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農業

福建文化習俗歷數閩南人一生的宴席!

由 隨行隨風 發表于 農業2021-09-28

簡介宴席的形式和傳統,在規定之中又隨著每個年代的不同發生著細微的變化,同當時的經濟、政治、社會等情況密切相關,透過這些民俗從傳統到今天的演變,可以一窺社會經濟之變化與發展民間時常有生子後的宴請,而在泉州的宴席民俗文化裡,滿月宴是新生命來到人世後

閩南人最早從哪裡遷來的

福建民間設宴辦酒,各地方誌多有記載,而閩南在這一方面對傳統文化和民俗習慣的保留,可謂十分完整,泉州宴席民俗又在閩南宴席文化中頗具代表性。

在泉州,宴席頗具典型性以及重大意義的一般有滿月宴、四月宴、週歲宴、十六歲宴、壽宴(一般50歲以上)、婚嫁宴和喪宴。

宴席的形式和傳統,在規定之中又隨著每個年代的不同發生著細微的變化,同當時的經濟、政治、社會等情況密切相關,透過這些民俗從傳統到今天的演變,可以一窺社會經濟之變化與發展

福建文化習俗歷數閩南人一生的宴席!

民間時常有生子後的宴請,而在泉州的宴席民俗文化裡,滿月宴是新生命來到人世後首先要經歷的第一個較為重要的宴席,無論家境富裕,還是貧乏,人們都會盡量禮儀到位,為家中的新生兒辦場滿月宴。

滿月宴以“香油飯”作為頭道菜開席,寓意孩童能夠健康長大。香油飯有兩種型別,一種是“八寶飯”,一種是俗稱“浥飯”。

八寶飯內有乾貝、蝦米、香菇、肉等食材,同米飯合煮而成,有鹹有甜,在福州地區的滿月宴席上較多使用此種煮法。

“浥飯”則在食材方面一定要有豆乾,另外還有松菇、肉末等食材。這個民俗發展到了後來轉變成了以炒麵、滷麵等菜品代替香油飯作為頭菜,為何會用這些來代替香油飯呢?

這是因為以前經濟條件受限,民間宴席上的菜品多在當地取材來製作,閩南地區多產稻米,麵食在閩南地區算不上主食,而在如此重大喜慶之日“奢侈”一把,讓鄉親鄰里能夠吃上平日難以吃到的麵條。

宴席的尾菜部分,講究“全甜”,具體以甜湯等菜品結尾,並且菜式講究“全”的圓滿,如多為全雞、全鴨等家禽。

現今由於經濟和水產養殖技術的發展,全魚也漸漸成為人們喜愛選擇的菜式。

福建文化習俗歷數閩南人一生的宴席!

福建文化習俗歷數閩南人一生的宴席!

滿月宴之後,就是閩南人壽誕中最為隆重的週歲宴了,俗稱“度晬”。因為是壽宴,與滿月宴的頭菜“香油飯”不同,很多時候,它的頭菜是面。在閩南語裡“面”與“命”諧音,寓意著生命;另外傳統文化觀念認為面越長越好、越粗越好,煮的時候不能斷。這是因為宴席民俗的形成與當時的社會、經濟條件是密切相關的,古早的醫療設施簡陋、醫療水平低,孕婦在家蹲於大木桶內生產,對胎兒和孕婦來說都有著極大的風險。

這樣出生的胎兒、包括出生後的衛生護理等因素,在頭一年裡新生兒的死亡率是極高的。

人們無力改變當時的醫療和經濟條件,只好將對新生命的關懷寄託於這些儀式當中,比如吃麵就是希望新生兒的生命力能同“面”一樣堅毅有力。

因而,週歲宴在閩南宴席民俗文化中的地位是舉足輕重的,週歲以前新生兒未斷奶,是很難養活的階段,也是小生命存活下去所要經歷的第一道極其艱難的坎,一旦過了週歲,人們辦宴歡慶,預示著這個生命真正走向了開始。

因為是十分重要的宴席,所以週歲宴必須在新生兒滿週歲當天舉行,不能推遲或者改時間,親戚鄰里都要儘量在當天抽空參加。

而四月宴則同週歲宴,在宴席菜式和儀式的安排上大同小異,只是規模比周歲宴要小,是小一號的“週歲宴”。

福建文化習俗歷數閩南人一生的宴席!

