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農業

如果出簡體字的出現是順應時代,那這次拼音的篡改是為了什麼

由 看鑑 發表于 農業2021-07-05

簡介在這些沒有操守的導演和編劇手裡,歷史已經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了,而早已被他們剝皮、剔骨、碾碎、榨汁、任意加工,弄成一盤令人反胃的垃圾食品了

剝皮的拼音怎麼讀音

這幾天,漢語拼音突然成了全民熱點。不知什麼人定的改音規則,把

“遠上寒山石徑斜(xiá)”改成“斜(xié)”,“說(shuì)客”改成“說(shuō)客”,“鐵騎(jì)”改成“鐵騎(qí)”……

如果出簡體字的出現是順應時代,那這次拼音的篡改是為了什麼

理由是:

讀錯的人太多,按照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改成大家最容易接受的讀音。

一時間網友們炸了鍋:難道我們這是上了個假學校嗎?

這麼改真的好嗎?

漢語和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最豐富、最偉大的文化財富,是傳承民族文化、維繫中華民族根脈的重要載體。然而數千年來,這筆寶貴的財富,因為不同地域文化的交流融合,已經出現一些變化。

這其中固然有好的方面,但很多變化也令人無奈。

如果出簡體字的出現是順應時代,那這次拼音的篡改是為了什麼

語音的巨大變異

小時候讀唐詩,經常遇到不押韻的情況。比如杜牧的《題烏江亭》: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明明押“ní”韻,這個“兒(ér)”是什麼鬼?

如果出簡體字的出現是順應時代,那這次拼音的篡改是為了什麼

其實這就是古今方言變化導致的。杜牧的時代,北方人說話還用的是古音,“兒”大概讀作“ní”,現在的北方方言已經沒有這個音了。

反而是南方方言區還保留著一些痕跡。如果懂粵語的話,讀唐詩肯定更加琅琅上口,

因為粵語對古漢語音節和語音保留的最多。

石徑斜、鬢毛衰、一騎紅塵……好歹為我們保留了一些古音的殘跡,我們自當珍惜並保護。為了圖一時的方便,為了遷就大多數人,就這麼隨意地改掉,真是崽賣爺田心不疼!

漢字簡化

1956年我國大陸地區對繁體漢字進行了簡化。這對提高交流效率、促進文化掃盲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這一點不可否認,當年一度反對簡化的港澳臺地區,現在也開始接受簡體字了。

但簡化過後卻引起了一系列的問題。

前些年,某前著名央視主持人秀書法,把“皇天后土”寫成繁體字“皇天後土”,就鬧了個大笑話。繁體字中“後”“後”同音不同字,“后土”是專有名詞,後則是指後面、後來等意思。

有的髮廊愛裝個文藝範,招牌上寫成“發”,也是簡體字鬧出來的笑話。頭髮的“發”繁體應當是“髪”。

你弄個“發”,到底是理髮店還是麻將館?

如果出簡體字的出現是順應時代,那這次拼音的篡改是為了什麼

“醜”字原本是一個單獨的繁體字,專指天干的第二位(子醜寅卯……)。

可是簡化後,讀音相同的“醜”也寫成了“醜”。“醜”字平添“醜陋”之意,真要哭暈在廁所了。難怪有人讀《三國演義》看到河北大將文丑,會下意識地認為,這位將軍莫非是個醜鬼?

更不要說“愛”字了,繁體“愛”一望可知,中間有個心,要用心愛人。

簡化後把心挖了,愛還有什麼意味?

影視劇的誤導

如果說漢語、漢字的改動有一定歷史原因,那麼影視劇領域的篡改,則是對傳統文化赤裸裸的褻瀆。

號稱正劇的歷史劇中,漢武帝念著翻譯腔的臺詞,武則天被擠出誇張的事業線,雍正帝天天和後宮女人們閒扯淡,熒幕上到處是宮女逆襲、霸道王爺,孝莊皇后還沒死,就一口一個“我孝莊”。

服裝、食物、地名、道具等方面的穿越和漏洞,已經多到令人無力吐槽。

如果出簡體字的出現是順應時代,那這次拼音的篡改是為了什麼

這還是在歷史基礎上的改編,現在更有些所謂的古裝大劇,人物穿著各種奇裝異服,梳著外星人一般的古怪髮式,整天干一些莫名其妙的事兒……

在這些沒有操守的導演和編劇手裡,歷史已經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了,

而早已被他們剝皮、剔骨、碾碎、榨汁、任意加工,弄成一盤令人反胃的垃圾食品了。

我們怎能容忍他們作踐文化遺產?又怎能容忍他們拿著這些鬼東西戕害我們的下一代?倘若有一天影視劇成為正史被堂而皇之的寫入歷史課本,我們又該如何向古人交代?

我們反對拼音被隨意修改,因為它不僅是對國民的傷害,更是對傳統文化的不負責。不希望看到我們的下一代,只會死記硬背那些早已經喪失掉文化之美的枯燥語言文字。

Tags:簡化繁體字文化繁體改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