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農業

豬對中華數千年定居農耕有什麼意義

由 海潮地理時空 發表于 農業2021-10-01

簡介這樣的過程進行多次,野豬也得變成家豬,可以說野豬變為家豬並非是一蹴而就的事,馴化後還會經過很長時間的選育,才有後來真正的家豬,這類頭部大臀部小的野生動物,有一部分成員在人類多輪次的捕獲、餵養、選育後,逐漸成了頭部小臀部大的家畜

豬仔一窩是什麼生肖

豬對中華數千年定居農耕有什麼意義

海潮青年:上海在推進垃圾分類的過程中,各種段子層出不窮,其中扯上豬的段子,“垃圾分類靠豬”更是走紅網路,姑且不談垃圾分類靠不靠豬,其實垃圾分類與豬關係不大,一直以來,豬的形象不是很好,但在我國廣大人群的餐桌上,豬肉出現的機率最大,而且有了豬,我國幾千年的農耕才得以良性迴圈,因此豬不只是提供肉而已。

生物學中的豬包括了野豬和家豬,野豬自不必說,家豬就是野豬被人類馴化、選育之後的豬科亞種,正因為如此,家豬往往成了“髒臭、懶散、蠢笨”的代名詞,其實要深究到底,豬也不想如此,而是條件實在不允許,被關在一個小圈子中,吃喝拉撒全在同一個地方,想對生活有講究也不可能。

豬對中華數千年定居農耕有什麼意義

豬的形象雖然不太好,但在我國,豬是五畜之一,也是十二生肖之一,可見,豬在傳統農耕文化中有一席之位,況且很多人都無法拒絕臘肉、紅燒肉、醬汁肘子、紅燒排骨、滷豬蹄、烤乳豬……,下面就以地理的視角,輔以人文歷史,聊聊豬對中華數千年定居農耕及5000年農業文明有何意義。

豬與地理環境

根據出土的化石推測,野豬在三四千萬年前就出沒於森林和沼澤中了,它們可以在高原、山地、丘陵、平原上的生存,並不介意是森林,還是草地,它們對地理環境的適應能力很強,但有一點,它們不會選擇及乾旱、極高海拔和極寒冷地區,這是由於它們的體徵決定的。

豬對中華數千年定居農耕有什麼意義

在歐亞大陸上,從熱帶到寒溫帶,曾經都有豬的活動,今天的中東地區也不例外,但由於氣候、環境變化,並不是所有地方後來都有豬(野豬、家豬),如北歐、北亞、中東,以及我國西北沙漠地區和青藏高原部分地區,其中以極乾旱的沙漠地區最為顯著。

西亞至少在亞述王朝及以前,兩河流域也吃豬肉,然而信風帶和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下的西亞在氣候、環境變遷後,常年炎熱乾燥,荒漠化一發不可收拾,人的糧食供給出了問題,已然無法養豬,沙漠地帶也不能牧豬,豬就在西亞餐桌上消失了,最終被引入宗教約束,而且豬的汗腺不發達,不止家豬,野豬也無法在中東沙漠地區生存。

豬對中華數千年定居農耕有什麼意義

我國東部季風區就很好,豬在我國東部季風區根本不擔心沒有食物,無論是森林,還是草地,拱拱就能尋覓到食物,夏季有充足的水源,它們可以盡情在泥塘中打滾,冬季的氣溫也不至於極寒,靠那皮毛也可以度過冬天,如此良好的地理環境,確實是豬生存的樂土。

從頭部大到臀部大

數千年前,人類成功馴化了野豬,後續選育,才有如今的家豬。正因為遠古野豬廣泛分佈於歐亞大陸,所以人們認為野豬在歐洲和亞洲被人類馴化,考古研究發現不同地區的人類不約而同地對野豬進行馴化(即多中心學說)。

曾經,西方考古專家在土耳其境內發現了公元前7000年的原始家豬骨頭,因此,土耳其一度被認為是世界最早的家豬出現地。後來,我國考古專家在河南舞陽縣賈湖遺址,發現了9000年前原始家豬骨頭,由此證明了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馴化野豬的地區之一。