男做九女做十

在閩南泉州,十六歲宴是具有地方民俗文化色彩的生日宴席,它的舉辦表示宴席主角已經長大成人,在古語老話裡男孩稱作“成丁”,女孩稱作“及笄”。閩南地區各家習慣按古俗大辦酒席,隆重慶賀兒女成年。

另外,由於十六歲是最後一次祭祀床母、簷口媽、夫人媽等神明,故稱“洗契”,意為兒女對其脫離結契,所以供品特別的豐盛,有的人家還會將供品和親朋贈送的禮品陳列在一起,讓人們參觀,以示孩子的貴氣。

而做壽宴,則一般是針對50歲以上者,以前生存條件較為惡劣,人口平均壽命較短,一般娶了兒媳,嫁了女兒,有了孫子就開始做大壽了。

而現在醫療水平發達,經濟條件提高,人們多在七十歲才開始做壽。在做壽裡有個說法,那就是“男做九,女做十。”比如說男性今年六十九歲了,就做七十歲的生日,女性則在七十歲當天做七十歲的生日。

這是由於古時觀念重男輕女,“九”音同“久”,寓有長壽之意,所以男性特別一點,要“男做九”。

做壽年年有,所以不像週歲宴那樣嚴格——必須滿週歲當天舉行,壽宴可根據宴席主角等情況進行適當地推後。

福建文化習俗歷數閩南人一生的宴席!

排場最龐大講究

說完有關生日宴席的種種,就要說到人生一大喜事——婚宴,婚宴也是閩南宴席中排場最為龐大,菜式等安排最為講究的宴席。在農村地區,宴席一般安排二十四道菜,傳統宴席用的桌子為十二人的方桌,古早時候經濟條件不好,那時人們食慾大,所以準備的飯菜量也極大,還會準備“肉夾包”給賓客,讓客人在宴席結束後打包帶走。

現在二十四道菜的規矩還在,但飯菜量已經明顯沒有以前那麼多了,一方面現在大家的溫飽都解決了,許多美味常見,不似以前那樣帶著飢餓的狀態參加宴席;另一方面由於經濟發展,開席前都有上飲料,賓客未進餐之前多飲液體已經肚子飽了一半,等到開席,就有點“戰鬥力”下降了。

一些縣城宴席上會有十六道菜以上的安排,比如德化縣城。

不過改革開放後,縮小了農村和縣城之間經濟水平差距,宴席菜式上雖然還講究“全”和“圓滿”,備有全雞、全鴨、全燒豬等,但海鮮在宴席上所佔比例上升了。

宴席以“紅圓”(以糯米加部分米碾成粉為原料的食品)開頭,喻義喜慶和好看,湯內放姜或代表吉利的金橘等來調味,味道甜蜜,寓意甜蜜圓滿。收尾多為四果湯、蓮子、棗、冬瓜糖水,俗稱“四果”,喻義吉祥。

婚宴上的菜品和食材的數量一律為雙數,表示新郎新娘出雙入對,菜名的取法也多用“龍”或“鳳”的字眼,來表示男女雙方相伴相隨,長長久久。

婚宴上最忌諱烏龜、鱉等,因龜鱉有“戴綠帽子”隱意。

福建文化習俗歷數閩南人一生的宴席!

生命終結不說再見

人生走到最末,離開人世,還是和宴席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這就是喪事宴。

值得一提的是,閩南民俗文化裡認為只要去世者生前已經四代同堂,則視為“喜喪”,認為去世者由於行善積德的造化,已經圓滿結束這一生,應當當做開心的宴席來舉辦。

喪事宴一般不請亦不道別,在喪事宴上說“再見”似乎不是那麼一件可喜的事,主人也不會像有好事臨門一樣出門迎送賓客,對於前來參加宴席的賓客來說也是一樣的道理。

所以喪宴應該不請自到,婚宴則要三請才到。

閩南沿海一帶講究“九拖十”,所以宴席多為九道菜加一道甜湯,最後一道甜湯有溫馨寓意,它是對於還在世之人的美好祝福,認為先人已走,失去親人之痛不可免,但是還在世的人們生活會繼續甜美下去。

由於喪事都是突然而至,不像週歲宴、婚宴等那樣可以提前準備全面,加上經濟的限制,所以喪事宴的菜品更是充分體現了當地取材的特點,比如蘿蔔飯,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也因此喪事宴上的菜品和禮儀都較為隨意。

因為主人家痛失親人,處於十分悲慟的狀態,這時候親戚鄰里們也都會極力幫忙,做喪事宴的廚師,一般都是不拿報酬的,屬於義務幫忙,這也體現了閩南人民之間民風的淳樸真摯。

Tags:宴席週歲閩南滿月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