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農業

從“世界工廠”到國家創新型城市,東莞憑什麼?

由 雪梅0316 發表于 農業2021-11-22

簡介近年來,東莞市以打造國家創新型城市為總抓手,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出臺《東莞市人民政府關於貫徹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戰略全面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的實施意見》及系列政策,著力構建“源頭創新-技術創新-成果轉

廣東東莞屬於華南地區嗎

東莞地處中國華南地區、廣東省中南部、珠江口東岸,是粵港澳大灣區城市之一。改革開放以來,東莞迅速從一個傳統農業縣一躍成為國際製造名城,創造了一個又一個“東莞奇蹟”,成為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精彩而生動的縮影。

改革開放初期,東莞市經濟增長以加工貿易、投資拉動型為主,面臨土地資源難以為繼、環境容量逼近極限、能源供應不堪重負等困境。要從根本上化解這些問題和困境,只有依靠科技創新,加快推進創新型城市建設,才能有效推動經濟結構調整,走上可持續發展道路。

2018年4月,科技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批准東莞市開展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標誌著東莞創新驅動發展進入了一個嶄新階段。近年來,東莞市以打造國家創新型城市為總抓手,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出臺《東莞市人民政府關於貫徹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戰略全面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的實施意見》及系列政策,著力構建“源頭創新-技術創新-成果轉化-企業培育”全鏈條創新體系,取得明顯成績:

全市區域創新體系進入國家戰略佈局,松山湖科學城納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松山湖國家高新區在全國高新區綜合排名上升至21位,中國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等一批前沿性重大創新平臺建設初見成效。全市建有新型研發機構33家(其中省級26家)、工程技術研發中心758家(其中國家級1家、省級473家)、科技企業孵化器122家(其中國家級23家,居廣東省地級市首位);擁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超過6200家,居廣東省第3位。發明專利持續快速增加,PCT國際專利申請量躍居廣東省第2位,2019年全市R&D經費佔GDP比重提升至3。06%,居廣東省第3位。

東莞創新格局正從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轉變,從點的突破向系統化和體系化邁進。

回首東莞的創新發展之路,離不開以下經驗做法:

深化科技與經濟融合,完善成果轉化體系

全面建設松山湖高新區、濱海灣新區、水鄉新城、粵海銀屏合作創新區等創新園區,大力推進松山湖高新區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強化重大創新園區的輻射作用。

完善科技企業孵化器育成體系,加大專業化眾創空間和孵化器在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沿線的佈局力度,引導提升服務功能,目前全市122家科技企業孵化器孵化面積188。3萬平方米,在孵企業約3400家,累計畢業企業約1400家。

搭建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和培育專業隊伍,加快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中心,推進科研眾包平臺等成果轉化載體建設,舉辦技術經理人培訓班和RTTP培訓班,大力培養熟悉專業技術和科技成果轉化全流程的科技服務骨幹。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濱海灣新區。

如果說松山湖是東莞近十年來發展的見證,那麼,濱海灣新區便是未來東莞發展的新引擎。為何這麼說?

政府策略上,聯手香港發展濱海灣、東莞港區域

濱海灣新區一開始定位就是立足於粵港澳大灣區概念,是跨城市的區域發展概念,在規劃戰略上已佔了制高點,而且所站的經濟起點比松山湖要高,有高速發展的經濟做支撐。

區位優勢上,與前海大空港同屬一片海域,直接受灣區發展的輻射!

對內與東莞CBD、松山湖構成“黃金三角”,對外佔據廣深科技創新走廊的黃金軸線交匯點位,為此,濱海灣新區定位為新時代大灣區創新發展的新高地。

企業發展的形式,濱海灣的產業規劃是大規模引進的,將有利於產業的快速聚集

與松山湖招商引資方式不同,松山湖當時是先賣地後招商,在產業引進方面存在不確定性,而濱海灣的土地則是定向招商,聚焦引入重大高新企業與專案。

紫光芯雲產業城專案一期、OPPO智慧製造中心、正中創新綜合體、歐菲光電影像產業專案等大型專案均已動工,這些聚焦人工智慧、生命健康等高階領域的專案聚集一起,將形成千億級的產業鏈和產業叢集。

可見,濱海灣新區在東莞創新發展道路上扮演著重要角色!

【碧桂園柏麗灣二期】是碧桂園在濱海灣深耕後的又一個標杆專案,收官在即!濱海灣片區首箇中式園林專案,千萬級匠造,禮獻東莞的中式情懷。

Tags:松山湖創新東莞濱海大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