豬對中華數千年定居農耕有什麼意義

人類用何種方式對野豬進行馴化?目前還存在爭議,對於我國的野豬馴化,不妨做個猜測,至少在9000年前,先民捕獲了待產仔的母豬,這時候食物充足,人們並沒有立即殺死母豬,而把它關起來(或栓起來),不久後母豬產下了一窩豬仔,人們在機緣巧合之下,對母豬及豬仔進行拘禁、投食餵養,待到小豬長大,終於成了先民的口中的肉食。

豬對中華數千年定居農耕有什麼意義

這樣的過程進行多次,野豬也得變成家豬,可以說野豬變為家豬並非是一蹴而就的事,馴化後還會經過很長時間的選育,才有後來真正的家豬,這類頭部大臀部小的野生動物,有一部分成員在人類多輪次的捕獲、餵養、選育後,逐漸成了頭部小臀部大的家畜。

豬在農耕中的意義

我國東部季風區缺乏遼闊的草原,人口又多,無法進行大規模的遊牧生產,定居的農耕才是首選。從距今9000年前,到距今7000年前,足足兩千年,原始家豬已經廣佈中國先民聚居的黃河、長江流域,圍繞豬,立足於農耕社會的先民們也進行了一系列發揮,河姆渡先民製作了陶豬,還在陶器上紋上豬的形象。

豬對中華數千年定居農耕有什麼意義

河姆渡豬紋陶器

半坡先民在陶壺上紋上豬頭;龍虯莊先民製作豬形陶罐;大汶口先民製作豬形酒壺;良渚先民在玉璧上刻著後腿繫有繩索的豬;紅山先民更是把玉石製作成了玉豬龍(有爭議)。從頭部大的野豬,到頭部和臀部同等的原始家豬,再到臀部大的家豬,在農耕社會中,豬註定無法主宰自己的命運。

豬對中華數千年定居農耕有什麼意義

我國東部季風區不適合長草,到了冬季草會枯黃,但這樣的氣候卻適合糧食作物的生長,可是在年年耕種下土地的肥力就會下降,氣候制約下,我國無法採用西歐輪作方法,以長草來維持土地肥力,只能施肥料。

豬對中華數千年定居農耕有什麼意義

在沒有化肥的歷史早期,來源於牲畜的糞肥即為最好肥料,豬吃得多,但產生的糞肥多,結果出現了糞肥多了產糧多、糧食多了豬多、豬多了糞肥多,這是一個可持續的迴圈,是良性的完美迴圈,由此支撐了中國幾千年的農耕文化。

農業文明中的豬

豬對農耕持續迴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國幾千年來沿襲了農耕文化,以此為形態,農業文明持續數千年而不中斷。從河姆渡、半坡聚落時代,到良渚、紅山、大汶口、仰韶文化時代,再到王朝時代,豬都經歷了什麼呢?

豬對中華數千年定居農耕有什麼意義

河姆渡、半坡聚落時代有豬形陶器,或在陶器上紋以豬的形象,雖然此時的豬可能處於馴化過程,但想必有一定的地位;良渚、紅山、大汶口、仰韶文化時代豬形制品和豬的形象更加多樣化了,豬的重要性進一步凸顯。

豬對中華數千年定居農耕有什麼意義

仰韶文化豬紋陶器

對於當時的先民來說,豬是不可缺少的,它們還被引進了祖先崇拜的祭祀儀式中,人們把上好的豬給宰了,敬獻給祖先,至少在四千年前(進入夏朝),祭祀用的動物中,豬佔了八成,這就不得了了,豬不僅用來祭祀,而且還用來隨葬。

豬對中華數千年定居農耕有什麼意義

商朝人造甲骨文時,不管是家豬還是野豬,豬即為“豕(shǐ)”,此時獵野豬是商人的貴族活動,跟隨野豬的腳印追之即為“逐”,追近後手持叉去制服野豬即為“敢”,屋子下養豬就有了“家”,以上這些,往淺的說是商人的想象力豐富,往深了說即是豬在農耕社會中的重要性,屋子下有人還不是家,屋子下面有人養豬才是家。

豬對中華數千年定居農耕有什麼意義

周朝時期,豬與牛羊並列,是“太牢(周天子或諸侯王祭祀江山社稷)”所用的家畜,周天子在祭祀宗廟、社稷後,把祭肉分給群臣,稱“周天子賜胙”,當時是極大的榮幸,胙肉便是豬肉。

