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農業

病蟲害科普丨玉米北方炭疽病的危害與防治

由 每天學點農知識 發表于 農業2021-06-29

簡介經田間自然發病和人工接種發病症狀觀察發現,玉米北方炭疽病能夠侵染玉米葉片中脈,而由新月彎孢所致的玉米彎孢葉斑病在中脈上未見症狀表現,這是兩種病害症狀的區別之處

眼斑病怎麼治

一、分佈與危害‍

玉米北方炭疽病

亦稱

眼斑病

,在我國的東北三省和雲南等地有此病分佈。20世紀60~70年代,北方炭疽病在吉林省普遍發生。

病蟲害科普丨玉米北方炭疽病的危害與防治

玉米北方炭疽病是玉米上一種新的重要病害,一旦條件適宜,即可大範圍流行,國內外均有因該病流行造成產量嚴重損失的報道。

1998年,在遼寧省義縣棗刺山,一塊玉米制種田因該病發生幾乎造成絕收。2000年調查發現,遼寧省玉米上普遍發生此病,並與彎孢葉斑病常混合發生,且症狀與後者極為相似診斷上易被混淆誤判。2013年,玉米北方炭疽病在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陝西、雲南均有發生。

病蟲害科普丨玉米北方炭疽病的危害與防治

二、症狀‍

玉米北方炭疽病自玉米苗期至成熟期均可發生,主要侵害植株葉片、葉鞘及苞葉。

初期病斑很小,水漬狀,後漸擴大呈褪綠環斑,橢圓形或矩圓形,大小為(0。5~2。0)mm×(0。5~1。5)mm,中央乳白色,邊緣褐色,外圍鮮黃色的狹窄暈環,似鳥眼狀,故有“眼斑病”之稱。在抗性品種上病斑為褐色小點,發病盛期病斑常會合成片,使葉片區域性或者全部乾枯。病斑在葉片背面中脈上多為褐色矩圓形,大小為(0。5~1。5)mm×(2~3)mm,多個病斑會合時使中脈變褐色,而病斑正面中脈為淡褐色。經田間自然發病和人工接種發病症狀觀察發現,玉米北方炭疽病能夠侵染玉米葉片中脈,而由新月彎孢所致的玉米彎孢葉斑病在中脈上未見症狀表現,這是兩種病害症狀的區別之處。

病蟲害科普丨玉米北方炭疽病的危害與防治

玉米北方炭疽病通常由下部葉片向上蔓延。

當孢子被風從鄰近區域吹來時,便能在較高的葉片上隨機或集中發生侵染。病斑初期很小,水漬狀,圓形,直徑約1。5mm。病斑逐漸擴大至約3。0mm,萎黃而形成壞死斑,其特徵為病斑中心黃褐色,邊緣為深褐色或紫色,外緣有褪綠區域。病斑發生密集時,可以導致葉片乾枯。眼狀病斑症狀易與生理或遺傳性斑點相混淆。

三、防治技術‍

1. 種植抗病品種

玉米品種間對北方炭疽病的抗病性有差異。在病害常發區,應淘汰感病品種,選擇種植抗病或耐病品種,以確保在病害流行年份減輕損失。

病蟲害科普丨玉米北方炭疽病的危害與防治

玉米不同雜交種對玉米北方炭疽病的抗性水平不同。鑑定表明,遼源2號和掖單2號表現抗病,鐵單9號、丹3068、沈試31、農大108、遼源1號、遼單24和遼單25表現中等抗性,東單6號、東單7號、鐵單4號、鐵單10號、丹413、丹933、海試19、掖單13及改掖單13均表現感病或高度感病。目前已證明對該病的抗性是由數量性狀控制的,有2~4個主要基因可能參與抗病過程。對8個玉米自交系(V312、K44、L2039、F522、B37、Oh43、W64A和WF9)進行了抗病性研究,認為加性基因效應是決定抗病性的最重要因素,自交系V312對北方炭疽病抗性最好,而自交系F522、WF9和L2039屬於感病型別。

病蟲害科普丨玉米北方炭疽病的危害與防治

2. 農業防治

秋收後及時深鬆土壤,加速田間植株病殘體腐爛分解。此措施能夠有效促使植株病殘體上病原菌的死亡,減少翌年初侵染菌源。施足底肥,加強中耕管理,玉米生長中期及時追肥,防止後期早衰,提高玉米抗病性。

病蟲害科普丨玉米北方炭疽病的危害與防治

植醫堂,國內領先開創的“人工智慧+網路植物醫院”線上平臺,提供一站式的農作物健康線上診療服務。

更多資訊敬請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上海植醫堂

Tags:玉米炭疽病病斑北方中脈