

這種習俗流行於南方少數民族地區。據說懸置越高,越能表示對死者的尊敬。

但引人注意的是,放置懸棺的絕壁,離地高度一般有五六十米乃至幾百米,且坡度陡峭,下方水流湍急,別說運送棺材,就連空手爬上去都難以做到。

在生產力尚不發達的古代,人們是如何有效組織團隊,在崖壁上打入木樁,並將沉重的棺材成功放置在木樁上懸著的呢?至今,這個問題仍然是一個巨大的謎團。

船棺葬

船棺葬是戰國秦漢時期盛行於巴蜀地區的一種的葬俗。它以船形棺為葬具,具體的葬式可分為露天葬和土葬兩種。土葬的墓地常常分佈在江河岸邊的沖積帶或階地上。

古代墓葬形式識別指南

經脫水定型後的船形棺

船形棺的外形與獨木舟相似。有學者認為,巴、蜀都是沿江居住、善於行舟的部族。巴蜀先民去世之後,用船形棺下葬、葬在江邊,正是他們生活習慣和心理認同的反映。

主要參考文獻:

張學鋒《中國墓葬史》

王巍主編《中國考古學大辭典》

相關考古發掘簡報、報告等

Tags:墓葬黃腸題土墩土坑圖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