地位每況日下

秦漢時期豬的數量大幅度上升,當豬正盼著人類再給它們升級時,事情卻出乎豬們的預料,秦始皇出巡時,警告私通的人“夫為寄猳,殺之無罪”,公豬被戴上了“隨意交配”的帽子。

豬對中華數千年定居農耕有什麼意義

漢代豬陶俑

鴻門宴上,樊噲衝入軍帳,項羽賞了他一條豬前腿;漢朝時期,王侯將相用豬來展現財富,司馬遷才在《史記·貨殖傳》中說“羊彘千雙”“比千乘之國”,他們的隨葬品種有數量不一的豬陶俑。即便如此,豬的地位卻每況日下,被關在狹小的豬圈中,更有甚者,豬圈與茅廁建在一起,豬除了用來產肉,還用來踐踏人和豬的糞便,產出了充足的農家肥。

豬對中華數千年定居農耕有什麼意義

漢代綠釉豬圈

從魏晉開始,因為遊牧民族遷入中原,一直到宋朝,羊肉取代豬肉900年,《洛陽伽藍記》才說“羊者是陸產之最”、“羊比齊魯大邦”,這一時期,馬用來打仗、出行,牛用來犁地,羊肉成為主要肉食,豬似乎很失落了,連人們在解釋“十二生肖中豬為何居末位”時都是負面之辭,實則謬矣。

再次成為主肉食

到了北宋,多少疏遠了遊牧民族,人口的增加導致糧食需求、土地需求增加,沒有多餘的土地進行大規模地牧羊,豬又發揮了它們的優勢,它們才是定居農耕的標配,不需要太大空間、不挑食,一頭母豬一年可以產數只豬仔,產的肉多,產的糞肥也多。

豬對中華數千年定居農耕有什麼意義

東坡肉

讓豬肉逐漸成為主肉食的,還有豬肉烹飪方法上的變化,豬肉烹飪方式更加多樣化,足以滿足大多數人的口味,(還有蘇東坡為豬肉賦詩詞?);元取代宋,曾有傳言稱要把南宋之地變為牧場,這顯然不可能,事實也證明遊牧在這片土地上無法取代農耕;到了明清,豬肉再次、正式成為中國東部季風區的主肉食,羊也不再是陸產之最,而是“豬,天下畜之”。

豬對中華數千年定居農耕有什麼意義

建國後“豬為六畜之首”,豬肉、豬糞、豬鬃、豬皮皆有大用,但豬的地位卻沒有隨之上升,即使世界上五成以上的豬肉被中國吃掉,即使中國年產豬肉量等於世界上其他國家的總和,豬依然是“蠢豬、髒豬、臭豬、笨豬、懶豬”,人們一邊津津有味地吃著各種豬肉做成的美食,一邊看不起豬。

豬對中華數千年定居農耕有什麼意義

豬在農耕文化、農業文明上,陪伴中國9000年,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文化上,豬被用來發揮想象力,被用來祭祀、陪葬,進入多項儀典之中,它們是五畜之一,是十二生肖之一,十二生肖把以鼠為首、以豬為末,其寓意應該是讓人們從精明開始,最後收穫一頭肥碩的豬。

豬對中華數千年定居農耕有什麼意義

而今,豬肉是我們日常飲食的必需品,姑且不說那些琳琅滿目的豬肉美食,豬肉的價格是日常物價的晴雨表之一;在全球化背景下,外來物種的病毒威脅本土原生物種已經很常見,啟發著中國一定要保護好本土原生的豬種,這不僅是維持本土物種多樣性、保護本土豬種延續性的舉措,也是留住中華豬肉原本味道的手段。

參考資料:

《家豬起源研究的新視角》,作者:英國杜倫大學考古系、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比利時佛萊芒遺產研究所

《探尋家豬起源》,作者:楊曉清、袁靖

《中國古代豬類馴化、飼養與儀式性使用》,作者:羅運兵

《中國養豬史》,作者:徐旺生

《說文解字注》,著者:段玉裁(清)

《豬的生存環境》,作者:傅立志

《出土文物所見我國家豬品種的形成和發展》,作者:張仲葛

本文由‘海潮地理學社’原創,禁止搬運、轉載、抄襲,侵權必究。

Tags:野豬家豬豬肉先民農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